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官说春 唤醒春天的民俗


立春,又称打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首,这个延续了几千年的节日,是农耕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节日。立春是春天的开始,也是一年的开始,故此,又有“一年之计在于春”之说。那么,立春时节究竟有哪些和春天有关的民俗呢?

早在春秋时期,立春作为一个节气就已出现了,明清两代是立春文化的鼎盛时期。据记载,在周代时就已出现关于立春的记载,当时人们举行“东堂迎春”的仪式。辛亥革命前,中国历法中的春节即为立春节。

保留在传统民俗中的“说春”、“打春牛”、“咬春”、“吃春宴”等习俗,大部分就是农耕民族在立春时节准备耕作时举行的仪式。

“说春” 是一项延续了几千年的独特的民间习俗。它是预告春天来临的活动。说春人有两种:一种是随社火走的春官;一种是独自走街串巷的艺人。尽管他们的身份不同,但是他们的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宣扬春天,号召人们早点筹备种子、农具,准备耕种。这些说春艺人往往拿着鱼鼓简板(类似于竹板的一种乐器),唱一些宣传节气的曲调:“三月清明把谷雨送,家家门前拣籽种。一籽落地生万籽,来年五谷又丰登……”

人们往往将说春的艺人称之为“春官”。

“春官”一名由来已久

关于春官的起源,很多史料都有相当完备的记载。春官为上古时的官名,颛顼氏时的五官之一,也有的称为六官之一。《周礼》分设天、地、春、夏、秋、冬六官,春官以“大宗伯”为长官,掌理礼制、祭祀、历法等事。春秋战国时的“春官”主掌典礼,是祝王室“吉祥”而行“大贺”。

唐光宅元年(公元684年),曾改礼部为春官,主要掌管天文历法,同时改礼部尚书为春官尚书。神龙元年(公元705年)中宗复位后,仍复原名为礼部和礼部尚书。但后来春官就成了礼部的代名词。后世也以“春官”为礼部的通称或别称。宋、明、清司天官属有春官正、夏官正等五官。明太祖立春夏秋冬官,谓之四辅。所以“春官”一名由来已久。

民间春官是对唐代及以前王室春官的仿效,是从春官演化而来。民间“春官”说春词报春讯送春贴,是祝百姓“吉祥”而行“小贺”的,是民间的礼仪。

春官讲授气象常识赠送“节气表”

民间相传,在远古时期,人们不知道按气候节令适时的种植庄稼,常常有种无收,于是管天管地的“三皇爷”及“五帝”十分着急,他们便各自骑一头耕牛下凡到人间,向农人们讲授自然变化的规律和物候气象常识,同时也教给人们种植农作物的技术。后来,这一神圣的使命就交给“春官”去完成了。年复一年,世代相传,就形成了后来的“春官说春”、“春官送春”的习俗。

据说唐朝初年,皇帝号令百姓们把田地种好,多收粮食。还专门封了一种“春官”,冬至来临时就让他们到全国各地去,为各家各户赠送“节气表”,同时送去春天就要来临的美好讯息。

“春官”们为了完成皇上交给的使命,让广大的乡民们按照节令适时地稼穑,必要取悦于他们。于是到村村寨寨送表时,就顺便地说些吉祥好听的话儿。如此一来,便慢慢地兴起了“说春”的习俗。而农人们见“春官”远路送来春帖和祝福吉祥的话语,并且笑逐颜开地进行说唱表演,也就十分好客地以钱财、粮食、茶叶给以酬谢,或请至家中管吃管喝热情款待。然而朝廷派出去的“春官”毕竟很少,走的地方不可能太多。许多农人见“春官”如此广受尊敬和欢迎,而且还有些钱财进项,于是一些聪明伶俐、能说善唱的乡村民间艺人就自动翻印“春帖”(也就是“山寨版”的朝廷所任命的“春官”为民众发放的“节气表”),并为朝廷的送春之官代行未能全部完成的职责。后来,朝廷发现民间自封的“春官”远比朝廷下派的春官要尽职尽责且更受欢迎,还为朝廷节省了大笔开支,索性默认了民间“春官”的风俗。

“春帖”提醒农人们按节令开播耕种

无论官方的还是民间的“春官”,最具权威性也最显著的特征和标志就是他发放给民众的“春帖”。所谓的“春帖”,就是在一张一尺左右见方的红纸上以木刻印刷着明年的日历,左上角或右上角处刻印着一幅“牧牛图”,或叫做“春牛图”,以此来提醒农人们按节令开播耕种。这种“春帖”最早不迟于唐代。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见的“春帖”或老式日历。现时流行的各种挂历、台历、百年历、电子历,莫不起源于那时的“春帖”。

根据记载,在古代中国漫长的时期里,不同朝代的春官,其打扮虽有不同,然而亦有相似之处。当春官送春成为民间的风俗时,春官的服饰打扮就由最早的头带乌纱官帽,身穿长衫,背着布搭裢的形象演变为一种固定的角色了。后来,随着时代的更替,那形象与装扮就多了一些自由和率性而为,例如,“春官”的官帽不一定就是乌纱的,长衫的样子也多种多样,布搭裢也可能是布挎包,也还可能手持一柄尘甩子或摇铃儿。每次岁逢冬至季节,就是这些名不见经传与民同乐的民间“春官”们,为人们送来春天的消息——以一幅幅“春帖”祝福人们吉祥安康。

民间的“春官说春”和“春官送春”、“春官扫街”其实是一回事。所表现的内容特征上,均有报“吉祥”、送“祝贺”、示“天象历法”等主要功能和效用。这就与春秋战国时代王室中的“春官宗伯”均出一辙,实质完全相同。

春官“送春”时说唱形式多样

春官“送春”时伴以说唱等形式,取材多样,非常富有趣味。酒泉流传数百年的社火“地蹦子”中的“膏药匠”从其装束打扮和所买“膏药词”看来,他和春官没什么两样。因为酒泉民间一直就有“春官扫街”的习俗。基本的说法是在一支社火队里,“春官”是最高首领,他头戴纱(布)帽,身着长衫,手持拂尘或银甩子或权杖,他走在社火队伍最前边的中间,可以随意走出队外或自由行动,许多时候还能引领指挥队伍的去向。而最显著的特征则是在走社火的那一天他必“逢官大一品”,也就是说,这天他有无上的权力,可以赞扬所遇任何一位官员的优良政绩,也可以批评他的过失,当然,其赞扬或批评的方式及表现手法是“春官”特有的,和“膏药匠”所买的“膏药词”极相似。

这种社火何以被称做“春官扫街”,大抵有两个意义。新春即将来临,家家户户洒扫庭院、清洁屋宇以迎佳节,否则就会被“春官”和“膏药匠”现编些说唱词句加以批评或善意的嘲讽,于是除旧迎新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民间仪式,这一切要归功于春官,“春官扫街”由此而来。另外,“春官”所到之处,讴歌良善颂扬正气,同时批评丑恶嘲讽歪邪,宛如社会生活的“清道夫”一样,故名“春官扫街”。

“春官扫街”时所说所唱的“春词”表现手法灵活多样。在叙事过程中,巧妙地运用排比、隐喻、夸张的修辞手段。春官的唱词取材也十分广泛,除了传统固定的唱词外,随机应变,见啥唱啥;有时取材历史典籍,有时说说寓言故事,有反映民情风俗社会万象的,有赞美勤劳节俭美德的,有讽喻偷懒奸滑之人的,更多的则是诙谐、幽默、逗乐的“绞儿”或曰“囔白话”。总之,取材广泛,语言朴素。大多为前几句起兴,之后转入叙事或逗谑,大多数句子都押韵,说唱起来平白易懂,琅琅上口,非常富有情趣。

像许多民间文化一样,“春官扫街”已经衰微而渐成传说,只能从民间还在流传的“绞儿”和“膏药匠”及其“膏药词”中依稀可见“春官”的背影了。

陇南春官说春习俗

春天作为四季的开端,是万物吐故纳新、播种发芽的季节,也是民间老百姓最为重视的季节之一,民间老百姓发明了许多约定俗成的记事方式来指导农事,流传在陇南的春官说春就是非常典型的一种。

春官源于兴于唐代,到明清时盛行于民间,主要流传于陇南礼县、西和县的数十个乡镇。传说古代每年立冬之后,新春即将来临,老百姓要安排一年的农事,皇上将新一年的“节气表”通过较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后,传给各州、府、县,然后再由各路春官通过说唱的形式分给各家各户,百姓称这一形式为“说春”。

据传,当地群众难以饱腹,于是求告于县官。县官将说春这一差使专门给了这一带的百姓,让他们用说春所得以补天年。这样代代相传,说春习俗在陇南西和县、礼县一带就传了下来,说春人也被称之为“春官”。

春官一般为两人一组,每年外出时间约为一至两月左右。一般在冬至前后外出,春节过后才得以返回家园。说春时,他们胸前挂着一个黄杨木雕刻成的骑着一个人的小“春牛”,身背褡裢,手里拿着自印的、图文并茂的《二十四节气表》。

褡裢用来装人们的“谢礼”钱物等。春官每来到一家,先把小牛托在手上或放在主人家的桌子上,接着唱起欢快动听的报春歌。歌词主要包含祝愿人们吉祥如意、幸福安康、发财致富。唱完后,给主人家放一张《二十四节气表》,主人答谢。

春官说春属吟诵性唱腔,既不同于山歌的腔调,也有别于社火曲的唱腔,是属于半说半唱。其音乐特点是字多、腔少、节奏、旋律性不强,多为上下句结构,曲调以传统的五声微调式为主,个别艺人偶尔会在五声微调式上加入“清角”“变宫”的七声调式,但一般较少用。这种说与唱的结合,常表现为半说半唱,成为说唱音乐中独具风格的唱腔。开头一般先唱一段《五方财门》或《十二送春》,接着就按这家的职业情况演唱各种春歌。

说春唱词大致可分为9种类型,主要包括农时节令类:如《二十四节气》《十二月生产》《说采茶》;吉祥喜庆类:如《上梁大吉》等;婚丧嫁娶类:如《嫁女》《十月怀胎》等;历史典故类:如《抗金英雄岳飞》《梁山一百单八将》《桃园三结义》等;七十二行类:如《说药王》《说鲁班》《说铁匠》等;祝福祝寿类:如《八仙庆寿》《说花甲》等;劝人行善类:如《说二十四孝》《说尊老爱幼》《劝夫妻莫打架》等;时政宣传类:如《自由婚姻好》《包产到户好》《计划生育好》等;揭露丑恶类:如《说赌博》《说四大家族》等。除了以上9类作为春官的基本的唱词外,多年从事说春的春官还会按照主人的职业、长相、对他们的热情态度即兴发挥,随时编唱一些曲子,这些临时编唱的词往往都是画龙点睛,妙语连珠,会惹得主人喜笑颜开。

在春官唱的这些曲调中最为著名的要数《二十四节气歌》这个曲调共有12段,每个月分为一段,正好唱了两个节气。内容基本上都是些春种秋收、防病治病的基本知识。它的开头是这样:

正月里“立春”天文合,

节气相连“雨水”多。

世上只有春富贵,

春来华开红如火。

……

三月清明把谷雨送,

家家门前拣籽种。

一籽落地生万籽,

来年五谷又丰登。

随着朝代的兴衰变迁,“春官”的职能经长期演变后,最终以“春官说唱艺术”的形式走进民间,成为流传至今的曲艺。

为了保护“春官说唱艺术”,2008年9月,西和“春官歌”被甘肃省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