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节是东兰县隘洞、长乐乡一带壮族传统节日,分别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十五、三十日举行。届时,通宵达旦都可以看到壮族的男女青年结伴对歌,寨中的铜鼓擂得震天响。
相传古时候,居住在龙江下游的一支水族先民被迫迁居到都匀陈蒙山上下,开荒种地,繁衍生息。但这里山高路险,森林茂密,野兽出没。先民中有12个兄弟,为不让官兵发现,分居在12个山垭口,平时各自耕田劳作,有事就敲击铜鼓传呼。在一次战斗中,陈蒙山垭口的鼓手不幸牺牲,为纪念这位民族英雄,每年在他逝世的这天,12翁的寨老都带上自己的铜鼓,带领自己的家族会集到陈蒙山垭口的草坪上举行祭祀庆典,这就是铜鼓节的来历。
壮乡的铜鼓是祭祀祖先的神器,也是权利的象征。铜鼓上一般铸有太阳、云雷、翔鹭、羽人船、圆涡等纹饰,十分生动。远古的壮族先人把青蛙视为图腾,因此鼓面周边铸有青蛙立体浮雕,数量从一只、四只到六只不等,分有单蛙、群蛙、累蹲蛙等数种类型,栩栩如生。在古代,铜鼓多用于祭神、征战和喜庆活动,祭神时铜鼓是神圣的法器,而在节日里,铜鼓则是最激动人心的打击乐器。
每到农历正月初一,壮乡各个村寨的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带上最好的猪肉、糯米糍粑和米酒,来到村寨的鼓楼前。首先,在寨里最有威望的长者主持下,举行庄严的揭鼓典礼,几个小伙子用锄头把埋在底下的铜鼓挖出来,摆在地坪中央。然后举行铜鼓祭祖仪式,供桌上摆上各种祭品,长者宣读祭祀文后,小伙子擂响铜鼓,顿时鞭炮齐鸣,唢呐声、长号声四起,男女老少围着铜鼓翩翩起舞。主持的长者站在两个铜鼓中间,用一根粗藤制成的鼓槌,有节奏地交替敲打铜鼓,为狂欢的人们助兴。接着,各村铜鼓队要进行击铜鼓比赛,比赛规则是:以村寨铜鼓对为单位,公鼓对公鼓,母鼓对母鼓,四面为一组,每鼓三人,轮换着打,不能中断,而且要按鼓谱曲牌的节奏敲打,若谁乱了套就会被淘汰。
与此同时,男女青年还要结伴对歌。通过对歌,如果青年男女找到意中人,还会互赠定情物。比赛结束,人们会吃从家里带来的糍粑等食物。
到正月三十这天,全寨人又要举行收鼓仪式,把铜鼓重新埋入地下,一年一度的铜鼓节到此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