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清明习俗:挂纸


清明扫墓,客语俗称“挂纸”。然而绝大多数客家地区均不在清明日省墓祭祖,而在雨水日后清明日前。梅州市兴宁客家清明那天不扫墓,每家只是做一种用嫩芒叶、鸡屎藤或艾叶和米粉加糖做成的米粄吃。虽然客家都在清明前“挂纸”,但习惯上都仍然称作“清明挂纸”。

清明扫墓祭祖习俗源自于唐代寒食节的“上坟”。寒食节在冬至节后的一百零五天,基本上是清明节前、中、后这三天。古人从寒食日起,一连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相传当年晋公子重耳周游列国,历尽艰辛。一次,重耳挨饿难熬,百般无奈时,介之推就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后来重耳成为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去找和母亲一起躲在深山中的介之推。由于遍寻不到,便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后发现介之推与其母被烧死。重耳十分后悔,于是规定每年此时不得生火,一切吃冷食,称为寒食节。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唐代寒食节非常隆重,除了上坟祭祖,还举办郊游、斗鸡、荡秋千、打马球、牵钩(拔河)等大型游艺活动,还全国上下一律放假四至六日,几近当下非常时尚的五一、国庆“黄金周”。《唐会要·卷八十二·休假》载曰:“(开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大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准元日节,前后各给三天。”

唐代以前,民间扫墓祭祖习俗称作“野祭”,不为官方承认,更不属于吉礼。唐代开始寒食上坟被官方认同并大力倡导,很快演变成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祭祖等,且除了泛岭南地区以外,基本上全国流行。时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一种用柳条串起的燕状面饼)、蛇盘兔(一种吉祥物,民间流传属蛇、属兔男女结合最为美满)撒于坟顶滚下,用柳枝或疙针穿起,置于房中高处,意沾先祖德泽。

宋代开始清明担酒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更结合了踏青游春、大型游艺等民俗活动,因而使得原本“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清明充满了欢乐,男女老少也因此平添了几分浪漫情怀。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清明之娱乐时说:“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各携枣锢、炊饼、黄胖、掉刀,名花异果,山亭戏具,鸭卵鸡刍,谓之‘门外土仪’。”宋吴自牧《梦梁录》记载临安清明节俗时说:“宴于郊者,则就名园芳圃,奇花异木之处;宴于湖者,则彩舟画肪,款款撑驾,随处行乐。此日又有龙舟可观,都人不论贫富,倾城而出,笙歌鼎沸,鼓吹喧天,虽东京金明池未必如此之佳。”

各地客家清明挂纸的习俗大致相同,但也有细微的差别。

在长汀,挂纸的时候如遇有牧童、樵夫等恰在附近,则要分米粿或零钱给他们。有的将米粿切成许多小块,撒在祖墓四周,称为“敬山神”(即拜后土龙神)。在上杭,有的在祭墓之后,还就墓地筑灶,搭帐棚于墓上,聚饮其中。间有邀请亲友者,互相劝酬,日暮始归。

泰宁客家则按旧俗清明除了每家各自上坟扫墓外,凡有醮田产业收入的族系或房系,则集中全族或全房的男女老少,会齐祠堂祭祖、吃清明酒。同时,从远到近一个不漏地祭扫祖坟。醮田多的富裕宗族,还按人口每人分给祭祖猪肉。

除祭扫祖先坟墓外,大多数客家地区还祭拜公墓,如宁化、长汀客家每年都祭祀客家公祠以及本县先贤名士。还有“醮义冢”或“醮厉坛”的,即祭扫野坟,以赈济幽孤。永定客家有在清明日备线香、楮纸、米粿等公祭义冢的习俗,为无主游魂祭扫,俗称“施清明”。

至于清明应节食品也各有特色。龙岩、连城、沙县等闽西客家,做的是“清明粿”,取艾叶或苎叶和粘米制成,有的还包了馅,用模子压制成龟形或蟠桃形以象征富贵,造型颇为精致。闽南地区客家则要做“子孙粄”,用芋子和粘米制成。“子孙粄”因其形状仿如“子孙根”而得名,象征子孙绵绵,世代繁荣。

各地客家清明挂纸的祭品有繁有简,一般家祭从简,而宗族公祭则繁。家祭用三牲(即鸡、肉、鱼),还有米酒一壶(或烧酒一瓶),清茶一壶,神饭一碗(或三碗、或饭团三个),菜三碗(或六碗、九碗),“子孙粄”等米粿一盆,筷子三双,红烛、线香、楮纸、冥币等若干,爆竹数串及其他。务实者尤为简略,或许就一只鸡、一块肉、一碗饭、一壶酒。敬茶一般只斟一次,但献酒必过三巡。祭扫者每人上香三炷(或六炷、或九炷),燃红烛两支。整体而言,客家旧时挂纸较现在繁富,如清同治十一年《安远县志》载:“清明日,各家插柳。前后十余日,皆用猪羊、牲酒,子孙老幼妇女至祖坟拜扫。”又清光绪二年《长宁县志》(今赣南寻乌)载曰:“寒食节,合族会祀祖先于宗祠,仍每坟备鼓乐牲醴分日祭扫。合同邑计之,刑猪不下万口,终岁之费莫耗于此。虽展敬有加,然糜费一甚侈矣。”

客家挂纸仪式程序简介如下:

先拜“龙神”(又或称“后土”、“后土伯公”)。行至祖墓后,将祭品放置在空旷处,接着清除杂草,培修新土。墓堂前后左右整修一新后,便一边压坟头纸,一边坟前摆满祭品,再点上香烛,焚烧纸钱,依辈分、年龄并先男后女次序跪拜或鞠躬。接着斟茶献酒,然后行礼祭拜后土。客家祭后土祷告词一则收录如下:“本福山后土龙神,今某年某月,正值清明,现贵龙神座下龙穴某(姓氏)门某某公之墓,堂下子孙某某、某某等,齐备茶酒、米饭、三牲,更具香花、蜡烛、元宝、爆竹等前来供奉,敬请后土龙神领受、享用。求后土龙神保佑我们家家人财两旺,添丁发财,户户和睦相处,莫起争端,人人出入平安,万事太吉。求后土龙神保佑堂下老者添福添寿,儿童快高长大,青年身强力壮。求后土龙神保佑读书郎子聪明好学,步步高升,高举高中。保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财源广进......”

过去祭后土龙神行三跪九叩礼,现在多改用拜揖、鞠躬礼。一般是祭品摆放完毕、香烛点燃之后行礼一次,然后敬献茶酒,烧化纸钱,接着再行礼一次。

拜完后土则拜墓祭祖。拜墓祭祖一般要行礼三次,上香时手持香烛拜一次,上完香、烧化纸钱再拜一次,敬茶献酒之后又拜一次。烧炮竹则祭后土龙神鸣放一次,拜墓祭祖鸣放一次。

许多地方的客家人在挂纸完毕后,还要在祖坟前就地野餐的习俗。此俗亦属古风遗存,据明代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载曰:“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又清乾隆二十五年《上杭县志》载:“清明,折柳悬于户外,仍以插鬓。前后半月间,俱脂墓所祭扫,凡有家祠者就祠饮福,民间或籍草团坐,递相酬劝。”

一天中,最佳的挂纸时间是上午十时起至下午三时,期间阳光充足,阳气最盛,野坟中的孤魂、鬼灵无法附在人身。太阳下山后则不再扫墓,尚有未祭拜完的坟,则他日再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