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正月初八民俗:迎灯祭祖


“灯”是客家人新春正月期间最亮丽的民俗事象。且不说载歌载舞的客家花灯是如何歌舞升平,吉庆有余,但就客家添丁的“迎灯”、“上灯”、“赏灯”、“暖灯”系列活动,就可以知道勤劳本分的客家人,原来是多么地热爱生活。客家人辛苦但很快乐,客家人艰难但很豁达。

赣南客家正月初一“扛花子酒”、正月初二“烧添丁炮”是客家喜庆“添丁”的一种民俗文化表现,梅州大埔客家正月初八所揭开的“迎灯”、“上灯”序幕,呈现的又是另一种客家“添丁”文化。受“广府人”粤文化的影响,粤东客家也认为“八”即“发”,正月初八迎灯祭祖不仅是对祖先恩泽的报答,同时还有祈愿、祝福的民俗意义。正月初八迎灯,不仅有“发”大财的意头,更有男丁发达、世代荣昌的寓意。

“迎灯”也称作“接灯”,有迎、有接便有送,所以“迎灯”民俗也蕴含着“送灯”。赣南客家习俗,“送灯”的是娘家外公外婆、舅舅。而粤东客家似乎没有“送灯”的习俗,所谓“迎灯”,即“请灯”,就是由添丁人家自己买花灯或自己制作花灯。用以庆贺添丁的客家花灯,一般用圆形竹蔑做灯框,上下为四角、六角或八角柱形,圆形花灯则比较少见。客家花灯外层糊贴花纸或手工描绘花鸟鱼虫、神话人物、山川美景,并饰以剪纸工艺以及大红流苏,造型庞大而华丽。

客家花灯文化是汉族花灯文化的一部分,它源于中原,与客家民系的流迁和形成一样,经自北而南,辗转上千年,既沿袭了中原古风,又与当地畲、瑶民族及其他古越族先民后裔形成地区性文化环境融合,并且受到迁徒途中各民族、各族群花灯民俗的影响,逐渐演化为具有浓郁地域特色和民系个性的客家花灯文化。因此,粤东梅州、赣南及闽西龙岩、宁化等地的客家花灯,都各具地方特色。客家花灯作为客家民俗、客家文化的一种积淀和载体,在其创造、继承、发展和流传中承载了形形色色的文化事象。通过花灯题材的透视,能够观察到祖地客家人在生产、生活、信仰习俗等方面的特有文化。如祈愿人丁兴旺、家族发达、香火延续不断,男女结婚后,娘家有送灯求子、催生的预祝习俗。祈盼“望子成龙”、“耕读传家”,能搏取科名、入仕为官、光宗耀祖,客家地区花灯少不了《鲤鱼跃龙门灯》、《拳笔灯》、《桃李园灯》等。

梅州地区兴宁、大埔等地客家,每年正月初九是开始“赏灯”,因此年初八自然就成了“迎灯”、“接灯”、“请灯”的日子。

粤东客家“请花灯”表现得极为喜庆甚至狂欢。年初八早晨,各姓氏或各村预先推选出来的“灯头”(即请花灯活动的组织者、负责人)组织人力,将一担担鞭炮编在长长的竹篙上。请花灯的队伍齐整后,便敲锣打鼓、浩浩荡荡出发,前往墟镇花灯存放的祠堂或店铺。一面面庄严的姓氏旗在风中猎猎招展,行进在请灯队伍的最前面,接着是十几面或几十面五颜六色的彩旗迎风飘扬。随后是扛鞭炮竹篙的“方阵”,数十根缠绕着鞭炮的竹篙乍看就像一串串巨大的冰糖葫芦,既喜庆又馋人,有些竹篙缠绕的鞭炮实在太长、太重,以至于需要两个强壮的男丁一起扛。更体面的“请花灯”,还要邀请舞龙、舞狮队一路助兴,声张威势。有时碰上同一姓氏多个村子一起“请花灯”,那数百人的队伍就更为壮观。在惊天动地的锣鼓声中,雄狮与彩龙随着鞭炮的轰鸣而欢快跳跃,上下翻腾。当“请花灯”的队伍来到存放“花灯”的地方,便由族长或村里德高望重者出来“祝赞”,说四句、六句或八句吉祥的祝福语,然后鞭炮齐鸣。在热闹的鞭炮与锣鼓声中,两个新丁家庭代表便扛起崭新的花灯回村。所谓“新丁”,即指前一年出生的男孩。前一年同宗同族最先出生的男孩,则称为“丁首”,俗称“老丁”;第二个出生的则为“次丁首”。如果一个村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新丁”,则由“丁首”与“次丁首”的家庭代表扛花灯;如果村里只有一个“新丁”或者“断丁”(即没有男丁出生),则由该宗族德高望重者代替。扛花灯的竹杠必须是漆红的,或用红布包裹好的,以示宗族事业红火、人丁兴旺。

请灯回村途中,鞭炮声绝不能停断。炮声愈隆,则昭示人丁愈旺。因此,每逢年初八“请花灯”,兴宁、大埔乡镇的大路上都会给铺上厚厚的一层鞭炮纸屑,以至客家人的道路也都吉庆起来,喜气洋溢。

花灯“请”回村后,先摆放在祖公厅(即祠堂上厅)里的八仙桌上。这时,家家户户要备齐三牲、酒果敬拜祖公及天地神明,祭完祖宗天地之后,每家每户则会再次拿来自己“添丁炮”,从祠堂开始燃放,一直燃放到自己家门口,谓之“迎灯接福”。

年初九则是梅州兴宁、大埔客家的“赏灯节”。“赏灯节”当天中午,每家每户都会极尽所能招揽亲戚朋友来家里作客,当然,更多的是亲友自觉上门来贺喜的。来的客人越多,主人越觉得荣幸。否则宾客稀少,门可罗雀,对任何一个客家人来说,都是一件颜面无光的事情。这时,还会有众多别的村落的舞狮、舞龙队走村串户前来庆贺。到了赏灯节下午,“灯头”便与添丁人家共商“上灯”吉时,吉时一般是在下午四到六点。吉时一到,便齐心协力将花灯用灯带悬挂在祖公厅的大梁上。一个新丁用一条灯带,有多少个新丁就用多少条灯带,对于悬挂在祖公厅上的客家花灯来说,灯带就是客家新丁的象征。粤东客家也称“上灯”为“升灯”。“升灯”时,人们齐声高喊“高升”、“发财”“丁财两旺”、“世代荣昌”等吉庆口号。

“上灯”之前,兴宁客家还有“抢白花”的习俗。“抢白花”乃清末民初粤东地区广泛流传的“放水灯”习俗的演变。屈大均《广东新语》云:“海丰之俗,元夕于江干放水灯,竞拾之。得白者喜为男兆,得红者谓为女兆。”并有《海丰元夕灯词》一首曰:“元夕浮灯海水南,红灯女子白灯男。白灯多甚红灯少,拾取繁星满竹篮。”“白花”多用白布手工剪辑而成,上灯之前由“灯头”或族长抛出,让大家争抢,强得“白花”者即意味着将来必添男丁。

传统的“上灯”祭祖仪式非常古朴、粗亢。首先由族长带头祭拜,袒露上身,行三扣九拜之礼,接着是添丁人家祷告天地和祖先。接着“上谱”,族长毕恭毕敬取出族谱,将新丁姓名、生辰以毛笔正楷写进族谱。只有经过了这样的“上灯”仪式,新丁才告正式归宗。

“赏灯”的时间从年初九晚上开始,同宗同族的男性们会聚在祠堂,一起吃晚餐。晚餐座次非常讲究,必须按照长幼尊卑的排序,分别在上厅、中厅、下厅就座。晚餐过后,全宗族男女老少再次聚集到祠堂,向祖宗上香祭拜。

赏灯期间,添丁爆竹此起彼伏,唢呐、锣鼓热闹非凡。赏灯的喜庆活动还有放烟花、烧焰火、舞龙、舞狮、放孔明灯,甚至还有现代气息的露天电影或者采茶戏演出,而猜拳斗酒作为娱乐的男人,往往一直“闹灯”到第二天凌晨。这天猜拳的酒令也不同往日,颇有“灯”味,如“新丁来呀,四季发财”、“新丁来呀,六位高升”、“新丁来呀,久久长”。

规模大的宗族赏灯的日子还不止年初九,一直要到正月十四才罢休。而“散灯”则要到正月十六以后,最迟的要正月二十“补天穿”以后才“散灯”。

“散灯”也称作“暖灯”,就是将花灯从祖公厅大梁上“请”下来。粤东客家旧俗,“暖灯”过后,人们才开始陆续打点行装出门务工甚至“过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