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时期的绍兴地处海域。越王句践时的绍兴,据汉史学家袁康所著中国最早的地方志《越绝书》记载,绍兴是“西则迫江,东则薄海,水属苍天,下不知年止,交错相遇,浩浩之水,朝夕(潮汐)既有时,动作若惊骇,声音若雷霆,波涛援而起”。可见潮汐始终伴随着绍兴人的生活。在古时,由于科技的落后和认识水平的局限,人们对潮汐的形成不甚了了,只好祈求苍天保佑百姓生活的安定。因此在大潮来临之际,附近百姓以不同方式敬祭潮神,有的建神庙祭祀,祈求岁岁平安。
一直以来,在绍兴沿海边都能看到大潮。随着水利设施的不断兴建,观潮处也日渐减少,现今观潮处多集中在曹娥江一带。尤其是在马山的镇塘殿观潮为最盛。关于观潮,明末著名散文大家张岱给我们作了生动的描述。他在《陶庵梦忆》一书中以洗练的笔调描写了白洋潮的壮观。
崇祯十三年农历八月,张岱在白洋村(绍兴县安昌镇和萧山市毗邻的一个村)观潮,“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渐近,喷沫,冰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先后。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走避塘下。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炮碎龙湫,半空雪舞,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正因为农历八月十八大潮以其壮观、惊险而吸引众多观潮者。鲁迅先生小时在其外婆家安桥头做客时,也常常前去观潮。观潮地点通常在镇塘殿、新步、桑盆殿一带这些绍偿观潮胜地。按照绍俗,农历八月十八是观潮的正日。这一天,远道而来的观潮客和附近的村民都早早吃过中饭,纷纷赶到塘边,聚集在海塘上观潮。观潮之日,非常闹猛。从塘上望去,只见是熙熙攘攘的人群,万头攒动,人声鼎沸。塘上塘下的叫卖声,老太太的念佛声,小孩子的嬉闹声,交织成一片。如果逢上风调雨顺之年,附近的村民还会高兴地出钱请上一个戏班子,上演绍剧和越剧折子戏。戏的内容多是祈求平安幸福。人们一边吃着各地赶潮市商贩提供的风味小吃,一边欣赏绍剧、越剧折子戏,静静等待惊涛骇浪的大潮到来。
大潮多在中午十二时至一时之间到来。潮未到,声先至,观潮人群早已喧闹不已。钱江潮自远海来,白如一线,转瞬间潮水渐逼海岸,以雷霆万钧之力呼啸而来,潮头落差可陡升三四米,浩浩荡荡,齐齐刷刷,猛冲海塘,更发巨响。这时被鲁迅称之为“弄潮儿”的出现了,他们屹立在帆船船头,船老大紧把船舵,乘风扯帆,跃浪而上。潮头把木帆船高高扬起,又丢入深深的潮谷,潮头几乎漫过帆尖,帆船失去了踪影。忽而,它又奇迹般地出现了,劈波斩浪,奋努向前。观潮者见之,无不为之捏把汗,都为这些“弄潮儿”的奋力拼搏而折服。
从历史记载看,并不是每年八月十八的潮为最大。只是多年相沿成习,绍兴人还是喜欢在农历八月十八观大潮。随着世事的交替,观潮成为人们调节生活、怡乐心情、广结友好的一种健康活动,至今仍深受绍兴人民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