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浮,是一座拥有数十万年人类史、数千年文明史的文化城市,历来就是风云人物的用武之地。云浮古老而璀璨的历史,主要体现在云浮各地的地名中,至今云浮大地上保留有许多具有地方特色和深厚底蕴的地名,而每个地名背后都有一段故事,这些地名都是云浮历史的缩影。
那么,云浮大地都有哪些独特的地名呢?这些地名背后又有着哪些故事呢?
1、云浮
要介绍云浮地名故事,第一个就应该介绍“云浮”名称的渊源和历史。有很多人会问,“云浮”这个名称是怎样来的?是今天才有的还是历来就有的呢?
其实,“云浮”这个名称是因为市内的一座山峰而得名的。这座山峰,就是云浮第一高峰,今名“云雾山”,而古时候就名“云浮山”,据《大清一统志》和《东安县志》记载,这座山因耸入云天、终能云雾缭绕而得名,同时,这座山也是云浮境内的诸山之祖。而“云浮”作为行政区域名称的出现,最早始于唐天宝元年。之前,云浮之境为勤州,天宝元年改勤州为云浮郡,到了乾元元年又改云浮郡为勤州。当然,那时的云浮郡的治域不如今天的云浮市大,境域相当于今天云安区和阳春市交界的这片区域,而当时的郡治所就设于云浮山下,所以郡就以“云浮”命名了。由此说来,“云浮”地名的由来已有一千三百年历史了。
云雾山,是云浮山祖,也是漠阳江源,历史上就有不少名人故事发生在此处。如南越王狩猎、陈霸先练兵、雅氏夫人使美人计、陈璘智擒肉翼王、关帝安居十三甲等等,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都曾经在云雾山精彩上演。如今的环云雾山,还有诸多名胜古迹,如皇帝殿、雅氏夫人祠、龙母庙、永华庵等等,是云雾山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的见证。
云浮,一座因山峰而取名的城市,正向外界展示自身伟岸的魅力的寥廓的胸怀,正走在粤西发展的最前方。愿云浮人摆脱冷漠,积极向上,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永远为这座古老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罗旁
如今郁南建县城镇境内,曾有一个罗旁镇,该镇位于郁南县的西江之滨,历史上著名的罗旁战事就发生于该处。那么,“罗旁”这个地名又是怎样来的呢?围绕着“罗旁”这个地名又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呢?
相传,过去郁南段的西江边曾有一座巨石,它矗立于西江之中,有一半露出水面,据说该石石面上有诸多花纹,中间有一个圆点,圆点两端又各延伸出一条线,各自指向不同方位,分出正南、正北,就和地理师使用的罗庚一样,于是人们就将该石称之为“罗庚石”。而在罗庚石旁边的山区,就被人们称之为“罗旁山”了。明朝万历五年之前,罗旁山区一直是百越后裔苗、瑶族群的聚居地,他们据山筑寨,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但是明王朝却一直容不下罗旁山少数民族,对他们处处压迫、排挤,少数民族忍无可忍,最终爆发了以瑶人为首发动的起义,史称“罗旁瑶乱”。“罗旁战事”之后,“罗旁”地名一直保留下来,直到本世纪初,罗旁镇并入建城镇,“罗旁”之名才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罗旁”,作为三罗地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地名,它对三罗发展史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可以说,“三罗”之名也是最早源自“罗旁”。因此,罗旁镇的撤销是非常可惜的,也是非常不明智的,但历史终究无法复制,我们只有在探索曾经历史的过程中重溯文化自信。
3、罗定
今天的罗定、云城、云安、郁南一带地区,历史上称之为“三罗”,“三罗”之名就源于古代的罗定州。“罗定”,作为一个地域名称,长达四百多年仍在沿用,影响深远。那么,“罗定”这个地名又是怎样来的?背后又有哪些故事呢?
故事还得从四百多年前的那场罗旁战事说去。四百多年前的明朝万历初年,时任两广总督的凌云翼奉命征剿罗旁山瑶民,当时负责率领明军征战的将军就是广东总兵官张元勋。张元勋率领十万明军浩浩荡荡地向罗旁山挺进,经过一轮血腥的屠杀,罗旁瑶民基本上死的死、逃的逃、降的降,至此,长达百年时间的罗旁山瑶民起义最终被平定。罗旁战事之后,凌云翼奏请朝廷升泷水县为罗定直隶州,为取“罗旁瑶乱平定”之意,罗定州统辖东安(今云城、云安)、西宁(今郁南县)二县,史称“三罗地区”。于是,“罗定”和“三罗”便由此而来了。
如今,“罗定”地名仍在延续,当日荒凉的瘴疠之地也变为今天繁华的文明之城,只是对于四百年前那段沧桑的往事,今人也只能从滚滚泷江和古老的张公庙中去寻觅一二了......
4、新兴
云浮市下辖的新兴县,是一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因禅宗文化、歌仙文化、八景渊源而驰名海内外。那么,这座古老的县城又因何以“新兴”来命名呢?
其实,除了“新兴”这个名称之外,新兴历史上还有“临允”、“筠城”、“新宁”、“新昌”、“新春”、“新州”等等名称,在不同的朝代都有不同的寓意。而“新兴”作为行政区域名称,最早出现于东晋永和七年,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年历史,这在岭南地区还属少见。新兴境内有一条著名的江流,名曰“新江”,她孕育了禅宗六祖、歌仙刘三妹、大将何如瑛、廉臣陈鼎等历史伟人,是新兴县当之无愧的母亲河;因此,为了纪念和褒扬新江的恩泽,人们便取“新江之滨,兴旺畅达”之意给这块土地命名为“新兴”,“新兴”之名由此而来。唐朝玄宗时,杜甫之弟杜位被左谪新兴,他并没有因此而失落,而是遍踏新兴大山名川,写下了传诵千古的《新昌八景》诗,这是目前能找到的最早的地方八景并诗歌,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因而新兴又成为八景文化的起源地。
如今的新兴,正蓬勃发展,实现了当地人“新江之滨,兴旺畅达”的美好愿望。来自世界各地的佛教信徒,也相赴禅宗圣域——龙山国恩寺朝圣、祈福,缅怀六祖,延续万代香烟!
5、郁南
郁南,也是云浮市下辖的一个县城,同样有着古老的历史,历史上有着“都城”、“西宁”等名称。那么,古老的县城为何要命名为“郁南”呢?这背后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呢?
穿插于罗定、郁南两座古城之间的南江,又称端溪、泷江。据著名地理学家曾昭璇教授考证,今日的南江原名端溪,汉灭南越国后在今南江口北设端溪县,由于它是珠江南岸最大的支流,古人又称南江。因此,自端溪县建制以来,郁南县已经历两千年历史。明万历五年,张元勋奉命平定罗旁瑶乱,原泷水县升为罗定州,在罗旁山之东设东安县,在罗旁山之西设西宁县,是取“西邑安宁”之意。西宁县设置三百多年后的民国三年,当时的北洋政府考虑到甘肃省已有西宁县,两地地名犯重复,所以就要更改广东西宁县的名称;因西宁县地处西江之南,而西江古称郁水,所以就给西宁县更名为“郁南”了,“郁南”之名由此而来。郁南县自民国三年改名,迄今已度百年风雨,在三罗地区的发展史中影响深远。
如今的郁南,正以“南江文化之都”的魅力风靡粤省,特别是每年的农历正月二十日的张公庙会民俗活动更是吸引不少外地人士前往参加,浓郁的地方风情,为这座古老的县城增添不少靓丽看点。
6、白鹿台
在新兴诸多地名中,有一个“白鹿台”的地名,虽然现今新兴境内没有真正的“白鹿台”建筑,然而这个地名却被保留下来了,成为新兴县的一张文化名片。那么,历史上的“白鹿台”又是怎样来的呢?
故事还得追溯到秦汉年间。话说秦末天下大乱,中原诸侯逐鹿,而被秦始皇派遣到岭南平定百越的大将赵佗,却趁中原大乱之隙,趁机吞并岭南、封锁五岭通道,在岭南建立南越国,自己做起皇帝来,他就是后世所称的南越武王(或者南越武帝)了。汉高帝十一年秋,南越王赵佗率领文武官员西狩,至于今新兴县境内的南塘村,擒得象征如意吉祥的白鹿一双,南越王大喜,遂命人在此筑台一座,因名“白鹿台”,以祈求他的南越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自那以后,“白鹿台”的名和南越王的故事字就流传下来了,据文物普查考证,如今新兴县南塘村大片草地就是当年白鹿台的遗址,至今遗址中仍有汉唐时期的瓦当出土。由于年久失修,作为南越王平生所筑四台之一的白鹿台早已崩塌,如今南塘村仍有一座供奉南越王的南越王殿,因而南塘村又得名“越王殿村”。千年以来,白鹿台遗址就是文人墨客们访古、凭吊的胜迹,关于白鹿台的诗歌一直流传,如明朝诗人区宇瞻就有诗歌云:“白鹿仙车去,无人猎古台。空余烟峤月,曾照越王来。锦忆千金使,台悲逐鹿翁。迹空迷岁月,只认上林中。”
但愿在不久的将来,新兴白鹿台可以重建起来,使“白鹿台”不再是一个地名、一个文化符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历史建筑物,使后来人可以感受此地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氛围,这一定是功在千古的!
7、大金山
在云浮地区,流传着一句“脉发云雾山,旺在大金山”的古语,意思就是说云浮所有的山脉都发自云雾山,但是到了大金山所延伸出来的余脉却是云浮旺盛的山脉,这句话不无道理。那么,大金山又有什么独特之处?她的名称又是怎样来的?
其实,在云浮境内,除了云雾山,最高就是大金山了,而大金山的山脉主要就在云城、云安一带。相传,大金山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清《东安县志》记载:“大绀山,在县西北三十里许......世传神仙于此炼药,樵采深入者,或见池边茅屋,碧桃垂实,宛如人居,倏忽不知所在。”文中记载的“大绀山”,就是前面提到的大金山,在明、清两代,该山还是著名的“东安八景”之一。那么,“大金山”的名称又是怎样来的呢?原来,据云浮人世代相传,以前曾有在大金山上捡到不少黄金,又因“金”、“绀”同音,所以这座大绀山又得名“大金山”了,原来的大绀山山脉也称“大金山山脉”了。
大金山,是云浮诸多山脉之祖,是云浮市的历史文化名山。愿未来大金山可以开发成一个旅游景区,以其得天独厚的资本弘扬云浮文化,为传播云浮文化而作贡献!
8、青旗山
青旗山,位于云安区都杨镇境内的降水村,地处西江正南岸,是云浮段西江南岸最高的山峰,有“江南巨镇”之美誉。那么,这座山峰为什么以“青旗”为名?这背后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呢?
其实,青旗山的得名还有一曲“关公战秦琼”式的美丽传说。相传先秦龙母娘娘,就在青旗山下的程溪豢龙、驯鹿,并且仙逝后就葬于青旗山上;龙母仙逝后,人们就将龙母故居改建为祠庙供奉龙母,这就是程溪祖庙的由来了。传说到了宋朝时,著名堪舆祖师赖太素看中祖庙福地,想要霸占祖庙,但被龙母拒绝了;赖太素不死心,便在广西桂林叱石为羊,赶着石羊群向程溪走来,试图赶石羊下西江、水浸程溪庙,这些石羊群为首的那只羊正口衔一面青色旗帜。很可惜,赖太素的道行不如龙母高,就在他赶着石羊群走到云城区一带时,他的法被龙母破了,一只只石羊顿时原地化为石山,变成了今天云城区石山群的景象,当今天漫步蟠龙天湖时,还能找到“小桂林”的感觉。而为首的那只石羊,自然也化为石山,而它口衔的那面青旗,随风一路飘至青旗山,挂在了山林上,于是这座山就得名“青旗山”了。
当然,传说是美丽的,但现实却是不存在的,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也是不错的。不过,据历史文献记载,“青旗山”之名至少在明朝嘉靖年间已有,嘉靖版的《德庆州志》就收录了德庆知州、同知、学正、训导、庠生和高要榷官等人以“青旗拥翠”为题歌颂青旗山的诗文,而“青旗拥翠”本身也是明朝“康州八景”之一。远古的呼唤,走进青旗山,愿青旗山越来越美丽,以其迷人的景色向外人传播更多优质的远古文明!
9、金鱼沙
在云安区都杨镇段西江之上,有一块葱绿的沙洲,人称“金鱼沙”。关于金鱼沙的开发史,已达数百年,而关于金鱼沙的由来,也有一段美丽的传说。
相传,金鱼沙是上游程溪祖庙里的一条金鱼变的,当年这条金鱼由于不耐仙界的寂寞,于是趁机跳入西江,一路东游,结果游了不远,却被龙母发现了,龙母将手中玉棒一点,顿时将金鱼点化为一个沙洲,后人习惯将这个沙洲称呼为“金鱼沙”,这就是金鱼沙的由来了。由于金鱼沙是传说中的金鱼变化的,所以这个沙洲特别有“灵气”,就是沙洲会随着水面的升高而升高,每年西江水涨,金鱼沙也会浮起,即使水浸对面杨柳水口,也不会浸金鱼沙,是不是很神奇呢?如今,如果能从高处俯瞰金鱼沙,还能看到“鱼头”、“鱼身”、“鱼翅”和“鱼尾”呢!
当然,传说总归是传说,不能当史实看。沙洲的形成是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过程的,而沙洲之所以会随水力而浮动也是沙量丰富的原因。关于金鱼沙的形成时间,今人已不可知,但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金鱼沙至少在明朝时已有记载,是云浮段西江水面上一道靓丽迷人的风景。但愿金鱼沙的偷沙、挖沙情况能够受到控制,尽力保全这个美丽的沙洲,只要我们的祖宗完整地交给我们的,我们就要完整地交给我们子孙。
10、南乡
在云安区六都镇境内,有一个村落名叫“南乡”,在三罗地区长达四百年的历史里,南乡就是一个著名地标,是一个著名的历史文化基地。那么,“南乡”这个地名又是怎样来的呢?南乡又有着怎样的辉煌历史呢?
其实,“南乡”的得名很好理解。明朝万历五年之前,三罗尚未建制,而今天云安区的六都和都杨一部分地区和隔江相对的九市都属于德庆州晋康乡;万历五年,三罗建制,六都和都杨一部分地区被划归罗定州东安县,原来的晋康乡就被一分为二,分江南、江北二乡,所以后人就干脆称江南六都、都杨一带地区为“南乡”,称江北九市一带地区为“北乡”,所以“南乡”之名由此而来;至于后来时过境迁,人们口头中“南乡”范围的一再缩减,后来单指六都南乡一带,所以“南乡”的范围就基本上定下来了。
明朝万历初年,三罗建制,大将军陈璘奉命举家迁居六都南乡,主持营建方兴未艾的东安县城,并且开启一系列利民、便民工程,为三罗地区四百年的安定、繁荣局面奠定基础。后来,陈璘又率领三罗儿女奔赴朝鲜和播州前线,抗击倭寇和平定播州之乱,被万历皇帝褒奖为“功盖古今人第一,才兼文武世无双”。陈璘去世后,被朝廷追封为太子太保,在南乡修建陈太保祠以奉祀英灵;另外,陈璘还被以“谕葬”的礼仪葬于六都莲花山,历来香火鼎盛,追思凭吊者络绎不绝。据清《东安县志》记载:“陈太保开拓罗旁,迁守兹土,卒后葬此。子孙居南乡所,与墓相去五六里,丰碑坊表杂峙禾黍之间,过者犹思栉沐云。”
这就是六都南乡的渊源和历史,也是三罗四百年历史的一个缩影。今后,南乡将伴随着陈璘的功德,迎接千秋礼赞、万世流芳!
11、官陂
在罗定市罗平镇的营下村,有一座古老的水陂,该水陂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以“官陂”为名,就知道这座水陂的修建肯定与历史上某位官员有关。那么,“官陂”的名称又是怎样来的呢?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渊源呢?
其实,这座官陂的修建,还和三罗历史上鼎鼎有名的陈璘大将军有关。那是明朝万历初年,陈璘将军坐镇三罗,而彼时罗平盘地的沙朗片还未完全开发,十旱九荒,陈璘将军闻悉后,他一心决定为了开垦罗平盆地,迫切解决罗平盆地水利问题,在信宜思贺河逆河而上考察地形兴建水利,带领士兵和百姓在思贺河下游筑水陂,开渠道十五公里,引水解决罗平盆地万亩农田的灌溉用水。当地百姓为了纪念陈璘的功德,便把这座水陂命名为将“军陂”、“官陂”,“官陂”之名由此而来。现在,罗定地名称被灌溉的农田称为大陂、二陂和三陂,而官陂村称为官陂,分上官陂和下官陂,这也是罗平镇营下官陂村村名的由来了。
这就是官陂地名的由来了,其由来原来还有如此深的渊源,确实不凡。愿此官陂今后还在履行其历史职责,疏通水利,为官陂周围的农田灌溉甘露!
12、南江口
在云浮市郁南县境内,有一个名为“南江口”的小镇,这是一个非常有历史底蕴的小镇,也是南江文化之端。那么,这个小镇缘何要以“南江口”来命名呢?南江口镇又有着怎样的历史底蕴呢?
原来,南江口镇是地处南江和西江汇流之地,因南江在这里终结而得名“南江口”。因为地理特殊,所以南江口也是历来的军事重地:秦越战争时,秦军大本营就设于“泷口西涔”(南江口西岸);而汉灭南越国后,汉朝以“端溪”(今南江)为名设县于南江口正北。特别是过去只有水路之事,凡文人士大夫乘船溯南江而上到达郁南、罗定、信宜、阳春等地,无一例外都要由南江口进入。所以,历史上的张柬之、宋之问、周敦颐、陈献章、陈璘、屈大均等名流,要进入郁南、罗定、信宜、阳春等地,都以南江口为必经之路,而他们行行止止的步伐,也赋出了对南江流域大加礼赞的篇章。
南江口的名胜古迹较多,如大唐通议大夫兼上柱国封安化郡开国公陈承亲墓、三圣宫、南江第一湾、西江第一锚、古蓬村等等;南江口的风土文化也不少,如山歌对唱、上刀山、张公诞习俗活动、三圣宫炮会等等。以上所列,无一例外都是南江文化的重要内容。因此,小小的南江口,真是别有乾坤啊!
13、素龙
在云浮市下辖的罗定市境内,有一个名为“素龙”的街道,这也是罗定市比较有名的一个街道。那么,“素龙”这个地名是怎样来的呢?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神话色彩呢?
据网上资料解释,“素龙”的意思,就是说这里向来是“藏龙”和“聚龙”之地。这种说法有一定的历史根由,但概括得不全面,相对于这个说法,另一个说法则体现得更加详细和神秘。相传素龙之地,在风水堪舆术上的确有“藏龙”、“聚龙”的迹象,然而俗话说“风生水起”,没有水的作用,再好的龙脉也大减威力,因素龙境内缺乏大江大河来藏风聚气,所以这条“真龙”不能得水而神,不能发挥其天然的威力,所以就只能叫“素龙”了。因此,“素龙”这个地名的由来,竟然还颇带一些神话色彩。
素龙街道的风景名胜较多,如三达祖庙、 宋植氏太君墓、八里明镜、文峰塔、石牛山等等,这些都是罗定遗存的文明,是罗定各个时期的历史缩影,素龙也堪称诗礼鼎甲之乡。
14、龙山
在新兴县境内,有一座名为“龙山”的山峰,山虽不高,然而名气却极广,因为山上的国恩寺,是禅宗著名的南宗祖庭,六祖惠能大师当年就在国恩寺中弘法、圆寂,南宗法乳也从这里流布开来。那么,这座山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其又因何命名为“龙山”呢?
其实,龙山的得名,也与风水堪舆有关。相传有一真龙气脉自五岭迢迢而来,至于新兴龙山处为正结,局为“万佛朝宗莲花穴”,而龙山就是这条龙脉的龙头处,所以得名“龙山”。唐朝时,六祖母子因好心施舍一破落国师,国师感动,为报答六祖母子,便指点六祖母子将六祖父亲的棺木安葬于龙山龙穴中,因而才有了后来六祖成为佛教大法王和禅林祖师的地位,也成就了禅宗的兴盛。有术者言,今日国恩寺报恩塔处风水可出九代状元,而国恩寺六祖父母墓处风水可出万世香烟,殊胜景象,浑然天成!“龙山”之名,自古已有,今日国恩寺后山山腰处有一块巨石,石上就有“龙山”二字题刻,落款是“朝议大夫知新州军州事王敦仁书,绍兴改元十月既望住持僧慧渊勒石”,由此可见,“龙山”之名早在宋朝时已有。
新兴龙山,禅宗圣域,自古就有诸多名流登临,如宋之问、杜位、严贞、蒙惠、陈献章、河野太通等人都曾到龙山访古、赋诗。而龙山在佛教、禅宗史上的地位,也是十分神圣和崇高的。清代举人陈在谦云:“六祖之于龙山,犹孔子之于阙里、孟子之于邹峄也。”明代知县王民顺云:“龙山为禅宗第一禅林,世人宗师教于天下者,不若南华之为盛,但不若龙山之为真。师起家于新兴而归禅于龙山,若言禅宗,不涉龙山,犹如饮水者不知其源、拔木者不知其本矣!”当代佛学家吴立民云:“有禅有文化,无禅无文化,中华禅文化已成为人类宝贵财富,造福兆民,光辉千秋。溯其源头,端在曹溪,而曹溪之发祥与归宿又在新兴之龙山,盖为六祖之诞生与圆寂地也。伟哉,惠能!大哉,曹溪!大哉,龙山!”
15、夏卢
新江支流卢溪之畔,有一条古老的村落,名叫“夏卢村”。夏卢村之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唐朝武德年间,迄今已有一千四百年历史。那么,这条历史悠久的夏卢村,有着什么样的得名缘由呢?这条看似普通的村落又为何能够驰名海内外呢?
原来,夏卢村的得名还与禅宗六祖的父亲卢行瑫有着莫大的关系。卢行瑫原籍河北范阳,生于隋仁寿三年,曾为唐高祖时的监察御史;武德三年,卢行瑫因言获罪,被流放到岭南新州的索卢县,与一夏姓人家共同在卢溪之畔开辟村落,因而这条村就被命名为“夏卢村”,“夏卢”之名由此而来。贞观六年,卢行瑫在夏卢村迎娶旧郎村李氏,李氏即六祖之母。贞观十二年二月初八日子时,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诞生于夏卢村(今天夏卢村仍有六祖故居),六祖的诞生,注定这条村落将名冠天下。而夏卢村所在的圩集,也因六祖“集天下之大成”的缘故,而得名“集成圩”。
夏卢村,是六祖故里,是六祖的根,是南禅法乳的本源。今天的夏卢村,仍然保留有不少六祖当年的圣迹,如六祖故居、六祖手植戒疤荔、六祖太公坟(此坟系当年卢行瑫从范阳携先人骨殖至新州所筑)、六祖拜开石、“仙人奶”泉等等,这些圣迹,各自都有一段关于六祖的传说。
如今的夏卢村,夹杂于繁华的集成圩间,相对于外界的喧嚣、混杂,这里反而更加清静、庄严。六祖故居内,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善信前来礼拜、种福、寻根,那缕缕虔诚的香烟,飘荡于殿宇之间,仿佛告诉世人:当年六祖母亲许下的“万世香烟”宏愿已经实现了!
16、香灯冈
在新兴县离藏佛坑不远,有一处四面通风的山冈,名曰“香灯冈”。关于香灯冈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唐朝先天二年,并与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有着很深的佛缘。那么,这处香灯冈又是缘何得名的呢?其背后又有着什么样的传奇故事呢?
相传唐先天二年八月初三日,六祖惠能于国恩寺中圆寂,那时,国恩寺周围都出现了“异香满室,白虹属地,林木变白,禽兽哀鸣”的殊胜法相。也就是这天,大家都发现六祖真身消失了。原来,这是六祖大弟子法海禅师担心大家会因为六祖真身供奉于何地的问题引起争端,于是他在六祖圆寂之后,就偷偷地将六祖真身奉出国恩寺再安置于离国恩寺不远的曹田村山坑上。果然,当六祖门徒在发现六祖真身不见之后,马上分散到各地去寻找六祖真身,最后他们就在曹田村山坑上找到了六祖真身,但接下来他们又为六祖真身的去向问题展开激烈争斗。当时在场的,有新州、韶州、广州的官员、士俗、和尚和东山寺派出的和尚,他们都希望六祖真身能够迁奉到自己地方的寺院供奉,但始终争执不下。
最后,有人提出,就到附近四面通风的山冈上焚香卜告,看香烟指处,六祖真身就回归哪里供奉,这个提议得到在场所有人同意。于是大家就到附近的山冈上焚香卜告,只见“香烟直贯曹溪”,于是在这年的十一月十三日,大家安置六祖真身于神龛内,然后迁奉神龛及六祖衣钵回归曹溪。于是,后人就将当年法海禅师藏匿六祖真身的山坑取名为“藏佛坑”,而将当年大家焚香卜告请示六祖真身归处的山冈取名为“香灯冈”。
关于大家焚香卜告请示六祖真身归处的故事,《六祖坛经》中已有明确记载,但是关于“香灯冈”这个地名的出现年代,却已无从考证。目前,可查的最早记载香灯冈的史载是清朝乾隆年间的《新兴县志》:“香灯冈,在上卢村之下温泉旁,去龙山五里,六祖圆寂后广州、韶州、新州三郡官僚及门人争迎其身,乃于此冈烧香以烟所指处决师所归,故名。”因此说,香灯冈的由来历史已经相当久远,是隐藏于新兴山水之间的六祖圣迹。
17、镇安
在云安区与罗定市交界处,有一个名为“镇安”的小镇,这个小镇因地理特殊,所以其文化底蕴非常深厚。那么,这个小镇为何要以“镇安”为地名呢?
翻查镇安镇历史沿革,就知道今天的镇安镇在清朝同治年间为红豆堡,而在民国三十一年始设镇安乡,这也是“镇安”作为区域名称的首次出现。其实,在镇安镇境内,有一座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古寺,名叫“镇安寺”。而到了清朝嘉庆廿四年,当地人又在镇安寺内修建了一座五层塔楼,名为“镇安塔”。而镇安寺旁的一条河,就叫“镇安河”,河边的一个圩集,就叫“镇安圩”。因此,虽然我们今天已经很难查证“镇安”地名的由来,但大致能推测出镇安镇的名字很有可能就是从镇安寺、镇安塔、镇安河、镇安圩这些建筑名和地名中演变而来的。所以,“镇安”这个名字已有数百年历史,而究其根由,很有可能就是因为当年这里地处紧要,来往的人很多,人物复杂,当地人要寄托神灵“镇而安之”,所以就给古寺命名为“镇安”了。
镇安镇,地理特殊,底蕴深厚,而且名胜极多,如风光旖旎的头盔山,就位于这个古镇境内。愿这个古镇能够更好地发展,以自身得天独厚的资源吸引四面八方的客人,为推动镇安镇的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18、都杨
都杨镇,位于云浮市东北部,东达思劳,西达六都,南达河口,北达悦城,是一个拥有古老文化的大镇。那么,“都杨”一名因何而来?而都杨大地又有哪些优秀文化呢?
其实,都杨镇为原来都骑镇、杨柳镇合并而成,取“都骑”和“杨柳”首字命名。而都骑、杨柳的建制史,最早可追溯到古东安设县之初,明万历五年,东安县设都骑、杨柳二都,这也是都杨大地较早的建制,迄今已有四百四十一年历史。清乾隆五年,设都骑、杨柳二堡。民国十五年,设都骑、杨柳二乡。中共建政后,都骑和杨柳一度各自设公社、区、镇,至十五年前二镇合并为都杨镇,政府驻地为麦洲街。据《地名志》记载:“都骑镇,云浮县辖镇,在县境东北部,镇政府驻麦州 。以镇境内西江边都骑圩为名,明代都骑圩为都尉武官辖地。”又记载:“杨柳乡,云浮县辖乡,在县境东北部,乡政府驻杨柳圩。原名旧圩,始建于明末......寓意“杨柳长青”,乡以驻地名。”也就是说,原都骑镇因为是明代都尉武官辖地而得名,原杨柳镇则是以寓意“杨柳长青”而得名,一武一文,合并起来,就是“都尉辖地,杨柳长青”的意境,何其经典!
都杨大地因地处西江边平原,所以历史上开发较早,用《云浮文物志》的话说就是“这地区地处西江沿岸和丘陵地带,水陆交通方便,经济开发较早,名人来往较多”。如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洚水口秦朝程溪祖庙遗址、六合村汉代大墓遗址、洞坑村宋代严大夫墓、杨柳水口明代贞元寺遗址等等,这是都杨大地一脉相承的文明遗存。而历来考取功名的都杨人,就有严讽、严穆、严挺臣、徐逢元、徐逢举等人,往来都杨镇的名流,就有赖太素、陈献章、陆舜臣、陈辂、刘魁、陈朝器、伍云龙、陈本义、陈璘等人。因此,都杨镇真不愧是文化鼎盛之乡。
都杨镇,是西江南岸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三江流域文化丛林里一朵鲜艳的蕾葩。未来,云浮市将在这里崛起,走向锦绣、辉煌!
19、仙菊
仙菊乡,位于洚水乡西边,一个深藏在大山深处的美丽乡村。那么,这个仙菊乡的地名又是怎样来的呢?仙菊乡又有哪些迷人的传说故事呢?
其实,仙菊乡是取乡中仙洞村和菊洞村二村首字组合而成的。据《地名志》记载:“仙洞村......传说从前村中有一巨石,曾有两位神仙云游至此,依恋取乐,故名。”这就是仙洞村村名的由来了。至于菊洞村,其实应该叫“菊垌村”,就是寓意这里的耕地周围都长满野菊花,而“垌”字在广东省用在地名较为普遍,就是“田野”的意思。所以说,仙菊乡就是一个既有神仙踪迹又有田园风光的地方,是不是有些陶渊明、谢灵运笔底下的意境呢?
而仙菊乡境内,也是有许多迷人的传说故事的,如牧童觅牛遇仙洞、樵夫观弈烂了柯、包公石塔锁孽龙、陈祖请神开山塘、福人能享无量米、八仙云游客公坛、趁圩孝敬佛仔石、赣师龙河指飞凤、金牛显灵滩冲岸、龙母戏水阿公潭等等,这些一幕幕脍炙人口的故事,都曾在仙菊乡间纷呈演绎,而今日仙菊乡境内的诸多地名,如仙洞、佛仔坳、飞凤山、凤凰田、石塔面、烧书滩、镇安庙、仙女瀑布等等,都是从这些精彩的故事中流传下来的。
仙菊乡,真是西江南岸最后的净壤,这里的乡亲是纯真的,这里的民风是淳朴的,这里的故事的美好的,这里的风光是旖旎的。在此,我欢迎大家到仙菊乡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古老的故事,让自己除却尘劳、返璞归真,在这里找回最初的自己!
20、高峰
在云浮市区往云安方向,夹着一个高峰街道,虽说这个街道没有什么特色可言,但是其历史也是可圈可点的。那么,“高峰”街名缘何而来?高峰街又有那些值得一提的历史呢?
据《地名志》记载:“ 高峰镇,云浮县辖镇。在县境中部,大绀山东麓,因镇边萝匐山峰高入云,原名高峰围,云浮硫铁矿重点矿区建设中形成高峰圩。”按照《地名志》的记载,高峰街道历经围、圩、镇、街道四个历史阶段,其所得名,是因为境边的“萝匐山峰高入云”。但是,查阅云浮文献资料,都未查到一座名为“萝匐山”的山峰,倒是高峰街道境内有一座大金山,横亘百里、高耸入云,而云浮硫铁矿重点矿区就设在大金山上,所以高峰街道的得名,很有可能就是因为这座大金山。
高峰街道所处的地理位置,属于历史上东安县的城北,也属于县城地带,所以古代遗留下的名胜古迹也会较多,如关帝庙、凌山寺、包公庙等等,也有出土的先秦遗珍,如大金山矿区出土的东周时期的青铜编钟、甬钟各一件,这些文明的遗留,无疑都说明了高峰街道曾经那段辉煌的历史。
21、猪仔峡
在郁南县境内大历山下,面朝西江处,有一个峡谷,这个峡谷名为“猪仔峡”,而这个峡谷也相当有历史底蕴。那么,“猪仔峡”的地名是怎样来的呢?猪仔峡又有哪些历史底蕴呢?
猪仔峡,位于大历山下、西江岸边,从封开到都城和从都城到德庆的里程相等,洪水期间,前者的流速为二小时,后者却要三小时,因为被狭窄的猪仔峡阻挡着流水。此地江面狭窄,江滨怪石嶙峋,一条小石径在江边的悬崖穿过,令人感叹山重水复疑无路。江上靠舟楫往来,江中有暗岩,水势甚急,在未有机帆的年代,靠的是船夫摇橹、拉纤,可想行路之难。关于“猪仔峡”的地名由来,其实已经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就是这个地名至少已有五百年历史,原因是明朝嘉靖年间,岭南硕儒陈献章先生就曾经行舟猪仔峡,并留下了《咏猪仔峡》诗:“客路一千里,羊肠八百盘。时时行树梢,往往异人间。竹缆牵江暝,稀衣入峡寒。 倚门应尽日,谁与报平安?”根据诗文中描述的意境,我们可以想象到猪仔峡当年水流汹涌的状况。
虽然我们最终没能弄清楚“猪仔峡”这个地名的由来故事,但起码我们知道了它的历史底蕴,它有着古老的人文历史呢!愿猪仔峡在未来得以开发,成为一个文化旅游景点,为弘扬南江文化而增添亮彩!
22、崖楼山
在云城区下辖的前锋镇境内,有一座高峰,名为“崖楼山”。崖楼山与天露山齐名,两者一北一南耸峙于新兴盆地,被尊为新兴盆地的两大镇山。那么,这座崖楼山是因何得名的呢?这座山又有哪些骄人历史呢?
其实,“崖楼山”之名已有一千三百年历史,最早出现于唐代大诗人杜位的《崖楼耸翠》一诗中,是著名的“新昌八景”之一。我也曾到过崖楼山,此地离仙人谷不远,曲径通幽,一座小桥跨过一道小溪,就是登山径的入口。山道崎岖,沿途不少珍稀古木,别有韵味,时而凉风习习,时而树荫空明,泉声叮咚,令人有返璞归真之感。杜位诗云:“名山秀拔翠华峰,北镇关河郡势雄。垒叠层崖侵汉外,峻嶒一观柱天中。春成花竹青还淡,冬到松杉翠更浓。万古崔嵬常秀丽,四时不改色葱葱。”在诗人笔下,崖楼山的风光真是琳琅满目啊!下崖楼山,往西走,即飞鹅潭,亦名万寿潭,再往西走山路,可以到达禅宗圣域新兴国恩寺。
至于崖楼山的得名,相传是因为原来山顶上有一块崖鹰石,石高若楼,因而此山得名“崖楼”。据说,当年国共内战时,国军和共军还在崖楼山上鏖战过,因而此山也沾濡了先烈的热血,更显庄严、神圣。
23、布务
在河口街道往都杨镇方向公路旁,有一条古色古香的古村落,名曰“布务村”,又名“布雾村”,该村算得上是河口街文化古村了。那么,这个“布务”的地名是如何来的呢?布务村又有怎样的发展历程呢?
据《地名志》记载:“布务,在云浮县城东北九公里,属河口镇,建于清初,由布上、布西组成,因四面环山,冬春雾日较多,民谣‘云衿(覆盖)山头—布雾’,布务名源此。”按照该文献记载,布务村因四面环山,冬春雾日较多,所以世代就流传着一句“云衿山头—布雾”,所以“布务”之名由此而来了。
《地名志》记载得很清楚,布务村是开村于清朝初年,其实在布务开村之前,如今的布上、布西、三佰咀、禄源一带还兴起过一个古老的大村落——山鸡头,开村者正是云浮陈氏大始祖世禄公。世禄公为梅州法旺公之子,约于明朝年间迁居山鸡头,至今发出不少后人,如今天的布上、布西、三佰咀、禄源以及河口更多陈氏家族,皆奉世禄公为始祖。不过,由于时过境迁,山鸡头今已不存,只剩下这个让人神往的地名,而原来的山鸡头村也因南山河改河道而一分为四,这四个村落的陈氏族人无一例外都是陈世禄的后人。
24、龙门里
龙门里,位于云浮市东北部的洚水乡,是一个充满神话色彩的地方。那么,“龙门里”这个地名是怎样来的呢?这背后又有什么样的神话色彩呢?
其实,龙门里的得名还和龙母传说有着非常深厚的联系呢。龙门里地处洚水河入西江口处,古称“程溪”,相传先秦龙母豢龙,就是在龙门里前的洚水河段,因为这里经常是龙子们出入西江的关口,就像程溪的门户一样,所以就得名“龙门”了。而龙门里后的一座山,现名三角架山,但历史上就有更好听的名字——龙脊山(《德庆州志》称“龙侧山”),相传山上曾有诸多黄猿,这些黄猿听到山下庙宇的晨钟暮鼓之声,就会自觉下山觅食,非常有灵性。
这就是龙门里的得名缘由和神话色彩了,这也是程溪龙母文化基地重要组成部分,这为弘扬程溪龙母文化提供良好资源!
25、龙河
从仙菊乡往洚水乡方向的南山河旁,有一个俨然是“世外桃源”的古村落,名为“龙河村”,而龙河村村前的一段南山河,也被称为“龙河”。那么,这个“龙河”的地名是怎样来的呢?
相传,南山河是有一个地下暗道直通云城蟠龙洞地下河的,而蟠龙洞作为龙母的行宫,是龙母常到之地,而龙母就是通过南山河地下暗道到底蟠龙洞的。而龙河村村前的河道,由于两头较窄、中间较阔,就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大水潭,相传龙母每次由洚水到蟠龙洞,都会在此潭沐浴,或者大会群仙于此,过去河岸上有一座阿公坛庙,据说就是龙母会仙的场所。因为这段河道与龙母有着莫大的渊源,所以就被后人尊称为“龙河”,而龙河岸上的村落,就自然得名“龙河村”了。民间相传,每年农历五月初七是龙母元君诞辰,初六这天龙母就会经龙河到达蟠龙洞,然后沐浴更衣,到了初七正诞这天就回到程溪祖庙,接受四海善信的朝拜。
这就是“龙河”地名的由来故事了,是不是有点神奇呢?但不管怎样说,龙河村已有数百年历史,也算得上是一个文化古村,是仙菊河上一颗瑰丽的明珠!
26、佛仔坳
在龙河村隔河对岸,有一个巍峨的山坳,此坳四围皆低洼,独有一条羊肠小道沿着山崖通往仙菊。那么,这个地处偏僻的山坳因何得名“佛仔坳”呢?这个地名由来有着怎样的经典传奇呢?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古佛云游四海,经过佛仔坳一带时,发现这边山清水秀、紫气回荡,由是钟爱,便化作一座巨石,永远驻留此方。由于古佛化石神似人像,附近乡村的人都知道这座佛石的神奇故事,所以他们就将佛石所在的山坳命名为“佛仔坳”,而为了表示对佛石的尊敬,人们赶路途经佛仔坳时,都会自觉地在路旁的树上折下一条树枝,然后放到佛石面前,表示“以枝代香”向佛石朝圣、祈求佛石庇佑他们路途平安,这种富有地方特色的习俗一直持续到近几十年。原来,在佛仔坳下有一座古庙,名曰“阿公坛”,是一座巨型木亭式建筑,坛中有三大神座,原为神像安放处,据见过神像的老人说这些神像都慈眉善目、栩栩如生,可惜这些神像在“破四旧”时全部被搬出扔进了龙河中,阿公坛自此没落,直至近年由于福道修路,阿公坛被完全拆除。
据故老相传,以前阿公坛有明确的庙会诞日,即每年九月初九重阳节,彼时附近各村村民都会自发带上粽子、发糕、茶果等贡品早早赶往阿公坛“值神”,就是给庙中的神灵贺诞,一系列法事完毕后,已是午后,贺诞的信众就会瞧着锣鼓舞着狮,沿途载歌载舞地登佛仔坳山,中途还会到佛石前朝拜,然后在山顶进行娱乐活动,比如唱山歌、赛拔河、舞醒狮、讲故事等等,大家饿了就干脆在山顶食用在家带来的干粮,非常自由、惬意,直到入暮方才分散回家,在那个以农业为主的年代,这种习俗活动也算是起到一种缓解压力、驱除疲劳、放松精神的作用。
这就是“佛仔坳”地名的由来故事,是不是很神奇呢?可惜的是,这种传承已久、难能可贵的民俗文化,却因一个无知的年代中的一场荒谬的运动而嘎然中断,至今未能恢复生机,实属可叹!
27、石门
在郁南县建城镇境内,有一处佛门圣地名曰“石门”,主要由石门洞和石门寺组成,世代香火旺盛。那么,“石门”这个地名到底有着怎样的由来故事呢?
其实,“石门”之名的由来很好理解,只因这里地处偏僻,又有特大鹅卵石相互重叠组合成一个石洞,石高如门,因而得名“石门”了,石门洞和石门寺的地名也由此而来。石门洞内有一个“神仙脚印”,相传是很久以前有一位赤脚大仙云游至此留下,据说游人踏了该神仙脚印就能保全家老少平安、富贵发财。石门洞旁有一座石门寺,始建年代已不可稽考,但据说寺中的菩萨是有求必应,非常灵验。石门之外,茂林修竹,小径通幽,细水长流,显得特别安逸,游客置身其中便有返璞归真之感。
这就是“石门”地名的由来故事了,石门也因此成为喧嚣闹市中的最后净壤。后人有诗云:“何妨探胜上梅坪,昔日仙人亦悯惺。竹涧楼台凭宇拓,石门洞府自天成。芸生接踵朝三圣,净土居尊把四灵。我叹风光绝世属,从来过客隐真情。”
28、罗桂桥
如今,在高峰街道通往九星岩一带,还保留有一个“罗桂桥”的地名。说到罗桂桥,自然与一座桥有关,但是大多数云浮人都未曾知道这座桥的历史和故事,那么,这座罗桂桥又是怎样来的呢?
其实,罗桂桥一直都在,就隐藏于星岩三路和星岩四路之间,究其历史,已有四百多年光景了。那是明朝万历五年,三罗建制,新兴的东安县城方兴未艾,人数极少,于是朝廷号召各地汉人入籍东安县;而原籍三水县的能工巧匠罗桂,就响应官府号召,举家迁至东安县罗斗岗(今高峰街道一带)落籍了。落籍不久,热心公益、多才多艺的罗桂就到附近的文笔山上参加建造文笔塔工程,当时适遇农忙,乡邻争相帮其耕作。文笔塔完工后,罗桂看到村民耕作总要涉过村前的“神仙水”(南山河的支流,发源于大降坪),雨后河水暴涨更是过不了河,便动员两个儿子一起修建了一座简易木桥,后又改建为单孔石板桥,这就是“罗桂桥”的由来了。罗桂桥修建后的数百年里,它成了东安县城与六都西江官渡之间的必经之桥,当年陈璘将军主政、林召棠状元游学、汪兆柯知县迎接状元归来,无一例外都由此桥来往,足见此桥在几百年里所发挥的极大的作用。
如今,古老沧桑的罗桂桥已与大公路融为一体,已经很难被人们所熟知、发现,但是“罗桂桥”却作为一个地名被永久性地保留下来,作为代表那一区域的专用名称,而罗桂的大名也与这座古桥一样,永世流芳.......
29、初城
初城村位于云城区下辖的河口街道,是一个相当有历史底蕴的古村落,据说建制史可追溯到南朝之时。那么,“初城”之名是因何而来呢?这条村子又有哪些骄人的历史呢?
相传,初城原名“坭城”,是南朝宋时的抚纳县的县治,因而后人为了纪念坭城最初作为县城的历史,就将坭城改名“初城”了。明万历五年,坭城属洪文都;清乾隆五年,设坭城堡;清同治年间,设初城堡,这也是“初城”首次作为地域名称出现;辛亥革命以后,初城历经初城乡、洞城乡、初城大队几个阶段,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设初城村委会至今。
因此,初城村自南朝设抚纳县后,迄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初城因开发较早,所以文物古迹也比较多,除了已经倒塌的北帝庙、东壁楼之外,还有大片古建筑群,一座座古色古香的大屋、祠堂、店铺,都向来人诉说它那沧桑的故事......
30、太子山
在罗定市罗镜镇境内,有一座佛教名山——太子山,而著名的佛教道场灵山寺,就位于风光旖旎的太子山下。那么,这座太子山因何得名呢?山下的灵山寺又有什么样的历史底蕴呢?
其实,太子山的得名还与风水堪舆学有关。相传,太子山是真龙气脉所在,局名“罗伞遮太子”,而该局有师祖留题云:“上有犀牛石,下有乌扣金,若能得此地,能养九州军。”有此风水宝地,因而此山就得名“太子山”了。而太子山下的灵山寺,是一座年代久远的古刹,始建年代已不可稽查,但因其“灵性”而驰名中外。相传古寺山上有白马一匹,下雨之时则会奔走山内,人远远望之,犹为雄壮,但一旦走近,白马即会跑到山上的大石后面,隐没不见,有趣的是,凡是亲眼看见白马雨奔的人都会功名显赫、官运亨通,因此很多文人墨客、仕途中人都慕名前往,希望一睹白马的风采。虽然能够一睹白马风采的人少之又少,但是灵山寺感应神奇,参拜过后官运亨通、功名显赫的人非常多,这就是灵山寺的“灵性”所在了。
太子山,以风水优异、风光秀美、底蕴深厚而著称,是罗定的一大名山,而位于山下的灵山寺,也是罗定人深深信仰的佛门净土!
31、魁岩
在云安区六都镇的凤楼村,有一座名为“魁岩”的岩石峰,这座岩石峰可是大有来头。那么,这座魁岩因何得名?魁岩又有怎样的来头呢?
据民国廿五年《东安县志》载:“魁岩在县东北三十里,岩甚峻峭,中有云窝,前有疏林曲沼。开县时,孝廉冯执中读书于此,石刻冯诗及都督陈璘诗犹存。”按照这个记载,就是在东安县开县之时(明万历五年),当地孝廉冯执中就在魁岩中读书,后来冯执中中举,因此他少年读书的岩穴就被冠以“魁岩”之名了,这就是魁岩的来历了。而冯执中其人,就是明代太子太保陈璘之婿,相传冯执中曾经任官山西,后来不幸卒于任上,他的夫人便携子到广西定居,所以至今凤楼村已无冯执中直系后裔。而魁岩,也以名人题刻多而著称,据文献记载,该岩自北宋时已有题刻,至民国为止,其中最著名的就莫过于陈璘、冯执中翁婿的留题了,另外亦有龙溪冯氏等人题刻。
魁岩是历代官员、文人墨客活动之处,而古人的留题,也为今人研究古东安县历史提供宝贵资料。愿未来,此地可开发成一个旅游景点,为传播云浮文化而作贡献!
32、金银湖
在罗定市生江镇境内,有一个风光秀丽的湖泊,名曰“金银湖”,这个湖泊见证了罗定的发展史。那么,“金银湖”这个地名因何而来?金银湖又见证了罗定怎样的发展历程呢?
其实,金银湖并非是自然湖泊,而是人工湖泊,是一个宏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开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金银湖如群山拱托的天地,水面近四千亩,四周山峦起伏,昔日的黄土荒山变成翠绿的花果山,湖水清绿,水面中有十二个大小岛屿,如银河星斗。金银湖的水主要来源于两条溪流,一溪呈金黄色,一溪呈银白色,二溪汇流于湖泊中,所以湖泊也得名“金银湖”。湖之北面,有石牛、天马、立良诸山环峙,其中石牛山还是历代著名的“泷州八景”之一,被誉为“石牛仙踪”,相传就是仙人对弈之地,正所谓“仙踪何处寻,问牛不语年年卧;玉局几时了,阅世方知日日新”。
另外,金银湖还见证了罗定水利工程的发展史,在罗定十年九旱的背景下,罗定人与天斗、与地斗,开辟了金银湖水利枢纽工程,还开辟了长岗坡渡槽水电建设工程,留下了老一辈人可歌可泣的故事,为罗定的水利问题作出了最优先的对策!
33、铁场
在云城区南盛镇境内,有一条名为“铁场”的村落,这也是一条拥有数百年历史的人文村落。那么,“铁场”这个地名是怎样来的呢?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说到铁场的地名,也许很多人会马上联想到这里与冶炼有关联,其实没错,铁场就是因为曾经是冶铁、炼铁的场所而得名的。据《云浮文物志》介绍,铁场的炼铁史最早可追溯至明朝末年,当时由南雄珠玑巷南迁到铁场棕树围、大田塝的成姓,为谋生就在当地开办炼铁炉,开启了铁场炼铁的历史,而当年成姓先祖炼铁的遗址,就在今天铁场村的阿婆洞(又称“阿婆髻”),迄今已有四百年历史。阿婆洞群山连绵,蕴藏铁矿,炉占地约有六百平米,遗址已全部平毁作水田,现只见田中凸起之处有烧过的红土,距离遗址越十米处有人工开凿的石岩,相传是以前的炼铁人炼铁时看熔炼火候所坐的地方。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人们在铁场炼铁遗址处挖出一大块烧结铁遗物,该铁当时就被抬回到铁场庙咀村刘家祠堂门前,同年又被放入炉中熔炼,因此今天的铁场已不存在任何古代炼铁遗物。
这就是“铁场”一名的由来故事了,读来是不是颇感沧桑呢?一个地名就能蕴含一方水土的历史、文化、传奇,铁场村也不例外,而我们要认识的就是那段濒临断绝的往事。当然,铁场村的历史故事还远不止这些,其实铁场还是一个拥有古老而神秘文化的乡村,正等待我们前往探索、发现。
34、歌村
在云浮市下辖的云安区境内,有一个名为“高村”的小镇,其实“高村”只是民国时期才有的,在这之前,该镇名为“歌村”。那么,“歌村”这个地名是怎样来的呢?这背后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呢?
其实,歌村的得名与岭南赫赫有名的歌仙刘三妹有关联。据《舆地纪胜》、《广东通志》、《粤中见闻》、《广东新语》、《肇庆府志》、《新兴县志》等历史文献记载,歌仙刘三妹是新兴县人,生于唐中宗神龙元年,十三、四岁即能通经史、晓音律,来往于两粤溪垌之间,教民唱歌、与民斗歌,留下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后与白鹤乡一青年双双登石化仙,被两粤百姓奉为歌仙。而如今的高村,相传就是当年刘三妹与民斗歌的遗迹,因而得名“歌村”了,在设镇之前,这里就是歌村墟。另外,云浮许多地方还保留有当年刘三妹的斗歌遗迹,比如郁南东坝刘三岩,据《东安县志》记载就是:“有刘三岩。岩内石田十数畦,水清不竭,又有盛盛麻石篚,沤麻石碗,相传歌仙刘三妹遗址。”
这就是“歌村”地名的由来故事了,是不是很具神话色彩呢?当然,历史上的刘三妹确有其人,这一点是不可否定的,而刘三妹那婉约的歌声,也曾飘荡于两粤地区的山间,留下了那一幕幕美丽的歌仙传奇。
35、瑶墙
在郁南县连滩镇的兰寨村,保留有一堵名为“瑶墙”的古墙,该墙不长,只有寥寥数百米,但它却是古百越文明的遗存。那么,“瑶墙”之名从何而来呢?它又有着怎样曲折的历史呢?
其实,兰寨瑶墙就是当年聚居罗旁山一带的百越族后人瑶族人所建的防水墙,因而得名“瑶墙”。罗旁瑶民,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历来有骆越、乌浒、獦獠、俚僚等称谓,于宋明时期进化为瑶族,相传是盘瓠王的子孙。元末明初,罗旁瑶民聚居于南江之岸的兰寨村,他们为了防洪水、防盗贼,就在兰寨周围建起了守卫村寨的高墙,墙由灰、泥、沙、黄糖浆混合而成,坚固无比,迄今已有七百年历史。明万历四年,广东总兵官张元勋率军征剿罗旁瑶民,原来聚居兰寨的瑶民亦悉数遁去,次年三罗建制,汉人入主兰寨,并开始大建房屋,而历经数百年沧桑的瑶墙也在那时被严重毁坏,仅留下我们今天能够见到的一小截瑶墙。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瑶墙,曾是罗旁瑶民赖以生存的保障,但终究没能抵挡住汉民族的金戈铁马,唯有目送兰寨瑶民远走他乡;而这堵瑶墙,却又成了今人研究古百越文明的重要实物,它是百越先民留下来的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
36、皇军岭
在仙菊后山山塘之边,有一堵峻岭,是以前仙菊通向大坑冲、鸡汶榃、洚水等地的必由之路,名曰“皇军岭”。那么,皇军岭是因何得名的呢?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其实,皇军岭的得名还有一个灵异的传说。相传很久很久以前,仙菊有一个曾武举,他通晓茅山法力,能够呼风唤雨,还能指使天兵天将为他劳动。一天,曾武举打算在仙菊后山处开一个山塘养鱼,于是他便开坛作法,请来了玉皇大帝的天兵天将来到仙菊后山处开挖山塘,曾武举指示他的儿媳每天到山上送饭,但都送到一块巨石前为止,然后赶快回家,不要逗留;一天,曾武举的儿媳照旧到山上送饭,她把饭放在巨石前,但她这天没有按规矩马上回家,因为她压制不住自己内心的好奇,决定要偷窥一下那些天兵天将到底长什么模样,结果她翻过巨石偷窥那些天兵天将,冒犯了仙容,随着一道白光冲天,天兵天将都消失了,曾武举的法被破了,山塘只开挖到曾武举预想的一半就停止了。不过,后人为了纪念这个山塘是曾武举请的玉皇大帝的天兵天将开挖的,于是就给山塘旁边传说的天兵天将吃饭、喝茶、休息的峻岭命名为“皇军岭”了。
这就是“皇军岭”一名的由来了,是不是很具灵异色彩呢?当然,这也仅仅是一个民间传说而已,仙菊后山的山塘和大片良田,都离不开仙菊先民勤劳的开拓。如今,皇军岭已人迹罕至,不再作为通往外界的必由之路使用,而曾武举的传说,却在当地世代流传。
37、龙迳山
在云城区思劳镇境内,有一座千年名山,名曰“龙迳山”,此山在历代县志、府志、通志、国志上均有记载。那么,这座龙迳山因何而得名呢?这背后有着怎样的历史底蕴呢?
龙迳山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南北朝时。古代的思劳属高要郡治域,南朝梁时,陈霸先任西江督护、高要太守,高要也就成了陈霸先的发迹之地。而后,陈霸先讨灭侯景、代梁建陈,是为陈高祖。陈霸先晚年大渐时,命令下属在他去世后将他的衣冠奉至高要下葬,以示他不忘发迹故土之意,后来他去世,下属按照他的吩咐将他的衣冠埋葬于今思劳的龙迳山,就有了著名的陈霸先衣冠冢了。因为陈霸先衣冠的下葬之地为“龙潜之所”,所以后人就将这座山命名为“龙迳山”了,而龙迳山也因为这个原因在历代史册中都尤为著名,如清《东安县志》就记载:“南朝陈高祖墓,在思办都龙迳山。”另外,龙迳山还有“九迳山”、“狗迳山”、“苟径山”等诸多名称,如清《读史方舆纪要》就有记载:“新宅水,出罗定州东安县之苟径山,萦回曲折,北流注于新江。”不知为何。
这就是龙迳山的得名由来及历史底蕴,当然,龙迳山的底蕴可远不止这些,这座神秘的大山,还蕴含了诸多来自远古的文明,只在等待有缘人去发掘、弘扬。
38、竹园
在云浮市区九星岩下,有一个名为“竹园”的地方,虽然竹园无园,但是这个颇具历史底蕴的地名却被保留下来了,并衍生了后来的竹园幼儿园、竹园小学等以“竹园”冠名的建筑。那么,竹园因何而得名呢?这背后有着怎样的历史往事呢?
其实,竹园的得名还与云浮一座古老的的教堂有关。清末民初,西方宗教天主教进入云浮,经新兴、腰古、思劳一直传播到九星岩山下,当时的传教士于民国初年在九星岩山下兴建了一座天主教教堂,将其命名为“竹园天主教教”,这就是“竹园”一名的由来了。以“竹”命名的教堂,并不说明这里周围都是茂林修竹,而体现了当时传教士寄托于此地的一种圣洁的精神,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强调,“竹园”的命名,也实现了中西文化的有机结合。的确,竹园教堂兴建以后,天主教在当地达到了鼎盛,当地许多善男信女皆转信耶稣,相信慈祥的天主能给人间带来和平与幸福。
过去的竹园教堂,还有一位德高望重的传教者,他就是马思魂神父,他主持竹园教堂期间,好事多为,乐于助人,并创办了竹园养老院,深得人心,不过他老人家早已安息主怀了。如今,竹园教堂已经被时代的潮流所淹没,而“竹园”之名亦早已不限于这座教堂所有,而扩展成为一个地域名称,成为那段令人难忘的历史一个永恒的文化符号。
39、簕竹
在新兴县境内,有一个簕竹镇,这里以竹得名、因鸡闻名,是新兴县一个较为著名的乡镇。那么,簕竹镇因何而得名?这里又有什么独特的资源呢?
其实,簕竹镇是因为镇内簕竹众多而得名的,行走在乡间小道,随处可见簕竹茂林,竟成镇内一大风光。如此,说簕竹镇“以竹得名”,这是一点都不为过的,那么,说簕竹镇“因鸡闻名”又是何解呢?原来,簕竹镇是云浮著名实业家温北英先生的故乡,今享誉全省的温氏集团当年就是从簕竹镇滥觞并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而温氏集团的最初起步点,就是由温北英先生亲创的簕竹鸡场,温氏集团就是由养鸡业逐渐发展起来的,所以说簕竹镇“因鸡闻名”,这是实至名归的。
簕竹古镇,人杰地灵,这里既是禅宗文化的传播基地,也是温氏文化的伊甸摇篮,所以它有得天独厚的资本成为新兴县名镇。愿在未来,簕竹镇更加稳定、迅速地发展,为推动一方经济的发展而作贡献!
40、天马山
在云城城南,有一座巍峨雄峻的山峰,名曰“天马山”,该山是当地的一座名山。那么,这座天马山是怎样得名的呢?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其实,天马山因形似天马腾空而得名,清《东安县志》记载:“天马山,在县城南五里许,高百余丈,连峰排涌,形如骏马腾骧。”立于天马山之巅,但见山势巍峨,如骏马昂首跃腾,所以“天马山”也由此而得名了。而天马山上,水资源充足,位于山顶处,就是著名的宝马矿泉水公司,现在畅销国内的宝马矿泉水,就是源自天马山的。
天马山得天独厚,资源充足,底蕴深厚,风光优异,诚然是城南一大砥柱。在此,我衷心希冀天马山在未来可以开辟为一处风景名胜,作为传播云浮文化的一个自然与人文结合的旅游胜地。
41、水东
在云城区腰古镇境内,有一个文化古村落,名曰“水东村”,该村自称是“岭南理学第一村”。那么,水东村是怎样得名的?水东村与理学文化又到底有着怎样的关联呢?
其实,水东村因为新兴江而得名,新兴江呈南北走向,将该流域土地分为东西,而水东村所在的地方正好处于新兴江之东,因而该村就得名“水东”了。水东村开村于明朝永乐二年,迄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该村为程氏宗族聚居地,该族先祖就是北宋明道先生程颢。程颢与其弟程颐师从理学鼻祖周敦颐,史称“二程”,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而聚居水东村的程氏后人,也崇尚先祖开创的理学,将理学文化代代相传,而我们今天所见的水东村古建筑群,其建筑特色无处不体现着天人合一的理学观念,因而今天的程氏后人自豪地称水东村为“岭南理学第一村”。而中山大学教授黄伟宗则评价道:“水东村古村落建筑风格呈现多元文化互相融合的特征。”
这就是“水东”地名的由来故事及其内涵,水东村无疑就是云浮市内非常罕见、较为古老的文化古村落,这里处处都充斥着儒家文化的风气,进步与保守的文化就在村中碰撞、融合,并最终形成一种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的经典文化!
42、天堂
在新兴县下辖,有一个名为“天堂”的乡镇,该镇位于新兴、云安、阳春三地交界处,是县内的重点镇。那么,“天堂”之名到底缘何而来呢?这背后有着什么美丽的传说呢?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天堂之地非常干旱,虽属盆地,却缺乏水源,人均资源常常分配不足。有一天,天上有七位美丽的仙女云游经过此地,当看见此地百姓生活困难之后,心地善良的七仙女便在天上摘下千颗星斗,然后将这千颗星斗向天堂三十六社(旧时一村有一社坛,三十六社即三十六条村落)撒去,这千颗星斗散落三十六社后顿时化为千个水塘,各个水塘之间都有溪流互相流通,这些水塘就给三十六社村民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从此当地村民就过上了勤劳致富、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了。村民们为了纪念七仙女的洒落千塘的恩德,就将这块土地取名为“千塘”;后来,又有人认为“千塘”与“天堂”同音,为了寄托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就干脆将“千塘”改为“天堂”,自此之后,“天堂”就成为新兴县的一个地域名称而沿用至今了。
这就是天堂镇的得名故事了,是不是颇具神话色彩呢?当然,一个地名往往能折射一个地区的发展轨迹,天堂也不例外——从”千塘“到”天堂“,恰恰说明了天堂一代代先民通过辛勤开拓将家园建设成一个充满理想的乐土,这就是天堂镇的发展轨迹,难道不是这样吗?
43、天露山
在新兴县与开平、恩平、阳春等地交界处,耸立着一座千古名山——天露山。该山之有名,在县志、府志、国志中均有记载,是新兴人十分向往的一座圣山。那么,天露山因何得名?天露山又有什么底蕴呢?
天露山,因其高耸云天又山顶有湖,象是天中露水而得名,明人朱冲就有“天湖冬不涸”、“云浮瀑屡涓”的诗句。另外,天露山还因历史底蕴深厚而得名。据《新兴县志》记载,唐代贞观元年就有僧人定慧建岱山寺于天露山上,该寺历经千年光景,至今尚存,成为新兴县境内著名古刹,比龙山国恩寺尚早半个世纪,所以新兴人就世代流传着“未有龙山,先有岱山”的说法。而且,天露山作为新兴县的风景名胜,历来还是新兴八景之一,唐开元年间,诗人杜位左谪新兴,他在新兴任职期间遍游新兴山水,然后写下来传颂千古的“新昌八景”,其中的“水源香雪”一诗就是歌颂天露山的风光。
这就是天露山,一处佛教圣地和文化名山,这里不但有充满祥和的佛光,也有流连先贤的古迹,试登高望远,就必定能够感受“登泰山而小天下”的磅礴胸襟,在这里追觅来自远古的呼唤!
44、牙鹰山
在云安区六都镇临西江边,有一座著名山峰,名曰“牙鹰山”,该山之有名,可谓甲于六都。那么,“牙鹰山”之名到底缘何而来?这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说法呢?
其实,牙鹰山雄峙江滨,一峰如首、二峰如翼,因状如牙鹰(粤语“牙鹰”即老鹰)而得名。另外,在风水堪舆术方面说,偌大的六都有十大风水宝地(正所谓“九里十名地”),这些大地分别是“出山虎”、“入山牛”、“仰睡狮子”、“伏睡牛”、“麒麟横涧走”、“猫儿伏鼠巢”、“大鹰石上站”、“猴子望江流”、“烂网挂犁头”,而大地中的“大鹰石上站”就是指牙鹰山风水。据知情人士透露,过去牙鹰山下开建水泥厂时,因占地问题,牙鹰山有一部分山体被炸去,而山体被炸毁之后,埋藏了数百年的祖师留题也就显现人间,当时有一瓦堡被挖出,里面有谷米与鞭炮,据说鞭炮还能现场放响,这本是风水祖师留给后人“试福”的,却被施工队无意破了,所以六都的“大鹰石上站”风水也就永远消失了。而今,有人故弄玄虚、不懂装懂,说牙鹰山其实叫“崖鹰山”,这是不懂历史的行为,毫无意义。
这就是牙鹰山,一座因山川形胜及风水玄学而得名的山峰,虽然牙鹰山的部分山体已被炸去,但保留下来的这部分山体被开辟为一个公园,这也是好事一件,值得后人关注。
45、龙井
浙江杭州龙井茶,天下闻名,是中国十大名茶之首;其实,在广东云浮,也有一处龙井,用这处龙井烹出的茶也是相当著名,这处龙井就在郁南县建城镇的龙井山上。那么,这个“龙井”之名又是怎样来的呢?这背后有着什么样的底蕴呢?
龙井山位于建城镇北,据风水玄学知识,该山属于“五龙戏珠”形,“龙珠”所在结出一道清泉,也就是龙井泉。明朝天启三年,东影高僧在龙井山上开创道场,并将泉水开辟为一口水井,为其命名“龙井”,因而道场也得名“龙井寺”。龙井泉非常殊胜,水从石罅喷出,阔、深皆半米,澄澈见底,冬不枯竭,夏不满溢,其味甘且洌。清朝康熙二十六年,西宁知县张溶建龙井亭于龙井上,方便过往游人在亭中汲泉烹茗,历来就有谢天申、张子京、屈大均等名流前往烹茶、联句,可谓风雅之至,所以郁南“龙井茶”也由此出名,成为古来游人到龙井山后必品之尝,而歌颂龙井的诗风也竟成一个流派!
这就是“龙井”一名的由来了,是不是颇为风趣呢?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龙井寺的修建时间已到明朝末年,龙井寺建成不久,即明朝颠覆,而彼时岭南有不少忠于明朝的士人、才子、大家,他们都不愿为清朝效力,于是多奔赴粤中山间名胜,结游、赋诗以遣幽情,其中郁南龙井山,就是他们选择抒怀的一处胜地,于是才有了龙井那郁郁寡欢的诗风,但恰恰是这种诗风,反而造就了龙井那神秘、奥密的风度,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诗人不幸诗家幸”吧!对于龙井,古人有诗云:“龙蛰深何处,清泉此地流。一泓常汨汨,千古自悠悠。竹覆寒光冷,云封静影幽。空山被润泽,草木亦条繇。”
46、凌霄岩
云浮凌霄岩,驰名中外,是云浮市一大风景名胜,自上世纪末以来,就是云浮市有名的旅游风景区。那么,凌霄岩缘何得名呢?这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凌霄岩历来就为云浮所有,属云安富林,北宋时,硕儒周敦颐就曾到访凌霄岩附近游玩。凌霄岩,以其山形高大,宛若飞凌云霄而得名,名配玉皇所居宫殿,有“南国第一洞府”之誉。原来的凌霄岩,本属云浮市,上世纪北京、香港等地旅游团仍称“云浮凌霄岩”,但因北洞口近邻阳春市,所以实际上北洞口一直为阳春人所强占,云浮、阳春两地关于凌霄岩的归属问题历来就有纠纷。上世纪九十年代中,阳春方面组织几十人,进入凌霄岩北洞口附近,堵塞凌霄岩地下河的游洞,封闭了三个洞口;之后,云浮、阳春两地因此发生冲突,阳春执勤人员公然在光天化日之下鸣枪警告,这激起了富林南浦村群众义愤填膺,于是后来干脆用炸药炸毁凌霄岩北洞口,拒绝阳春人进入云浮凌霄岩,但是阳春人又恶人先告状,将此事上报给省政府,省政府出面调停,承认凌霄岩为云浮市所有,但要将凌霄岩“租”给阳春政府,于是才有了今天“阳春凌霄岩”这样荒唐的结果和宣传。
凌霄岩,是云浮的自然遗产,同时也是云浮的文化瑰宝,它将伴随着云浮的英名一道,万世流芳!
47、富林
富林镇,是云浮市云安区下辖的一个镇,溯其历史,已有一千余年,因此有“千年古郡”、“长寿之乡”的美誉。那么,“富林”之名缘何而来呢?千年古郡富林又有哪些辉煌的历史呢?
据故老相传,富林原名“富霖”,因一年四季雨水充足而得名。唐武德四年,始设富林县,这也是“富林”作为行政区域名称首次出现,迄今已有一千四百年历史;宋开宝五年,并入铜陵县;明万历五年,划入东安县;清乾隆五年,设上、中富林堡;清同治年间,设富林堡;民国十五年,改堡为乡,设上、中富林乡及界石乡;民国三十六年,设双富乡;中共建政后,一度为公社、区,今为富林镇。在富林那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也踊跃了不少风流人物,如武德将军陈材、柳州知府陈济坤、科学家陈喜棠等等,他们都是富林群贤中的代表人物。另外,富林作为千年古郡,也有一大批风景名胜,如云雾山、凌霄岩、马塘神庙、长寿古村落、石子围岩洞等等,处处皆显南粤风情。除了风流人物、风景名胜之外,富林的一系列习俗活动也备受关注,其中最出名的就莫过于马塘庙会、云利醮会和太保庙炮会,这些群众性民俗活动,是千年富林镇的文化活化石。
金乌西坠,玉兔东升,千年光景,转眼即逝。历久弥新的富林镇,依旧充满勃勃生机,而聪明勇敢的富林人,也必将承继先贤们的精神,以辛勤劳动和不懈奋斗,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辉煌!
48、龙泉岩
在南盛镇木坑村,有一个名为“龙泉岩”的岩洞,是当地一处秀丽的风景名胜,而距龙泉岩约一公里处的铁场村,有一座古老的龙母庙,相传这座龙母庙还与龙泉岩有着同一的历史渊源。那么,龙泉岩因何而得名?龙泉岩与铁场龙母庙又有着什么样的渊源呢?
相传先秦时的程溪龙母温氏夫人,经常乘骑一头白色仙鹿到各处为民解难。一天,龙母由新兴途经石古河到了南盛的铁场,当时正好遇到挂风吹雨,龙母又饥肠辘辘,铁场刘家祠的刘姓良人见状,好心接济了龙母,好饭好菜地款待了龙母。第二天雨过天晴,龙母为了报答刘家人的恩德,便誓言要把水向东流的铁场水口堵塞让河水改向北流,以为刘家造大批人才。龙母说到做到,她化身为一位神仙公,连夜赶到四川,找到一块可大可小的石头,用伞柄勾着回了铁场;就在龙母到达铁场水口将近一百米处时,忽然听到一声鸡啼,知道已是天亮,龙母的法因此破了,大石头落在了离铁场水口一百米处的地方,至今被奉为“神仙石”,龙母堵塞铁场水口的梦想也就无法实现了。
后来,龙母又到达木坑村,见此地风光秀丽而又溶洞众多,她选择了一个形似老龙蜕骨的溶洞作为行宫,然后洞内悬壶济世,专把灵丹妙药配以洞中甘泉炼制,为当地百姓解决诸多疑难杂症,受到当地人一致好评。后来,铁场村民为了纪念龙母搬石化流的功德,就在铁场水口处修建了一座龙母庙来供奉龙母;而木坑村村民为了纪念龙母曾在当地岩洞内以泉炼药、济民解难,就把龙母炼药济民的岩洞命名为“龙泉岩”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木坑龙泉岩与铁场龙母庙不但有着同一的渊源,而且两处名胜皆在同一山脉中,两者相距不过一公里,用风水学说解释,就是两者皆在同一祖山的龙脉中,得天然“龙气”,又得龙母神灵居住,真可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了!
49、白石
在云浮市下辖的云安区,有一个名为“白石”的乡镇,该镇还是云浮市一个较为著名的乡镇。那么,白石镇缘何得名?白石镇又有那么历史往事呢?
据《地名志》记载:“白石镇,云浮县辖镇,在县境西南部,因此地石质呈白色,故名。”据《地名志》记载,白石镇是因为境内的石质多呈白色而得名的,这样的起名渊源,在云浮境内还数鲜见。过去的白石镇,一直是出名的苦旱区,农业只能靠天吃饭,群众生活艰苦;后来,白石人民大力兴修水利,其事迹还曾被收录进小学语文课本,一时名扬遐迩。从镇安镇方向进入白石镇范围,但见周围地势高耸,群山起伏,山腰上不时可见流淌着清泉的水利设施;据介绍,当年白石人修建的东圳、西圳、云磴、石底四大水利设施,如今大部分仍能发挥作用,如果没有这些水利设施,近九千亩农田将无法耕作,约占全镇农田面积的百分之七十。
如今的白石镇,已是百里如画,处处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这当然离不开一代代白石人对这片土地的开拓和建设,白石前辈们用他们的汗水,创造了白石这个美丽的家园!
50、凤岐里
在云浮市城区,有一个名为“元眼根”的村落,这个村落原为凤岐里,而村中有一座百年大屋相当著名,被称为“凤岐里百门大屋”。那么,凤岐里缘何得名?凤岐里的百门大屋又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呢?
元眼根村,又名龙眼根村,古时候属凤岐里,而凤岐里则是梁氏家族世代聚居之地,当年梁氏先祖为自己的家乡取名“凤岐里”,是寄托了“凤鸣岐山,兴旺畅达”的意境。凤岐里最出名的,就莫过于村中的百门大屋,该屋之大,占地四亩,门房林立,号称有百门之众;而且,这百扇门都是按照风水原理建造的,如正门处的日门和月门,就象征生门和死门,大屋里要办喜事或丧事,分别要从两个不同的门进出,又比如由正堂通往正门的八扇门,就分别以乾、坤、震、巽、坎、离、垠、兑等八卦原理命名,分别象征着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自然元素。总之,走进百门大屋,听一听这里的故事和规矩,就能感受到满满的封建儒家文化气息。
百门大屋由当地梁氏的十世祖梁汝澜兴建,始建于清同治五年,迄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历史。一百多年来,凤岐里百门大屋走出了不少人才,首先是屋主梁汝澜,他本人就是同治元年的恩贡生,以后,他的九个子孙都相继考取功名,其中,于光绪廿三年考中拔贡生的梁树勋为家族荣获光绪皇帝恩准立一杆桅杆,以表彰梁氏家族为国家培养人才的贡献并激励其后人奋发读书;如今,百门大屋外还存留着同治年间的桅杆夹座,可惜桅杆已然毁坏。
凤岐里,不但是一个地名,而且它还浓缩了一个家族的发展史,它亲历了梁氏家族由滥觞走向兴盛的过程,同时也保留了梁氏族人心中永恒的乡愁和纯真。
51、大湾
大湾镇是郁南县下辖的一个乡镇,该镇风光秀丽,景色宜人,而且还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郁南县相当有名的一个镇。那么,大湾镇是缘何得名的呢?大湾镇又有着怎样的历史底蕴呢?
其实,大湾镇是以当地地形而命名,因南江河流经大湾镇狮子湾时在城区范围自西向北急转形成一个大“U”字形的湾而得名。大湾镇开发较早,在明、清两代属保和都,民国初称大湾乡,中共建政后一度为行政村、乡、公社、区,今为大湾镇。大湾镇的历史底蕴,主要体现于镇内的大批古建筑及一系列民俗文化活动,古建筑有如大湾古民居、狮子名山、麒麟庙等,民俗文化活动,则有庙会、醮会、炮会等等,这些浓缩了岭南民族风情的建筑及活动,都为古老的南江文化注入了勃勃的生机。
大湾镇,一方自然与人文和谐融合的水土,一个令外界人都啧啧称奇的地方,代表着劈柴喂马,象征着诗和远方。美丽的大湾镇,必将凭着自身充足的资源,迎接四面八方的游客前往访古、观光!
52、蛟子龙坡
在云安区下辖的石城镇留洞村,有一座拥有三百多年历史的龙母古庙,而该庙所处的山坡,就名曰“蛟子龙坡”。故老相传,龙母庙的修建和蛟子龙坡的命名,还有一个非常神奇的传说。那么,“蛟子龙坡”这个地名是怎样来的呢?而坡上的龙母庙又有怎样的来历呢?
我们不妨将历史还原到明朝天启五年。据说这年某天,有一位牧牛人到蛟子龙坡放牛,看见一条红眼青竹蛇在此地迂回不去,时而地上爬,时而树上攀,也不伤人,颇具灵性。一连几天,牧牛人到此地放牛,都注意到了这条灵蛇,他心中颇为奇怪。直到有一天,牧牛人终于按耐不住好奇心,对着灵蛇问道:“你到底是蛇还是神?你如果是神就请你点三下头吧!”牧牛人刚话毕,灵蛇居然就对着牧牛人点了三下头,接着突然腾空而起、不见踪影了。于是,这件灵异的事一传十、十传百,在留洞乡各村很快传了开来。人人都认为这条灵蛇乃龙神所化,于是便将灵蛇出现的地方命名为“蛟子龙坡”,而又在坡上修建了一座回龙寺以供奉龙神,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到了清朝光绪年间,回龙寺首次大修,留洞乡民认为龙为神物,而庙以“寺”名着实不宜,加上又为了将庙宇提升品格,于是便将回龙寺改为供奉龙母的龙母庙,奉程溪祖庙为正朔,一直至今。
这便是“蛟子龙坡”一名及留洞龙母庙的由来故事了,如今的龙母庙依旧香火鼎盛,而蛟坡现龙的美丽传说则永久传唱,招徕客众,为古老的留洞村频添新彩!
53、金台寺
禅都新兴,历来以梵刹众多而闻名天下,而且这些梵刹大多数都有千年以上历史,且大多数与大德高僧有关。其中,位于新兴城南的金台寺,就是新兴诸寺之源,其始建于南北朝时,迄今已有一千五百年历史。那么,金台寺缘何得名?金台寺又有着哪些非同凡响的底蕴呢?
相传,当年达摩祖师由天竺东渡震旦,在广州登陆,然后逆西江北上传法。达摩的船到达今端州江面时,忽遇狂风暴雨,于是达摩转而进入西江支流允水(今新兴江)避雨。达摩顺着允水一路进入新兴盆地,但见身后大雨滂沱,而此处则晴空万里、紫气回荡,知道这里必出非凡之人,于是继续前进,至今新兴腹地登陆。达摩观新兴山水有君临天下的王者气象,将来不出皇帝便出万世法王,于是他选择当时新州城南的一块宝地,在那里修建了一座寺庙,引用燕昭王金台招贤的典故,给该寺取名“金台寺”,并预言在他去后一百七十年,必有肉身菩萨到此闻经。果然,一百七十年后,当时还是樵夫之身的六祖惠能到金台寺闻经,然后有所悟,遂发宏愿到湖北黄梅参拜五祖大师学佛,然后得五祖亲传衣钵,成为禅宗六祖,成为千古传唱的大法王!
而金台寺,也是到目前为止所知道的唯一一处与初祖达摩、六祖惠能有关联的佛教圣地,而这两位祖师又都是禅宗最为著名的大德高僧,他们一前一后将禅宗推向了鼎盛、辉煌,而金台寺,无疑就是禅宗六代史的最好见证。
54、圣山坑
在都杨镇杨柳乡境内,有一个地方,名为“圣山坑”,只因此地因有一座“圣山”而得名。那么,圣山是缘何得名的呢?这背后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呢?
相传秦汉之时,西江南岸的杨柳乡诞生了一位姓司马氏孔的老神仙,他悬壶济世、附人为语,征验不爽,当地人深信之;后来司马神在当地仙逝,人们在其山上故居修建神祠供奉他,每次大旱,人们都到山上神祠去祈雨,无不灵验,因而那座山被人们奉为“圣山”了,杨柳圣山至今尚存,而环圣山的一片土地,就被称为“圣山坑”了。
这就是圣山坑的由来传说了,是不是颇具神话色彩呢?原未来的圣山坑可以开辟成为一处旅游景点,以打造司马神仙的慈善精神为宗旨,宣传一个来自西江南岸的充满真善美的经典传说!
55、连滩
连滩镇位于郁南县南部,是该县比较有名的一个乡镇,镇内古建筑及民俗活动众多,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美誉。那么,连滩镇因何得名?连滩镇又有哪些值得一提的历史文化呢?
连滩,顾名思义,因河滩众多相连而得名。南江河贯穿境内,孕育了连滩悠久灿烂的文化,如今南江诸多有代表性的文化,都在连滩发祥,因而连滩镇有“南江文化之都”的称誉。连滩镇的古建筑是非常出名的,如今的张公庙、文广庙、龙岩祖庙、天池庵、光二大屋等等,构成了南江文化古建筑群;连滩镇的民俗活动也是非常著名的,如禾楼舞、张公庙会、连滩飘色、连滩山歌等等,是经典的传统文化活动的活化石。古老而美丽的连滩,是人们魂牵梦绕的向往之地。
这就是连滩,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也是古百越文明最后的植根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