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岚皋县历史迹遗址


谭家梁革命烈士陵园

位于岚皋县城关镇方垭村东380米的谭家梁,近现代。始建于1979年,原建在城关镇东新村东坡上,2004年迁往方垭村谭家梁。总长31米,宽18.2米,占地约565平方米,有烈士墓29座及烈士纪念碑1座。

烈士纪念碑底座分两层,下层长1.84米,宽1.23米,高0.30米,上层长1.42米,宽0.83米,高0.66米,碑长1.02米,宽0.42米,高4.7米,正面楷书“革命烈士永垂不朽”,背面记述烈士事迹:1949年秋,国民党妄图阻止解放军西进解放岚皋,调集国民党九十八军一五八师四七二团、鄂保四团驻守岚皋。分兵茅坡梁、草鞋垭、岚河口、溢河坝、四坪渡口、耳扒山一带。是年11月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十九军五十五师率一六四团、一六五团西进。一六五团进驻茅坡梁,全歼守敌,27日22时,占领县城制高点——太阳梁、陈家沟、耳扒山。同时,一六四团由平利轻装向岚皋前进,25日拂晓回县城发起总攻,歼敌九十八军一五八师四七二团三营和鄂保四团一部,俘县自卫团一部,县城即告解放。在解放岚皋战斗中,歼俘敌军360余人,解放军排长李植有,班长陈来、吴家谢、副班长陈家贵、战士刘焕章、邓耀先、张先贵为国捐躯。

1970年3月,襄渝铁路动工,参加铁路建设的有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及岚皋县民兵团和民工、西安学生连。岚皋县调动民兵1.45万人组成铁路建设民兵团三个和季节民兵营一个,配属铁道兵部队施工。施工中地质复杂、地势险要、施工难度大,广大军民舍生忘死、奋不顾身,创造出许多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其间有20名军人光荣牺牲,有6名学生、105名本县民兵捐躯,他们用生命与鲜血谱写了一部壮烈的筑路诗篇。烈士墓及墓碑形制大小基本相同,墓碑为大理石质,高0.70米,宽0.47米,碑文楷书阴刻烈士生平。

月池台村郝茂荣同志之墓

位于岚皋县大道河镇月池台村东南1公里,近现代。墓葬封土为人鼻形,宽1.5米,长2.5米,高0.7米。占地面积9平方米,封土部分塌陷。墓碑一通,混泥土质,楷书体,碑高0.91米,宽0.43,厚0.16米。额题“永垂不朽”,碑文“郝茂荣同志系安康县月池公社先锋大队人,生于一九四二年,一九六九年参加襄渝铁路建设,于一九七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因公光荣牺牲”。款“二一零七工程陕西省民兵第一工程五团三营水运队一九七三年元月一日立”。

漳河坪水磨坊

位于岚皋县漳河乡青岩村南约1000米漳河坪,近现代。该水磨坊由生产队始建于1968年,1969年投入使用,初期主要用于轧油、磨面、剥谷及漳河乡的电力供应。黄启祯于1980年购买用于轧油和居住。水磨坊坐北向南,建于漳河与东河交汇处,利用漳河水力带动水轮泵进行农业生产生活加工,目前主要用于轧油。

现存有磨坊、水能泵、水渠等。水磨坊,面阔三间,悬山顶,土质墙体,抬梁结构,内部木板隔断,长12.4米,进深7.1米;水轮泵,近现代工业制品,铁质,高1米,宽0.2——0.4米;引水渠,石砌土筑,长35米、宽0.55米、深0.70米。进水闸门宽0.53米、深0.7米、厚0.3米,闸门凹槽宽0.1米,高0.7米,凹槽两侧厚0.1米。进水口宽0.6米,高0.7米。

关州坝遗址

位于岚皋县城关镇四坪村东南约700米的关州坝,战国秦汉时代。遗址处在岚河东岸一级阶地上,地势较为平缓,呈不规则形分布,面积约30000平方米。文化层埋藏较深,暴露不明显,从遗址区边缘土坎中可见文化层堆积距地表深约1米,文化层厚约0.4米,包含较多的碳屑、烧土块、夹砂陶片、打制石器等物;遗址区村民房屋夯墙中有夹砂红陶片、夹砂褐黑陶片和红烧土;在中部及东南地表可见大量汉砖,子母口、扇形卷顶砖,大面饰绳纹,侧面饰花卉和菱形几何纹;遗址区散见较多的绳纹板瓦、筒瓦残片。该遗址局部因村民早年建房取土,略有破坏,大部保存完整。

肖家坝遗址

位于岚皋县城关镇耳扒村肖家坝南侧岚河北岸台地上,新时器时代。该遗址西北南三面临岚河,东临缓坡,地势平坦,面积约1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2米。1981年经过考古发掘,采集陶片有夹砂红陶和泥质红、灰陶,饰绳纹、划纹、弦纹、附加堆纹及白衣黑彩,器形可辨钵、盆、罐、鼎、尖底瓶、葫芦形器等;并出有完整的泥质灰白陶圜底钵及打制和磨制石斧、铲、网坠、石核、砺石等。属仰韶文化遗存。还发现汉代绳纹板瓦、筒瓦,唐代手印砖、铜锤及元代兽面瓦当等。

现所有出土文物皆保存在岚皋县文化馆文物保管室内。1992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遗址上大部分为现代建筑,仅存文物主要采集地约2300平方米。

李家坝遗址

蔺河乡光明村一组水泥厂东南侧,新时器时代延至战国秦汉时代。遗址地处岚河西岸一级台地上,长约200米,宽约80米,距河床高2—4米,表面均分布有夹砂红陶片、篮纹红陶片、夹砂红陶篮纹器物口沿、平底器陶片、石器、绳纹残砖、绳纹板瓦残片。在距遗址不远的河对岸田坎中有汉砖遗存。据当地群众讲,在上世纪80年代,此地还出土过“半两”钱和青铜剑。

相子坝遗址

位于岚皋县佐龙镇佐龙村相子坝,明清时代。遗址区东濒岚河,南为寨沟,北临正沟,安岚公路从遗址中心南北穿过。南北长约150米,最宽处90米,分布面积约6200平方米。中间宽,两头窄,呈扇形分布。遗址边缘由卵石垒砌,遗址区内现为耕地和民居建筑,耕地上可见一些散落的青砖和瓦,青砖长0.32米,宽0.18米,厚0.08米,砖侧面中部有一隆起纹;瓦中部有一隆起纹。从遗物分析,该遗址属于明清时期遗存。

松林寨遗址

位于岚皋县城关镇东风村东500米的松林山顶,明清时代。该遗址始建于明朝,据当地人讲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曾驻扎此地。遗址分为前寨、后寨、营寨,总面积约750平方米。前寨位于松林山东侧的山峰上,平面呈不规则椭圆形,长径约35米,短径5——15米不等,作为了望之用,仅存部分寨基,皆用块石垒砌。后寨位于松林山主峰顶,前寨西侧,呈不规则圆形,长径约10米,短径约6米,是旧时安置滚木,发射武器之地,寨墙已毁,仅存部分寨基,块石垒砌。营寨位于后寨下方45米左右,呈不规则长方形,长约40米,宽约10米,作为住宿,库房之用,寨基基本完整,有一条石阶蜿蜒通往后寨,每级石阶高0.15米,宽0.9米,进深0.25米。

现前寨基址上建有移动通信的发射基站,后寨基址上建有电视发射站。

天云寨遗址

位于岚皋县城关镇城关村南500米的夜壶石,清代。该遗址平面呈不规则椭圆形,南北长径220米,东西短径30米,总面积约660平方米,寨门已毁,仅存寨基及部分寨墙。寨墙依山石走势而建,东面为悬崖,无寨墙,西南北三面寨墙以块石垒砌而成,高2—3.5米不等,厚0.80米。旧时曾是当地百姓防御土匪之处,现已废弃。

白崖寨遗址

位于岚皋县晓道乡黄兴村西北约1公里的太平山侧峰,清代。寨址西高东低,平面呈不规则椭圆形,东西长径70米,南北短径4米,占地约280平方米。寨墙高为2米-4米不等,厚0.8米,块石垒砌而成,依山石走势而建。有前门和后门两道寨门,皆为抬梁石门,条石垒砌而成,高1.8米,宽1.2米,厚0.8米。旧时曾是当地百姓防御土匪之处,现已废弃,保存较好。

太平寨遗址

位于岚皋县晓道乡黄兴村东南约500米的太平山主峰,清代。遗址平面呈不规则椭圆形,东西长径82米,南北短径4米—9米,占地面积约450平方米。寨墙基本完整,高为2.5米-5米不等,厚0.8米,块石垒砌而成,寨墙上有垛口、了望口、射枪口等。共有前门、二道门、三道门和后门四道寨门,皆为抬梁石门,条石垒砌而成,高1.8米,宽1.2米,厚0.8米,现后门坍塌,其余三道门保存基本完整。旧时曾是当地百姓防御土匪之处,现已废弃。

乌龙寨遗址

位于岚皋县佐龙镇佐龙村南约1公里的乌龙山顶,清代。寨址平面呈不规则椭圆形,东西长径85米,南北短径11米,占地面积约900平方米。寨墙基本完整,南面寨墙部分坍塌,寨墙高为2米-6米不等,厚0.8米,块石垒砌而成,依山石走势而建。共有前门和后门两道寨门,条石垒砌而成,前门高1.8米,宽1.5米,厚1米,后门部分坍塌。整个寨址主体轮廓较为清楚,废弃已久。

烛峰书院遗址

位于岚皋县城关镇大北街的城关小学内,清代。烛峰书院始建于清代,光绪七年改设为砖坪小学堂,现为岚皋县城关小学所在地,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存青石碑2通,其一为“捐修烛峰书院碑”,同治五年(1866年)立。碑载“兵(太平军)燹之余”,众绅捐资重修一事;另一为“改设砖坪小学堂捐户碑”,光绪七年立,首题“改设砖坪(岚皋)小学堂各捐户碑记”,文载砖坪厅城关等二十八保捐输钱银、水田,“以为砖坪学堂常年经费”一事。

卡房铜矿遗址

位于岚皋县佐龙镇西厢村北3公里的卡房,清代。遗址长600米,宽250米。包括冶炼场一个,矿洞两个,南北分布,两洞相距200米。其中北侧矿洞洞口呈不规则长方形,宽1.9米,高1.4米,深约82米,矿洞前有开采时残留的石渣;南侧矿洞洞口呈长方形,高1.5米,宽1.2米,深约26米,洞口边沿有长满绿绣的矿石。冶炼场位于矿洞西部600米左右,呈长方形,南北长36米,东西宽12米,现为耕地,残留有冶炼过的矿渣。

卡房银矿遗址

位于岚皋县佐龙镇西厢村北3公里的卡房,清代。遗址长约25米,宽10米,南为峡谷,西北为陡坡,东为高山丛林。矿洞洞口部分已被矿渣掩埋,现呈较规则圆形,直径约1.15米,竖井,因工作条件有限,矿洞深度无法测量。

祖师殿遗址

位于岚皋县佐龙镇蜡烛村东北10公里的蜡烛山主峰顶,明清时代。遗址分布在山脊的东西两地,分为上殿和下殿,庙已毁,遗有上下殿基址、百步石阶、灰板瓦、素面砖和祖师庙燃灯功德碑两通。其中上殿基址长28.7米,宽9米,占地面积约260平方米,台基平均高约3米;下殿基址长33米,宽11.1米,占地约365平方米,台基平均高约2.8米。两殿之间有百步石阶相连,每级石阶高0.14米,宽1.23米,进深0.25米。祖师庙燃灯功德碑其一碑阳上首正中有线刻书剑图纹,碑身两侧有线刻缠枝花纹,阳刻额题“万古千秋”,碑身楷书阴刻,记载灯油募化人名单。

年款为嘉庆二十一年;碑阴上首正中有线刻书剑图纹,碑身两侧有线刻缠枝花纹,阳刻额题“千古永谐”,碑身楷书阴刻,记载灯油募化人名单。年款为光绪八年。另有一碑为碑阴光绪八年燃灯功德碑的续碑,砂岩,圭首,高0.96米,宽0.31米,厚0.12米。现上殿基址上建有一简易小庙。

葫芦庙遗址

位于岚皋县佐龙镇青竹村的象鼻梁山顶,清代。该遗址四面皆为陡坡,原建筑已无存,仅存台基及清代石碑一通,台基长17.9米,宽7米,高1.8米。石碑略残,高1.25米,宽0.64米,厚0.03米,圭首,首题“同结善缘”,碑文阴刻捐资人姓名,咸丰元年款。据当地村民讲,此庙建于清代,坐北朝南,面阔两间,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所毁。现基址上有一八十年代新修的小庙。

清真寺大殿遗址

位于岚皋县城关镇大北街中段,清代。建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占地面积约150平方米,坐西向东。原建筑面阔三间10.2米,通进深五间14.85米,硬山灰瓦顶,抬梁式构架。现已无存,遗址东侧另建一新大殿。殿内存光绪十九年(1893年)“永捐铺房”碑1通及光绪年款“至诚无息”、“心维清真”、“覆帱恩深”、“大道惟一”、“明经堂”、“清真古寺”等匾额共6方。

太平寺遗址

位于岚皋县晓道乡双喜村晓道小学,清代。太平寺建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占地约210平方米,坐北面南,由前殿、后殿和东、西厢房组成,共10余间。前、后殿均为硬山灰瓦顶,抬梁式构架;梁枋施花卉彩画,门窗有花卉木雕。文革时期,前殿被毁,1990年以后,左右厢房又相继被毁。现仅存后殿及碑碣十通(其中有6通已漫漶)。

后殿面阔3间,宽7.02米,进深4.04米,占地29平方米,因上世纪九十年代做过学生教室,门窗已改换。碑碣其一名为续众碑,砂岩,圭首,身首一体,碑座已佚,碑身长1米,宽0.58米,厚0.05米,楷书阴刻,记载寺僧续众籍贯及生卒年月;碑碣其二名为地契碑,砂岩,方首,长方形,长1.3米,宽0.58米,厚0.05米,四边为缠枝花纹,碑文楷书阴刻,记述太山会和关帝会为太平寺买置土地事;碑碣其三名为地界碑,砂岩,方首,长方形,长1.25米,宽0.58米,厚0.05米,四边为缠枝花纹,碑文楷书阴刻,记述太平寺周围地界一事;碑碣其四名为功德碑,砂岩,方首,长方形,长1.26米,宽0.58米,厚0.05米,楷书阴刻维修太平寺捐资人名单。被毁的前殿及左右厢房已被晓道小学占用,分别建起了操场和教学楼,台基已无存。

玉皇庙(朝阳殿)遗址

位于蔺河乡立新村南部约3公里的蒋家山顶峰,明清时代。该遗址以山顶自然地势建造,形成五个部分:一是依山崖搭建屋面做祭祀台一处;二是遗址的东侧有庄基两处,面积约40平方米,应为伙房和香火客人生活住地;三是山顶的最高处有活动场地一处,面积约60平方米;四是前殿遗址一处,门向东南,面积48平方米;五是后殿一处,门向东南,面积40平方米。遗址内现存有建庙和续修庙记事碑10通,石香炉1个,佛座1个,古树1棵。

祖师庙遗址

位于蔺河乡立新村北约2.5公里处的香炉山,清代。祖师庙位于香炉山顶峰,北面山坡较缓,地势西低东高,有崎岖山路可达山顶;东、西、南三面均为悬崖峭壁。殿址选在凸兀的山岩顶端(酷似一个巨大石柱),四面绝壁,唯有西侧依山崖凿坎加修简易台阶、架木梯方可蹬顶。殿址南北宽东西窄,总面积约800平方米左右,四周有围墙,依山势自然起伏而建,用片石砌筑,高2——3米,上宽0.45米。围墙西侧设简易山门(有门楼),木门框、单扇门,东北向;门楼顶面两坡水,用小片石覆盖。拜殿建于山顶东侧绝壁之上,殿建筑大部分已破败坍塌,就现状可见为硬山、两坡水、上覆小灰瓦、单间、7架梁;殿面阔3.94米、高3.5米、进深5.8米;墙体由片石、灰砖、土坯混合砌筑,宽0.45米。殿内东面有祭台,长3米,宽0.60米,高1.13米。

殿内三面墙表面均有壁画。祭台放置残损石造象一尊,高0.60米;残木雕象一尊,高0.51米。遗址现存石碑7通,石香炉一个、石造像一尊、木雕像一尊及古树数棵。拜殿西端悬崖下边建有香客生活用房一栋,屋顶、梁架无存,仅见四周石墙残壁开有二门一窗,占地面积约35平方米。

三官庙遗址

位于岚皋县四季乡月坝村南1000米处,清代。遗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45.5米,南北宽12米。南边石砌基础墙体完好,遗址范围界畔清晰,所存单体文物有石柱础2个,香炉1个,古柏1棵,古松1棵,桂花树3棵,保存均完好。表面建筑大部分在文革期间拆除,现被麦溪小学占用。

“寿星桥”遗址

位于岚皋县四季乡茶硼村南350米,清代。据当地群众反映,“寿星桥”当地原称“凉桥”。长约25米、宽6米、高约4米,两边有木结构护栏,顶为两坡水悬山,缮灰瓦。其用途一是便利交通,二是当地群众夏季纳凉,是山区民众就地取材的传统建筑。现桥身已毁,仅剩两端桥基。桥基南端呈覆斗状,以矩形块石和卵石砌筑,长8米、宽4.5米、高3.5米;桥基础北端就岩石打凿而成,其打凿台面宽8.0米、台面距河床高4.5米、台面深1.5米。其下有柱洞4个,东西“一”字型排列。两桥墩跨度约25米。

遗址北面距桥墩3米处遗留修桥残碑1通,名曰“寿星桥碑”,仅存碑首,额题文字阴刻“寿星桥碑”,年款仅见“光绪年”三字,残高0.65米、宽0.95米、厚0.06米。

苍水桥遗址

位于岚皋县四季乡苍水村北250米处,清代。据当地群众反映,该桥原称“凉桥”,长约20米、宽5米、高约3米,两边有木结构护栏,顶为两坡水悬山,缮灰瓦。其用途一是便利交通,二是当地群众夏季纳凉,是山区民众就地取材的传统建筑。现桥身及西北端桥基已毁。东南端桥基就岩石打凿而成,现存长方形柱洞7个,圆形柱洞9个,共三行“一”字形排列,横向间距约0.60米,纵向间距约0.40米。残留石柱2根,一为圆柱体,高0.65米、直径0.30米;另一为方柱体,高0.72米、宽0.35米,厚0.22米,两柱间距0.60米。

神河源战场遗址

位于岚皋县神河源国营林场内,清代。遗址所在地均为连绵起伏土丘,呈点状分布,约14000000平方米,表面全为草甸覆盖,间有零星灌木,低处偶尔有积水成池,水质清澈,整体地貌甚为壮观。相传“清命官”杨遇春曾在此地屯兵镇压过白莲教义军,近年又有人在当地的丛林中拾到“飞镖”等古兵器,因此该地应该是清军与农民起义军交战的古战场。

茶园沟栈道遗址

位于蔺河乡蔺河村委会东南150米处,年代不详。栈道分布于大查沟以南崖壁之上,距河床高约3米。栈孔由西向东排列,分布长度约10米。残留栈孔7个,最大栈孔高0.15米、宽0.14米,深0.20米,最小栈孔高0.10米、宽0.085米,深0.15米。栈孔间距0.60米——1米不等。

石瓦厂古水闸

位于岚皋县官元镇北坪村北200米石瓦厂,清代。沿官元河两岸分布,由方形闸孔和圆形闸孔组成。是古代利用洞河支流大河水力外运木材的一种方式。在大河东西两岸及河床岩石上开凿桩孔,利用木桩及木板将河水拦截,缩小河水落差,进行伐木放运,节约人力运输,减少木材损失。原水闸已毁,现存桩孔数个,分长方形和圆形两种,长方形孔口长0.25、宽0.23;圆孔,直径0.32—0.35、深0.15—0.20米不等。该遗址是岚皋现存较少的运木水闸,对研究湖广、四川移民对巴山老林开发以及利用水力资源情况有一定参考价值。

灯盏坝栈道遗址

位于岚皋县横溪乡大河村西北约300米的灯盏坝,清代。古栈道全长约500米,遗址集中分布在两处。一处在村北灯盏坝,另一处在村南杨家河坝,栈道依山崖修筑,现存圆孔及栈桩十多个,最下层距河床高约2米,栈孔径0.18—0.25米,孔深0.18米,栈桩长约0.3—0.5米,上铺块石以成路面,路面宽0.5—1米,平均宽0.8米,其间以小路相连,今仍作便道使用。

黑峰寨遗址

位于岚皋县横溪乡乐景村东北1500米,清代。黑峰寨坐南向北,利用黑峰山险峻地形构筑而成,分主寨和外部防御工事两部分。主寨东、北、西三面凭借悬崖为墙,南面人工构筑寨墙一道,与东、西悬崖相接,自然块石垒砌而成,长约200余米,宽3.4—1.8米不等,残高2.5米。寨墙上有女墙和马道,女墙宽0.6—1.0米、残高0.5米。寨墙偏西部开有一门,已全部垮塌堵塞。外部工事北距主寨约100余米,利用地形建有块石垒砌防御墙一道,形成主寨外部屏障。长约50余米,高4—3米。寨内有碑一通,事关白莲教起义。

手扒岩栈道遗址

位于岚皋县横溪乡油坊村西北约2.5公里二道河,清代。北岸崖壁手扒岩,上起神仙河,下至二道河口,南北群山对峙,栈道宽约1.8米,全长约200余米,现存方形栈孔3层数十个,最下层距河床高约3米,孔距20—35厘米,孔径约17厘米,孔深18厘米,部分栈孔有石桩,桩长30—40厘米,上铺块石砌成的路面。现已废弃。除北端栈道因修路被毁,余段基本完好。此栈道是古代通往四川的交通要道,对研究川陕交通史有一定价值。

油房坪栈道遗址

位于岚皋县横溪乡乐景村西北约2.5公里油坊坪,近现代。栈道全长约500余米,自北向南依山崖修筑,现存方形栈孔及插入崖壁的圆形或方形石桩数十个,栈孔最下层距河床高约3米,孔径约17厘米,孔深18厘米,孔距20—35厘米,桩长30—40厘米,桩上叠砌块石、片石以成路面,其间以小路相连,栈边北端修岚横公路时被毁,现以废弃。

百子洞遗址

位于岚皋县溢河乡展望村百子洞,百子洞遗址有人工开凿的洞穴40余座,排列在高约60米,宽约100米的崖壁上,大部分因山体崩塌滑坡掩埋,暴露仅19洞,多为横向分层排列,洞间距1.5——5米,层距约3——6米。可登临者12座,洞穴1、4、5、6、7塌毁淤积,其余较为保存完整,多为横穴式,洞顶以不规则穹庐顶为主,平顶少见,洞内壁修凿较为平整。洞穴2:洞门半圆拱形,下部淤积,残高0.9、宽1.8米,门壁厚0.8米。横穴,进深2.4、宽4、高2.3——0.6米。洞穴3:洞门呈三角形,高1.6、底宽2米,门壁厚1.1米。门壁南侧有片石垒砌残墙,高40厘米、宽90厘米。室内空间略大,进深3.5、宽5、高2.4——0.8米。洞穴8:门近长方形,高1.65、宽0.7、门壁厚0.9米,横穴,进深3.7、宽6、高3.2米,洞顶部分崩塌。洞穴9:与洞穴8在一处崖面,相距约1.8米,形制与洞穴8基本相似,进门处有打凿石坎,内壁平整,保护最好。

洞穴10、11:两洞洞门较大,门壁两侧有明显安装门栅凿槽。横穴近方。进深3——3.5、宽3.6、高3米,内壁平整。二洞之间有厚50厘米隔墙,以圆孔相连,直径40厘米。洞穴10后壁下部有排水孔道。其中洞穴3内有烟熏痕迹,疑为穴居遗存。当地村民讲,此地曾有大量铜钱出土。百子洞遗址为明清时期人类居住遗址,它的发现不仅为研究清代巴山地区人民居住习惯提供了重要资料,而且也为研究湖广、四川移民对秦巴山地开发历史提供了实物依据。

笔架山寺庙遗址

位于岚皋县溢河乡宏大村二郎坪西3000米,清代。原寺庙遗址毁于1953年,现有新的肉身殿、大悲殿、藏金阁坐落于原址之上,有达鉴真身干尸放置于肉身殿内,在肉身殿正前方10米处有千年古栎1株,遗址火神爷头像一个;石香炉一个:青石质,呈长方形,长70厘米,宽576厘米,高25厘米。四周高浮雕西游记人物故事,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雕工精湛。残碑两通:青石质,其中一同残高88厘米,宽67厘米,厚3厘米,由于碑文腐蚀严重,字迹模糊,无法识别其内容,隐约可见年款为同治六年。另外一通残高95厘米,宽54厘米,厚9厘米。由于碑文腐蚀严重,字迹模糊,无法识别其内容,年代不详。铁钟一个:口径56厘米,高67厘米,厚3厘米。

此钟铸造于民国七年,现悬挂于亭顶。经济价值。南宫山肉身出土后,以莲花寺遗址为代表的南宫山景点群吸引了大批的国内外游客,有力地拉动了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历史价值。南宫观建于北宋,距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虽在文革时期被毁,但后又进行恢复,其建筑风格为学者研究宋元时代佛教文化提供了第一手资料。科学价值。寺内达鉴肉身出土已有两百年,至今仍保存完好,不腐不烂,乃举世罕见的奇珍异宝,为科学家研究地理学、人体学提供了现实资料。

新湾化石遗址

位于岚皋县溢河乡新湾村西约500米,侏罗纪白垩纪时代。该化石点四周巨石林立,怪石嶙峋。由两个巨石相互支撑形成一浅洞,进深4.10米,宽1.00-1.75米,高1.40-2.30米。洞内常年滴水,阴暗潮湿,墙壁已形成较厚泥浆岩,岩中夹杂零星硅化木,泥石布满地面。洞内到处有村民挖掘化石的痕迹,破坏比较严重。该化石地点在岚皋县极为罕见,它的发现填补了该区域化石地点的空白,对研究远古时期的生态、气候、各类生物生存环境以及矿产资源发掘具有重要价值。

古家村梯田

位于官元镇古家村、龙板营村境内,清代。古家村梯田系清代湖广、四川移民垦殖巴山老林,在岚皋西部山区大河流域所建的一处最大人工梯田,现存水平梯田约3万平方米。梯田沿大河北部山坡东西向延伸约2公里,由下至上梯次分布,宽约500—40米,约60—20级不等。梯田用泥土起垄护坎,每层有许多单田水平相连,单田长50—25米、宽20—5米,均高0.8—0.3不等。

梯田利用北部山坡溪水自流灌溉。周围山坡和梯田中央有刘氏、邱氏、田氏等家族墓地,立有嘉庆、道光、同治等款墓碑,碑文记述了迁徙立业情况。梯田中心有邱家院落,残破严重,从穿斗式梁架和木板隔墙式样判断,其始建年代应该在清代中后期。梯田垄坎和灌溉水系完整,当代村民继续使用。

龙安寨遗址

位于岚皋县花里镇龙安村村委会北约2000米,清代。寨址位于一独立的山岗上,平面略成长方形,面积约1500平方米,西为西河,东、南为悬崖,北为山坡。东西狭长90米,南北宽10—30米不等,残留寨墙高2—4.5米,上宽约1.1米,北部寨墙有马面四处,上宽2米厚1.5米。北寨门保留完好,块石垒筑,高2.6米,宽1.4米,门内有宽6米的通道与山寨上部相连。寨址东部有寺庙一处曰八角庙,建于清嘉庆年间,现残存庙基、砖石构件、石狮、桂树等。遗存石狮一对,高25厘米,残损严重;铭文砖两件,长33厘米,宽19厘米,厚5厘米。该寨对研究明清时期岚皋县农民起义军和地方武装有参考价值。

泰山庙遗址

位于岚皋县花里镇桂花村村委会东约20米,清代。坐北向南,平面呈长方形。面宽3间,进深1间;通面宽9.1米,进深4.2米,建筑占地面积约60平方米。一层建筑,硬山顶式建筑,泥质灰瓦屋面,黄土夹杂小石子筑墙,两侧山墙马头墙有彩绘。内部有柱,檩架于墙上,均为木质格子门窗。庙门前有青石台阶七步,宽1.9米。寺庙原有东西厢房各三间,现已毁,遗存咸丰七年款重修泰山庙碑碣一通,宽0.76米,高0.46米,记首人周家勉出钱四千纹,重修泰山庙。

该寺庙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咸丰七年重修。解放后曾做学堂使用,文革时期将东西厢房毁坏,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当地集资2000余元,再次修整。对研究岚皋清代宗教活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药王寨遗址

位于岚皋县花里镇金寨村村委会东南200米,清代。该遗址为东北-西南走向,平面大体呈长方形,分为前后两个寨子。其中前寨又分上中下三层,整个寨址的分布面积约2000平方米。寨墙保存基本完整,寨外墙高约5米,内墙高2-3米不等,厚0.50—0.60米,用块石垒砌而成,寨墙上有垛口、了望口、射枪口等。寨址正门(南门)宽1.2米,高2米,厚0.73米。拐角门(东门)宽1.48米,高1.84米,厚1.03米。进门向西两米处有台阶五步,阶面约0.20米,现损毁严重。台阶上为寨址的第一层,南边有房屋两间,原为观察员居住房,现已被废弃,仅存寨墙三堵。北边原为观察室和观察员住房一间,寨墙基本保存完好。寨址东边寨墙上有射击孔13个,宽约0.42-0.61米,高约0.86-0.96米,厚约0.50-0.60米,保现存较好。南北走向百步梯连接寨子上、中、下三部分。寨址中层有粮仓一间,长5米,宽3.5米,深4.5米。紧靠粮仓西边有守仓房屋一间,墙高3.5米,长10米,宽8米。

进入寨址第三层,地面杂草丛生,十分荒芜。了望四周群山,视野相当开阔。现存寨墙残高2米,厚0.50米。东西长约20米,南北宽约9米,西墙有观察孔两个,距地面约2米,西南方向有通往后寨之门,门高1.77米,宽1.2米,厚0.69米。往西南行至约300米的另一山顶上,此为后寨,规模较小,面积约40平方米。现残存寨墙及寨门,墙高约3米,厚0.60米,寨门高2.5米,宽1.2米。此寨规模之大形制独特在岚皋县极为罕见,对研究明清时期岚皋开发史、农民起义军和地方武装活动有一定辅助作用。

中梁寨址

位于岚皋县花里镇西河村村委会东北一山颠之上,清代。该遗址为南北走向,大体呈长方形,整个寨址的分布面积约1500平方米。寨内破坏严重,废弃已久,杂木丛生,十分荒芜。仅存寨墙一堵,残高2.5米,厚0.5米,长约100米。对研究明清时期岚皋农民起义军和地方武装有一定辅助作用。

大湾栈道遗址

位于岚皋县孟石岭乡柏杨林村东南600米,年代不详。大湾栈道呈东—西排列,分布长度约400米,下距岚河河床3米高。分为3段,东第1段有栈孔11个,方孔8个,圆孔3个,方孔长20-24厘米,宽18-20厘米,深16-18厘米,圆孔径24-26厘米,深20-22厘米。间距0.6-1.7米不等。第2段有方形栈孔9个,间距0.40-2.00米不等。第3段有方形栈孔4个,间距0.40-0.80米不等。其中部分栈口因修公路被毁。

墙院子遗址

岚皋县孟石岭乡柏杨林村村委会南300米,清代。该遗址处于岚河北岸一突出的山岗上,地势缓平。平面大体成长方形,长约200米,宽约80米。分为东西上下两个院落,中间原有通道连接。现留有东西一条规整的寨基,长约180米,高约2.7米,采用长约30厘米片石砌成辫子形状,共分20层,每层厚约15厘米。因墙体极有特点,故被称为“墙院子”。

由于村民的生产活动,寨内建筑已不复存在,现已为村民居住场所。传为白莲教首领王聪儿屯兵抗击清军将领杨遇春之地。寨基块石垒砌规整有序,在安康地区极为罕见,对研究巴山北麓清代寨堡和白莲教具有一定的价值。

双丰桥

位于岚皋县孟石岭乡双桥村村委会北15米,清代。该桥始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为半圆拱单孔石桥。由地方士绅邓晓山,见地方“赌则输数百金,讼亦费数白金,与其为无益之行,莫若广有余之福,此桥之所由建也”。该桥建于大毛沟与小毛沟汇流之处,为东西走向,二沟两桥,故名双桥。

其中小毛沟桥已被洪水冲塌,大毛沟桥尚存。跨大毛沟上,全长14.8米,宽3.05米,拱高10米,净跨5米。桥体以青石条垒砌,两端铺设石阶,面宽3.05,踏步宽28厘米,高20厘米。在二桥之间原有泗王庙,现仅存高约6米的庙基,有石门、石匾和六通碑刻残存。附属石匾额,素面,上有阴刻楷书“威镇双丰”四字,额横长160×30×10厘米。“修双丰桥”碣一通,长方形,幅宽1.54米,高0.86米,厚0.10米。主要记述双丰桥来由,并对桥四周环境,以散文笔法细腻描写,行文流畅,优美。

碑文为阴刻楷书,共30行,每行21字,培元宋德隆攒,萧齐、萧斑珍书。“修双丰桥捐资碑”两通,长方形。碑文以阴刻楷书记录修建双丰桥募捐人员名单。“建桥刊碑禁赌条规”碣三通,长方形,幅宽1.54米,高0.86米,厚0.10米。碑文主要记述禁毒、禁谣、禁嫖、禁敲诈勒索、禁欺哄拐骗。并维护道路等条规约3000字。此单孔桥跨度之大在安康地区极为少见,为研究陕南地区石桥的形制、建筑风格提供了实物资料;碑刻内容丰富,条规款项刊满三石,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清末当地的各种社会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羊角寨遗址

位于岚皋县溢河乡展望村崔家梁东100米,清代。该遗址为南北走向,大体呈长方形,南北长约80米,东西宽约50米,整个寨址的分布面积约400平方米。寨墙毁坏严重,寨内原有一庙,现已无存,只残留部分石碑构件、柱础遗弃于寨北山梁上。寨内杂木丛生,废弃已久,十分荒芜。寨址位于一突出山顶之上,原看形似羊角,故名羊角寨。柱础两件,高0.30米,直径0.40米。

遗存石碑九块,均为圭首。其中一通高0.63米,宽0.44米,厚0.07米,有碑坐。碑额阴刻楷书“经堂石牌”,碑文字迹不清,嘉庆十五年款。其余均已风化腐蚀。石鼓门墩两座,高0.68米,宽0.85米,厚0.23米。门墩石鼓上有高浮雕卧虎及纽带花纹。该寨址外型极有特色,对研究岚皋县清代地方武装和宗教信仰有一定辅助作用。

芙蓉坝桥

位于岚皋县石门镇芙蓉村东北约150米凉桥河坝,近代。芙蓉坝凉桥为单跨木梁桥,东西走向,桥长16.6,宽3.3米,毛石砌桥基。东桥基下立两根圆柱,柱高3米,上架横木以承桥面。桥面建有悬山顶凉亭,高3.3米,抬梁加穿斗式结构,24根立柱分三间四行排列。柱间距3,高2.3米,中间为1.5米宽的人行道,柱间套木板作桥凳用。桥两侧有高1.2米的护栏。亭面覆盖青石板;现还有近百余名村民使用;据当地村民讲,凉桥芙蓉坝桥始建于二十世纪中叶,2006年修缮。是岚皋县保存较完整的凉桥建筑。对研究石门镇的历史变迁、城市发展、商贸发展提供实物依据;对研究陕南桥梁的选址、布局、工艺技术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曹家哑寨

位于岚皋县花里镇金寨村曹家垭上,清代。该遗址为南北走向,东、南、北三面均为悬崖,西面有一小道可通往山下。整个寨址的分布面积约1000平方米,大体呈不规则长方形,主体分为上下两个寨子,两寨落差20米,寨墙破坏严重,几乎全无。寨体轮廓全无,墙体基本无存,地面杂木丛生,十分荒芜,已废弃多年,保存状况极不乐观。下寨平地上立有东西两通碑,间距为3米,东侧为修缮“镇龙坛”庙青石质圭首碑一通,高0.90米,宽0.86米,厚0.14米。

主要记述修庙募捐人员名单及钱财等内容,乾隆四十八年款。西侧为重修“镇龙坛”庙青石质圭首碑一通,高1.45米,宽0.78米,厚0.14米。碑首阳刻“青钱山”三字,内容主要记载“昌匪贼乱,殿宇颓萎,王相凋残未得修□□募化十方俾寺刹焕然重新修缮”和募捐人员名单及钱财等内容。嘉庆十三年款。

太神庙遗址

位于岚皋县大道河镇魏湾村东北800米,明代。分布面积约80平方米,该遗址呈长方形,原庙已毁,散落有砖、瓦、石构建等。现在遗址南侧新建寺庙一座,庙内供奉4尊道教人物石造像,香火旺盛。石雕像1:青石质,通高1.04米,宽0.44米,底座高0.16米,底座宽0.46米。方冠,坐式,手持玉带,底座雕刻云纹。石雕像2:青石质,通高1.05米,宽0.47米,底座高0.22米,底座宽0.46米。手局部残缺,底座浮雕莲花纹。石雕像3:青石质,通高0.47米,宽0.35米,底座高0.11米,底座宽0.35米。头失石雕像4:青石质,通高1.04米,宽0.53米,底座高0.19米,底座宽0.53米。底座有铭文。款为“洪治十一年八月十二日”。

摇风殿红安寺遗址

位于岚皋县大道河镇魏湾村东北2公里摇风殿,清代。该遗址位于摇风殿峰顶,依山势而建,分布面积约7500平方米,南北向呈葫芦形。遗址寨墙环绕一周,块石砌成,墙残高1.2-2米,厚约0.8-1米。寨墙有南门、北门各一个。南门高1.1米,宽1.5米,北门垮塌。遗址东部建有红安寺,寺庙已毁。在原有石砌台基之上新修寺庙一座,面宽3.8米,进深3.2米,高1.9米,墙厚0.6米,供奉药王、龙王、菩萨三尊。新建寺庙南墙根下现存红安寺捐资修庙残碑1块,青石质,圆首,身首一体。高1.04米、宽0.56米、厚0.06米。记载当地众姓捐资修建红安寺事。道光二十二年款。

红星村华佗庙遗址

位于岚皋县铁炉乡红星村东北约1000米,清代。寺庙座东向西,面积约20平方米,墙体已部分坍塌,仅存南北石墙及供台,现存碑2通,石香炉一个。石碑1:方首﹒青石质。通高1米,宽0.51米,碑高0.84米,厚0.07米。碑文为楷书体。共14行。满行21字。碑边饰云纹。记载清光绪年间捐资修庙事宜,款为“中华民国元年孟秋□旦众首士立”。碑文漫漶不清。石碑2:圆首,青石质,通高1.06米。宽0.47米。厚0.11米。碑文为楷书体,共14行,满行24字。额题“永垂万古”碑文记载清光绪年间捐资修庙事宜,款为“中华民国元年孟秋□旦众首士立”。碑文漫漶不清。香炉:高0.19米。长0.29米。宽0.18米。有雕刻龟首各一个,龟长0.06米。炉身完好,龟首风化。

柳林村观音庙遗址

位于岚皋县铁炉乡柳林村西约2000米,年代不详。该遗址依地形而建,呈不规则长方形,遗址北面石台阶建有石砌寺庙一座,庙宽7.6米,进深5.1米,高3.2米,供奉观音菩萨1尊,高0.25米,现保存较为完好。

马梁青龙寨遗址

位于岚皋县铁炉乡光荣村马梁,年代不详。青龙寨依山势而建,寨址呈椭圆形,分布面积45平方米,寨墙用块石垒砌而成,长径约9米,短径约5米,寨墙由外墙和内墙组成,外墙高约4--5米,厚约1.1--1.2米;内墙高约3--4米,厚约1--1.1米。寨墙西侧开有石门,高1.9米,宽1.3米,厚1.05米。寨墙上共有三层台阶,设有垛口、了望口、射枪口等约20个,最小孔高0.70米,宽0.50米,最大孔高1.33米,宽0.50米。现寨址主体轮廓清楚,寨门、寨墙等基本完整。

庙坝村大王庙遗址

位于岚皋县铁炉乡庙坝村西南800米处,年代不详。大王庙建在大王山峰上,依山而建,由石块砌成。庙长1.8米,宽1.9米,高2.1米,现保存完好。在遗址北侧3米处的石柱上,生长铁甲古树一株;铁甲树高6米,树围1.45米,树冠20平方米。距庙40米的山脚下,有大王坟一座,大王坟为园丘形,无碑,石块切成,占地7平方米,有香火供奉。

庙坝太神庙遗址

位于岚皋县铁炉乡庙坝村东500米,清代。原遗址建在一缓坡地,东西长20米,南北宽8米,寺庙已毁,可见寺庙基础和散落有砖瓦。有捐资石碑一块立在遗址中心,碑高1.22米,宽0.68米,厚0.08米。碑座长0.87米,高0.29,宽0.4米。额题“民生庇福”,款“乾隆四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记载捐资修庙事宜及捐资者姓名,碑文漫漶不清。

桃园泰山庙遗址

位于岚皋县铁炉乡先进村西北方约200米桃园垭,清代。遗址坐东向西,原庙已毁,仅剩三面残墙及供台。庙宽3.5米,高2.0米,进深3米;供台高0.5米,深0.6米,宽2.6米;基址宽4.7米,长6.2米.。庙前3米处有捐资修庙碑一通,坐东向西,保存较好。该碑为圭首,青石质,高1.1米,宽0.7米,厚0.1米。额题“万古方流”,首题“桃园之有泰山庙供”,款“大清咸丰二年九月吉日立”。碑文楷书,共22行,满行36字,记载捐资修庙事宜。

花庙遗址

位于岚皋县三星村敬老院内,清代。遗址位于三星村敬老院内,坐东向西,庙墙一幢。开间5.4米、进深3.6米,高约5米,庙墙厚0.54米,占地面约30平方米,现寺庙原址屋顶被毁,仅存庙墙,屋顶后来被修葺。庙墙南侧墙壁上镶有石碑1通。该碑为记事碑,方首,页岩,长1.02米、宽0.42米,碑文为楷书体。共20行,满行12字,记载寺庙创建于清乾隆年间,倡议者系当地陈羽廷、陈相廷等,咸丰年间修茸后,同治二年因“长发”义军过境,又为当地人所毁坏,于是又加以修缮。

真武寨龟山寺遗址

位于岚皋县堰门乡延安村委会以南约500米龟堡寨,清代。遗址依山势而建,坐南朝北,平面呈椭圆形,长径约40余米,短径约30余米,毁坏严重。寨墙用块石垒砌而成,高约1.1米,厚约0.8米。南北两侧各有一门,南门宽1.64米,高2.2米,厚0.9米;北门高2.6米,宽1.4米,厚0.9米;南北寨门挡墙高2.7米,宽2.6米,厚1.5-2.2米。寨内西北,西南各留有残墙一道。西北部残墙呈“T”形,东西向高约0.3-3.85米,长9米,墙基高约0.7米;南北向残墙高约1.3-2.5米,长约12米,厚0.5-0.6米,墙基高约1-1.6米。南北向残墙呈“E”形,高1.3-1.6米,长5米,宽2.3米,间距1.5-1.8米。“E”形墙体内侧有树一株,树干直径约0.3米,树冠直径约2.5米。遗址存留石碑3块:碑1:圆首,青石质,通高1.25米,通宽0.6米,坐高0.22米。碑高1.03米,宽0.59米。

碑额题“名芳百世”,碑名“陕西省兴安府紫阳县清水里三甲土名龟山寺悬真佛殿”,碑文记载孙永言、刘文松等人捐资修庙的事项。年款“大清嘉庆十□□岁次丁卯孟月榖旦立,刘明扬”。碑2:方首,青石质,碑首残缺。高0.99米,宽0.63米,厚0.04米,榫宽0.2米,高0.7米。碑名“陕西省兴安府紫阳县清水里三甲土名龟山寺悬真佛殿”,碑文记载杨绍福等人捐资重修寺庙的事项。年款“中华民国二十年仲夏榖旦公众刊立”。碑3:碑身毁损严重,残碑高0.2-0.26,长0.59米,厚0.14米。碑文记载杨开武等人捐资修庙的事项。年款残记“乾隆四十六年辛丑岁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