辽北民俗:虔诚的祖先崇拜


满族除夕祭祖。祖先信仰,是原始先民鬼灵观念和神灵观念掺和在一起的信仰形式。他们相信祖先有灵,相信祖先魂灵能保卫子孙后代,相信祖先能降福于本家族。祭祖,就是祖先信仰的主要方式。每逢除夕、清明、中元节、下元节,家家都要备祭品举行祭祖活动。它既有孝敬祖先的一面,也有封建迷信的一面。辽北满族人对祭祖十分重视,通常每年除夕都要举行一次大祭。祭祖前,全家人先祭关公和观音菩萨,乞求关公保佑,乞求菩萨赐福。到晚上星斗出全时,才在墙上挂好祖像或宗谱,摆好供桌,桌上放牲(一口猪),一家之长净手更衣,焚香迎神,并将酒灌入牲耳。可能酒灌耳中滋味并不好受,牲自然会摇头晃脑,振耳吼叫,人们管这叫“领牲”。随后,把牲宰杀,大卸数块,煮熟后再把肉块对成一个整猪,放在供桌上。然后,家长焚香跪在祖宗位前,全家人再依次跪拜。当然,这种大型祭祀只有富贵人家才办得起,穷苦人家自然要简单得多。

锡伯族祭祖。每逢除夕,锡伯族都要举行庄重的祭祖活动。大约在下午三点钟左右,各家都在大门外摆上供桌。面向祖茔,在桌上摆放五碗饭、五碗菜、五双筷、五杯酒,还有必不可少的去皮猪臀肉一块,鲤鱼一条。肉要染上红色,切成五六十公分大小的方块,人们称之“乌察”。肉和鲤鱼分别装在两个器皿中,作为主要祭品,此祭称为“出桌子”。一家之长率儿孙尊酒叩头,焚烧纸钱之后,将桌子抬回,以备除夕晚餐之用。当然这也有讲究,说是这样便可以继承祖宗的遗福。

神秘的女祖宗——喜利妈妈。过去,在锡伯族人家屋内的西北墙角上方,大都挂有一个神秘的黄色纸口袋。平时,它静静地挂在那里,从不轻易打开,也不许随意触动。只是在每年除夕时,才由家中的男当家人毕恭毕敬地打开,将里边挂有一串小弓箭,小靴子,小摇车,嘎拉哈,红绿布条等小物件的锁绳拿出,斜拉到东南墙角上方,摆上供品,烧香叩头祭拜。到二月初二,再把它拢起,装回纸袋中,挂回原处。这就是锡伯族人供奉的,象征女祖宗的“喜利妈妈”。

“喜利”,锡伯语是延续的意思,“妈妈”是娘娘神的意思。喜利妈妈,就是保佑子孙延续的娘娘神。

喜利妈妈在锡伯人心目中十分神圣,制做起来当然要很讲究。要请辈份高,德高望众,儿女双全的两位老太太来做。所用之物也要到辈数多,人丁兴旺的人家去找。锁绳要搓九股,要从中间向两头搓;所挂小物件要九样,取“久”的谐音,以图吉利。所挂之物都具象征之意。娶媳妇,挂小摇车,希望多子多福;生男孩,挂小弓箭,象征孩子长大后能成为一名好猎手;生女孩,挂一条或红或绿布条,乞盼孩子长大后成为一名心灵手巧,善持家务的姑娘。有了下一辈人,要挂一个羊或猪背式骨(嘎拉哈),借其“背”的谐音,表示又添了一辈新人。

喜利妈妈,实际是锡伯族结绳记录家庭宗室繁衍生殖的标记,是锡伯人没有文字时代的家谱。有了文字以后,喜利妈妈被视为保佑子孙后代的神灵而保存下来。

供在房檐下的男祖宗——诲尔堪玛法。过去,在辽北锡伯族聚居的村屯里,有的人家在住房西南墙角的屋檐下,修有一个不大的墙洞。墙洞里放有一个木匣子,匣子里装有一个男人坐姿神像。神像有的是木头雕刻,有的泥巴捏成,有的是用布条堆做,还有的是用纸或布画的,这就是锡伯族人供奉的,象征男祖宗的“海尔堪玛法”。每逢过年过节,都要献祭品,烧香叩头祭拜。

“海尔堪”,锡伯语是保护牲畜的意思,“玛法”,是祖宗的恩思,海尔堪玛法,即保护牲畜兴旺的男祖宗。

有趣的是,作为男祖宗的海尔堪玛法,为啥竟被供在屋外了呢?有的说是男主外,男人终年在外狩猎放牧,所以把神位供在外面。也有的说,锡伯族祖先里有个姓图克色里(佟)的穆昆达(部落头领),在一次与外族人打仗失败后被外族老人所救。为了不忘救命之恩,穆昆达把老人当祖宗供奉。因为锡伯族族规的限制,只好供在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