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初五日是端午节,有的地方叫端五,或端阳,是我国传统节日。相传古代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投江自杀,后人为了纪念他,把这天当做节日,有吃粽子、赛龙舟等风俗。
郎溪人过端午节有自己的习俗:
一般人家在初三初四就开始忙过节了。首先是派家里的少男(或女)接姑娘、女婿、外孙回娘家过节。然后张罗吃的喝的穿的等等事务,准备得十分周全。农村有杀猪过节的习俗,有的在“杀年猪”后即捉条小猪养到端午节,以“应节气”。这天一般以自然村的大小而决定杀猪的头数,并在初二、三就着手“邀份子”。可以付现钱,也可赊账,借以方便村邻。杀猪的时间安排在初五的早晨。
初四的下午,把家事安排好以后,男劳力一般仍然忙于田地里的农活,妇女在家包粽子。郎溪人大多包三角形的,叫做菱角粽子。有的人家还在糯米里掺点绿豆或红豆。包棕子的叶子,大多就地取材,或箬叶、或芦叶、或笋壳叶。包好之后,杀仔鸡、烧黄鳝、炒蚕豆,必不可少。
大部分人家早晨不做饭,只吃粽子。此时家长是最忙的,他们首先在门头和窗棂上插艾蒿、菖蒲,借以避邪。然后把早已准备好的雄黄酒拿出来在孩子们的嘴边、眉毛上、鼻子边、耳朵以及肛门、手丫、脚丫等各处都涂上,说是除了嘴、眼,凡是有“眼”的地方都要插雄黄“驱毒”。接着给孩子们换新衣、挂香袋。大一点的孩子挂在胸前,幼儿则缝挂于肩背部。香袋的形状也很讲究,有的做成桃子形,有的做成“悟空”状,面料都选用绸缎布,光滑鲜艳。下面缀上七彩丝线做成的穗须。香袋里都是中草药,如木香、沉香、檀香、丁香、薄荷、朱砂、雄黄等十几味中药(富贵人家还加以麝香),以避飞虫和邪气。说起香袋颇有来历,相传封建时代皇帝的内宫太医配此方做成腰带,为皇帝系于腰间,藉以避邪除秽。后流传于民间,为防“犯上”,百姓们改变了它的形状而成为今天的样子。
初五一大早,姑娘、女婿回娘家来了。新女婿要给丈人、丈母娘“做节”,礼物很丰盛,有绿豆糕、烟酒等。丈母娘也要给新女婿“从头换到脚”。大凡有新女婿的人家,在节前就着手纳好间以“双喜”、“寿”字的鞋底,配上绣花的草鞋式样的鞋帮,叫凉鞋,这时给新女婿穿上。意思是希望女婿到丈母娘家跑得勤一些。外公、外婆还要送给外孙新衣服。
一切忙完之后,大人和孩子们都穿着“应节气”的新衣裳去看划龙船(赛龙舟)。龙船是各村事前准备好的,少则两三只,多则五六只不等。人们把带去的粽子抛入河中,意思是让水怪、鱼鳖等吃粽子而不咬食屈原的身体。为了驱赶水怪、鱼鳖,各龙船上鼓声大作,并配以划手们齐声呐喊,“划哉划哉……”以示助阵。
看罢赛龙舟之后,各自回家开始过节了。说是过节,其实就是一顿中午饭。这时,有能力的父母要把已分家的儿孙都接到自己家中来过节。也有长子把年迈的父母和兄弟姐妹接到自己家,全家老小围坐在一起喝雄黄酒,吃美味佳肴。但不论在谁家,都像过年一样,洋溢着欢乐祥和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