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米族是云南特有的民族,人口3万余人,其中丽江地区约有1.5万人,居住较为分散,除一些小聚居村外,大多与纳西、白、藏、彝、傈僳等民族杂居。
各地普米族的自称基本一致,兰坪、丽江、永胜的普米族自称“普英米”,宁蒗的自称“普日米”或“培米”,都是白人的意思,这与自古崇尚白色有关。普米族原是西北青藏高原的游牧部落氐羌人的支系,公元八世纪左右,逐渐南移至川、康一带,公元十三世纪中叶,由部落首领率众加入蒙古解放军队,随忽必烈入滇,并定居在现在分布的地方,史称“西番”或“巴苴”。1960年定名为普米族。
普米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羌语支,各地方言分歧不大,一般都能互相通话。普米族没有文字,宁蒗和木里的普米族曾用藏文拼写普米语,记录历史传说和歌谣,但流行不广,现多通用汉文。
普米族的宗教信仰,既有祖先崇拜,也有信仰藏传佛教的,还残存着对自然的崇拜。每逢节庆、婚嫁、生育、出行、收割等,都要请巫师(汗归)杀牲祭献,诵经祈祷,以便消灾祛难,保佑安康。
普米族多聚氏族而居,多半住山腰,房屋多为木楞房四合院布局。殷勤礼貌、热情好客是普米族的传统美德。大年初一这天,他们会到村口争相邀请素不相识的过路人到家里作客,由于大家都把能请到客人当作是一件吉祥快乐的好事,有时候会因为来往的行人少,就出现了几家争抢一个客人的热烈场面。若是行人请不到,就请村里那些有德才的人。如果还请不到,就到山上“请”一块石头回家作“客”。普米人有一俗话:“新坛子倒出的第一碗‘苏里玛酒’,要敬给远方来客;刚烧开的茶罐里盛出的第一碗浓茶,要端给远族兄弟喝。”
宁蒗普米族至今仍行火葬。人死时,要请巫师诵经送魂,举行“给羊子”仪式,把死者灵魂送回祖先的故乡。
普米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其中以神话、传说、故事数量最多,如《洪水朝天》、《捉马鹿的故事》等。普米族能歌善舞,凡遇婚丧节日都要举行“对歌”比赛。普米族男子还喜欢射击、射箭、摔跤、武术等体育项目。
普米族最隆重的民族传统节日是腊月初八的“吾昔节”(过新年),此外还有正月十五日的“转海会”,大小春收获季节的“尝新节”等。
普米族的葬俗习俗
普米族传统实行火葬,并有同氏族共同放置骨灰罐的山洞。近百年来,各地普米族有所变化,宁蒗一带普米族群众仍多实行火葬,丽江、兰坪一带大都改行棺术装验土葬。
普米族在丧葬时,要举行一种叫"给羊子"的仪式,为死者送魂。传说在很早以前,有一群恶狼拼命地追食一只白色绵羊,结果被普米族的猎手九兄弟救下,此羊便是羊氏族中的王子。羊王子非常感激猎人,便许诺道:"你救了我,今后咱们就是一家人了。我们的羊毛任你们剪下,织成布做衣裳给人穿,人死了可以将羊心掏出来供祭亡灵,为人领路至祖先的发源地。"从此,普米族活着以牧羊为主,死后又让绵羊带其灵魂回到祖先居住地。
"给羊子"仪式在将要把尸体进行火化的头天晚上进行。届时,办丧人家用一只白羊,若死者是男人用一只白母羊,死者是女人则用一只白公羊,这只羊代表死者的伴侣,伴随死者亡灵一起跋山涉水返回祖先发源的地方。死尸用白布捆成蹲踞状,装殓于一个方形术柜中,停在丧家院心里,巫师汗归念开路经。念毕,把羊拉来,在羊的耳朵里撒一撮糟粑,洒数滴酒,若羊摇头摆尾,则表示死者亡灵喜欢,家人也将清洁平安;反之,则表示死者亡灵不顺心,有所牵挂,这样往后家人也会发生灾难。之后,死者家属向羊磕头辞行,祈求羊沿途保护死者亡灵平安返回祖先居住的地方。接着巫师把羊杀死,取出羊心放在灵桌上,若羊心颤抖,表示死者亡灵喜悦。继而,汗归念诵死者亡灵返回祖先居住地的路线,必须从家门开始,由南向北行进,最终到达青藏高原的贡夏岭雪山周围。至此仪式完毕。
"给羊子"仪式具有独特的民族色彩,既是普米族游牧生活的遗迹,也是普米族盛行祖先崇拜的一种表现。"开路经"对于研究普米族的民族历史、风俗等,也有一定的价值。
普米族的婚姻
普米族多数为父系家庭婚姻,泸沽湖一带的普米族,由于和摩梭人杂居,仍有少数保存着一种与母系家庭相适应的"走婚"习俗,表现为男女不婚不嫁,夜晚男子入女家过偶居生活。
青年男女一旦相许终身之后,父母不加干涉,并为他们积极筹办婚礼。由于普米人能歌善舞,因而其婚礼自始至终都是在歌声中进行,十分别致而隆重。
在举行婚礼的前夜,新娘的家族及亲友围坐在术楞房内的火塘旁,边喝芳香的自制苏里玛(黄酒),边听新娘与兄长对唱"出嫁歌"。新娘唱出感激父母兄长的养育之恩,倾诉离情别绪;其兄唱出对妹妹的安慰祝福,娓娓动听,感人肺腑。第二天早上,特请一位妇女给新娘梳妆,歌手们高唱“梳妆调”,赞美新娘的贤良,公布杨新人装束如仙。
当接亲的队伍到来时,送亲路上新娘家早在门前用青松翠柏校叶搭起彩门,门上悬挂两块红布,阻止接亲队伍进门。男女两方的歌手要一里一外对唱"认亲调",只有男方的歌手唱赢挡门的歌手后,才能撩开红布去迎新娘。当新娘家把接亲人请到桌边坐下,摆上果品、斟上酒时,新郎家的歌手唱起"果碟调";新娘离开自己家时,要唱"离娘调"。
普米族的婚礼中,尤以"锁媒人"为新奇,新娘被送亲客簇拥上路,媒人却要锁在一间屋子里,与陪锁着的女方歌手对唱"锁门调"、"开门调",媒人唱赢了,方能开锁放行。接亲人一路上要受多次阻拦,双方展开热烈的对歌。
到新郎家后,男方家唱起"迎亲歌",新娘家歌手还要唱"迎亲调"。新郎迎接新娘进屋后,双双在火塘下方叩拜祖先,然后由一位老人给新婚夫妇戴上红色脖线,并唱"祝福歌"。总之,普米族的婚礼是在和谐的歌声中进行的,没有动人的歌声也就没有热闹的婚礼。
普米族传统节日
1、吾昔节
吾昔,普米语为"新年"之意,是宁蒗普米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每年农历腊月初六或初七为除夕,腊月初八为岁首。节期各地不同,长至半月,短为三天。
除夕这天,各家各户在门前、神台及屋顶插青松枝,以示四季常青,兴旺发达。晚上,全家人围坐在火塘边吃团年饭,夜间要留人守岁。吃年夜饭前,要喂狗,以此纪念和感谢狗给人延长了寿命。相传很早以前,狗的寿命是60岁,而人的寿命才12岁,人一去世,狗就没人喂养了。后来,狗为了生存,主动与人换了寿命。
初一凌晨,当雄鸡啼鸣时,各村寨鸣枪吹螺,以示报岁。接着,各家举行祭房头,祈祷平安吉祥、五谷丰收。然后,男女青年争先跑到溪边吕水,以最先取得净水为吉。接着,全家围坐在火塘边喝酥油茶,吃糯米饭。家里若有进入十三岁的男女青少年,父母还要为其举行隆重的"穿裤子"或"穿裙子"礼仪。
按照普米族人的传统习惯,吾昔节期间除亲友互相拜年、祝福外,各村寨还要举行文娱体育活动,主要有对歌、跳舞、打靶、赛马、摔跤等项目。节日最末一天,要举行上山"吃虫"仪式,男女青年各自带上炒好的青裸、玉米等食物,围坐山上尽情地吃,每吃一粒表示消灭一只虫,完全吃掉,意味着消灭了当年所有害虫,预兆农业丰收。为祈保六畜兴旺,各家还相约派人上山集体放牧,每人携带丰盛的菜肴,在山上共进午餐。
2、转海会
转海会是居住在宁蒗泸沽湖畔普米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正月十五日举行。是日,普米人以村寨为单位,分成两支队伍,一部分到海岛上进行祭祀活动,一部分则沿湖转一蜀,其意在于祈求神灵保佑,赐给人间幸福。
到海岛上去的男女老少,带上各种食品,集中泸沽湖边,待老人们在船头烧香祝词后,便纷纷上船,划向海岛。青年男女争先掌舵,一路对歌,欢声笑语飘荡在湖面上。至岛上,各自把从家里带来的彩旗经幡插在神坛周围,有的挂在树枝上,将小岛装点得五彩缤纷。人们在岛上同饮美酒,共进野餐,直至傍晚,才陆续返回村庄。
另一支转海的队伍比较庞大,多为青少年。大家从村口出发,按逆时针方向行走,一般当天返回。走在最前面的三名小伙子,每到一个烧香叩拜之地便鸣枪三响,各家各户依例插旗。中午时分,转海的人们在一个平静的湖湾共同野餐,欢歌打跳。尔后,按出发时的阵式向远方的村寨迈进,日暮方归。
夜间,村里还举行篝火晚会,人们欢跳传统的“查蹉舞”,尽兴才归。
普米族的服饰
普米族妇女服饰较多变化。宁蒗、永胜一带的妇女喜包大头帕,以牛毛牛尾和丝线编发盘于头顶,以粗大光泽为壮观,并放一根红线表示未婚,穿大襟衣,着百槽长裙,衣料多为红色或者黑色金绒,裙以月白色、天蓝色为主,脚边加上一圈红线。喜用宽大的彩带束腰,有的还在背上披一张洁白的长毛羊皮,风姿绰约。
丽江、兰坪一带的妇女爱穿青、兰、白色大襟短衣,外着色彩鲜明的绣花坎肩,并配以闪亮的银扣。长裤外系围腰布,编发辫,中老年妇女喜戴黑布头帕,未婚女子头戴白或兰底绣花方布帕,辫子由左向右缩在布帕外边,喜戴手镯、戒指、耳环等装饰品,显得古朴而素雅。
普米男子喜戴狐皮帽或毡帽,上穿右枉或对襟衣,多为黑色;下着宽大裤子,披羊皮领褂,系长腰带,衣裤一齐束紧。喜穿长筒鞋,扎裹绑腿,佩戴长刀、猎枪,显得英武剿悍。
普米族的居住
普米族的村落多建在有松林的半山缓坡地带,通常二三十户为一村,村寨之间距离很近,可以炊烟相望,鸡犬相闻。房屋多为术结构,墙壁用木料重叠垛成,以术板盖顶,四角竖圆柱,中央立一根大方柱,叫"擎天柱",认为是神灵所在的地方。房屋一般分为二层,上层住人,下层饲养牲畜。屋内设火塘(俗称"锅庄"),周围是卧铺,后方安有神龛(称"宗巴拉")。这里是家里活动的中心,人们在这里烤火、做饭和睡觉,也在这堕进行宗教祭祀和接待客人。室外悬挂牛羊角或老鹰头颅,用以避邪和祝愿牲畜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