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是汉族的重要节日,称“八月节”,也称“团圆节”,家人们都要尽可能从各地赶回家团圆。节日活动较多。
赏月
中秋夜明月冉冉东升时,许多家庭成员团聚在院子里,或在家门前广场上,全家老小围坐一桌,桌上陈列月饼、石榴、梨、菱角等果品。还设香案,放鞭炮,点香,烧黄表,名为“接月”。接月后,家人吃果品赏月,老人还给孩子们讲嫦娥奔月的老故事,到深夜才散。贵池一带,有遥祭“月神”或“月亮公公”之俗。子夜,少妇、少女设香案于庭院,拈香拜月,表达心愿。
砌宝塔
皖西、巢湖一带,中秋节日,青少年儿童有砌宝塔的习俗。在中秋节前几天,他们结伴搜罗碎砖瓦片堆集一处,然后分工砌宝塔,在地上划一圆圈,或是八角形圈,用碎砖打脚,用整砖做门,再用碎瓦块砌墙,逐层向上砌,四方用整瓦做成塔门。每砌尺余高时,即用大瓦伸出一圈,作为塔檐。塔身渐渐缩小。上端用磨尖的砖盖上,做为塔顶。塔高约三尺,甚至五尺,多为七层。中秋夜,塔外扎彩门,塔内点蜡烛或油灯。巢湖一带,少儿多在庭院用瓦片垒成宝塔,每层燃荷叶灯,有的用芦柴扎成剖面宝塔,用纸糊墙,中燃蜡烛。宝塔正面,用彩笔绘神话人物,或花卉走兽。这种中秋游戏习俗,体现了儿童的智慧和创造性,有益于儿童在欢乐的节日中发挥创造才能。
赠送礼品
中秋日,亲戚间要馈赠节日礼物,共贺佳节。送节礼对象是外公、外婆、舅父母、岳父母、老师等。礼品一般为猪肉、白糖、月饼等。新婚夫妇送礼到岳父家,谓之“送秋”,意思是预祝来年得子。
摸秋
淮北以及皖中、皖南、皖西一带,“八月十五摸秋不为偷”,“摸秋”也称“捞秋”、“摸钱串”、“摸元宝”。其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青少年到田间、地头摘南瓜、向日葵、毛豆、玉米棒烧着吃。大人们视为儿童节日间娱乐,不加干预。另一种是中、青年男子独自悄悄地跪到菜地里偷瓜果,只要偷到了瓜果,可以送给亲友中久婚不孕或已孕未生的妇女,对方就可望生下个胖娃娃。偷瓜果的做法:每个人只能摸一个瓜果,摸两个以上就不灵验,最好是摸到一个冬瓜,冬瓜是“贵子”象征,不能摸葫芦,因有些葫芦是苦的。皖西霍邱一带有“送冬瓜儿”的民俗,用红布包冬瓜,上面留一块画成脸形,由多人一阵抱瓜送到久婚不孕的妇女家中。妇女坐在被子里接受冬瓜,象对待婴幼儿那样抚摸,放到床里面睡下后,方下床迎客,给客人散发喜糖、红蛋。淮北的民俗是摸到丝瓜生男孩,摸到冬瓜生女孩,摸到辣椒不害眼。
中秋节节令食品
主要是各种月饼、炒板栗、板栗烧子鸡、藕、梨等;农村则是月饼、红烧鸭子、藕、菱角、嫩姜、新米粑粑、桂花香糖等。
二、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也叫“重九”、“重阳”与“虫莺”谐音,又称“虫莺节”,有下列习俗:
登高
过去有“重九登高”的民俗。到这天来临时,一些文人结伴登山、赏菊、观满山红叶、吟诗饮酒、作画抒情,而这只是少数文人的节日情趣。而一般城镇居民,也结伴游山登高,传说登高可避灾。
重阳会
皖西太湖一带,有作重阳会的习俗。该会为首者为年龄较大者九人,谓之“九老”。由九老出面邀集众人集资主办,每年重阳节聚餐一次,吃蒸面,饮菊花酒,象征大家健康、长寿。聚餐时按年龄排座次,长者居首席。
庙会
有一些地区,逢重阳节,农村群众到附近寺庙烧香作庙会。
染房祖师会
相传农历九月九是梅、葛二仙的诞辰,据说这二人取植物色素作染料,使人们的衣服色彩斑斓,被手工业染房视为祖师。故每逢九月九日,皖西、皖中、皖南一带染房,都要做祖师会。设香案,供梅、葛二仙牌位,焚香叩拜,以示纪念。染房于是日休假,并为店员、染工加餐,一般都以肉、鱼、酒招待大家美餐一顿。
持螯赏菊
安徽沿江一带,盛产螃蟹,九月重阳日到来时,正是
菊黄蟹肥之时,不少人于这天持螯赏菊,饮酒取乐,极富情趣。
拾霜花
产棉地区已收完棉花之后,地内尚有余花,从重阳节起,左邻右舍又自由到棉田中去采摘余棉,谓之“拾霜花”。
节令食品
重阳日,淮北人多吃糯米糕,因糕高谐音,吃糕就象征登高了。有的地方是吃黑芝麻糍粑,谓之“穿虎皮袄”。意味着秋天过去了是冬天,吃了芝麻糕能保暖。谚语说:“过了重阳无时节,一交雨来一交雪”。人们要做过冬的准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