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介子推的寒食节在全国已极少见,但在潮州却得到演绎和保留。潮州各地至今都有古代寒食节祭祀介子推的习俗,时间不统一,大都选在农历二三月份。当地话(潮州方言)谓之“拜伯爷”(“伯爷”系指留有胡子的神明)。其中以本人故乡潮州后陇自然村(分5个行政村)农历二月初一拜伯爷最著名也最有特色!最大的看点是“寒食”祭品--大糖狮(用花生糖雕塑成,最大一只重3000斤)。二三十年前,香港一家电视台曾报道其盛况。
祭祀期间,设有二三十个伯爷出巡供奉的行宫,俗称“神前”。每当伯爷出巡时,都乘坐4人抬彩色木雕轿,古朴精致。(近年木轿增加4个小轮,既可抬又可牵引)“肃静”、“廻避”大牌开道,武士护卫,穿长衫礼服的宗族老大随行,鼓乐镖旗尾从,其仪仗气派不亚于电视剧里的古代州官出巡!
伯爷驾临各“神前”时,“铳脚”(礼炮)震天,信众顶礼膜拜,拥挤如鲫!各“神前”花生糖雕塑成的祭品“大糖狮”,一只最大的有1500多公斤(一个“神前”不少于一对大糖狮,另有好几对小狮),大糖狮五颜六色,配备彩灯,电子音乐,十分精美!“神前”点有多支“盘龙香”,每支近100公斤,像小柱子那么大,妇女们一般是扛不动的!从祭祀活动开始点燃,至活动结束才烧完.
祭祀活动按寒食节古俗,一连3天(连同前兆和收尾,实际上是5天),每晚演大戏、歌舞10多台。此外,还有纸影(木偶戏)、投影录像也不少。
祭祀介子推,为古代寒食节的演绎和保留。寒食节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事。介子推系春秋时晋国的贵族,曾追随晋文公,与他一起流亡国外。文公回国得势后,随从臣属大都得到赏赐,唯独没赏到介子推。介子推便带着母亲隐居于今山西介休东南的绵上山里。文公后来想赏赐他,派人进山寻找未果,下令放火烧山逼其出来。介子推不愿出山受赏,抱树木(也有传说他以身体护母)而被烧死。是日,定为禁烟火的寒食节。文公还把绵上作为介子推名义上的封田,后世遂改绵上的山为介山。
寒食节本来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一说是清明节的前两天)《邺中记.附录》:“寒食三日,作醴酪,捣杏仁煮作粥。”这里说的煮杏仁作粥,应是在寒食节前预先做好的。因为,节日期间禁用烟火。后陇村为何不在清明前一天举行祭拜介子推,而提前约一个月的时间改在二月初一呢?原来,这是由后陇农事决定的。
后陇村现有以陶瓷为主的工厂一二百家,大小商铺两三百家。但在改革开放前,后陇村是纯农经济。除远近闻名的贡品“后陇红”番薯外,主要农作物是水稻、甘蔗、花生等。甘蔗在农历年底至年初收获,旧时在甘蔗地就地建糖寮土榨成红糖和加工为带赤色的“糖漏白”白糖(近代出现的机制白糖原称为“火车白”)。二月初一,甘蔗基本已收完,新糖入仓上市,而花生已在半年前收获。这时,稻田还在育秧,春插农忙未至,属农闲时节。故此,后陇村的前辈人,在神前卜定了这个时日举行祭祀介子推,也按寒食节古俗一连三天祭拜活动。这个时候,有了糖和花生,又有闲暇,制作大糖狮就好办啦!祭祀介子推,现在虽已不再禁烟火寒食,但以大糖狮为主的供品仍然是寒食之物。传说旧时后陇村也是在清明节前一天开始举行祭拜介子推的,因碍春插农事,故改。
祭祀介子推的寒食节在全国已极少见,为何能在后陇村及其他村演绎后得到保留呢?介子推烧死于山林,后世被尊为“感天大帝”(俗称“伯爷”),成为山林地带人蓄五谷的保护神。后陇村落虽在平地,但临近山林。耕地一半为水田,一半为旱地。全村有4座“感天大帝庙”,一在后陇山前(石构件拼嵌成的小庙);一在面向后陇山的村里(土木结构,宫殿式富丽堂皇的两进大庙宇)。此外,在后陇村盛户尾和洪巷埔也各有一座较小的庙。据分析,因为村落及田园特点,需要“感天大帝”介子推保护,故形成了村民对这位神明的信仰,古老的寒食节得以演绎后保留下来。“文革”期间,后陇山前的小石庙被风塘公社当局拆毁,石构件被抬走(后大部分被找回)那座大庙宇,也受到极大摧残。现在,所有庙宇已重建或重修。
寒食节在古代很有名,诗词歌赋及史志留下不少吟咏和记载,如《千家诗》就选有唐天宝进士、驾部郎中韩翃的《寒食》诗:“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潮州后陇村等地方能演绎保留寒食节,是极其可贵的,我们要保护这一珍贵的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