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时期,总会有一些建筑与朝代相伴而生。朝代更迭,世事变迁,这些建筑如果能“幸存”,将成为城市的历史痕迹。
城市日新月异,古迹静静伫立。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打卡”这些古迹,想从中感受城市的记忆。
震惊世界的二里头遗址、曹魏皇家的祭天遗址、防御李自成的王黑子楼……在洛阳这座城市里,从不缺优秀的古迹。
1、二里头遗址:打开神秘夏朝的文化密码
司马迁《史记》中记载的“夏”到底在哪里?华夏文明发轫于何处?千百年来,这些重要问题困扰着人们。1959年5月,著名史学家徐旭生率队,在传说中夏人活动的中心地区豫西,开始了对“夏墟”的考古调查,最终在偃师发现了二里头遗址,震惊世界。
60年来,三代考古工作者对二里头遗址进行了持续不断的考古发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收获。
其中,“十个最”熠熠生辉:
1、二里头是当时中国及至东亚地区最大、经缜密规划、布局严整的王国都城遗址;
2、二里头文化有迄今可确认中国最早的车辙痕迹;
3、最早的“井”字形城市主干道路系统;
4、最早的宫城—— “紫禁城”;
5、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大型“四合院”式宫室建筑群;
6、最早的多进院落宫室建筑群;
7、最早的国家级祭祀遗迹和祭祀区域;
8、最早的大型围墙官营作坊区;
9、最早的青铜器制造作坊和绿松石器制造作坊;
10、最早的青铜礼器群、玉质礼器群。
二里头遗址,作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对研究华夏文明的渊源、国家的兴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设、王宫定制等重大问题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为集中展示二里头遗址考古研究、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2017年6月,国家“十三五”重大文化工程——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在洛阳偃师奠基,总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包括公共区域、业务区域、行政区域及早期中国研究中心四个部分,总投资约6.3亿元。
与此同时,二里头考古遗址公园同步规划、建设,将对宫城城墙、宫殿建筑基址群、“井”字形道路、铸铜作坊遗址、绿松石作坊遗址等进行保护性展示,尽可能真实再现这座历史古城。
2019年10月,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将建成开放。
地址:洛阳市偃师市二里头村
2、禹宿谷堆:曹魏皇家的祭天遗址
伊滨区李村镇南宋村,一座孤立突起的圆锥状小山丘,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曹魏圜(yuán)丘遗址,当地老百姓也称之为“禹宿谷堆”,相传为大禹治水时的歇息处。
在洛阳,冬至、圜丘、禹宿谷堆之间关系密切。何谓圜丘?圜丘就是古代的祭天坛。按照古礼的规定,夏至日,帝王要到北郊方丘祭地;冬至日,要到南郊圜丘祭天。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建都之时,都曾在圜丘祭天。曹魏、北魏的圜丘就在委粟山,即禹宿谷堆。
该山丘位于汉魏洛阳故城阊阖门至万安山主峰之间的中轴线近旁。1983年秋,文物考古工作者沿万安山北麓开展考古调查工作,发现了这座独立存在的小山丘,它对研究古代皇家礼制建筑意义重大。
它北面正对汉魏洛阳故城的宫城中轴线,与大城宣阳门和门内铜驼大街、宫城正门阊阖门和正殿太极殿均在同一条中轴线上。由山顶向下看,山坡上隐约现出层层平台,在山顶和北坡,曾捡到绳纹板瓦、绳纹筒瓦、斜绳纹砖、席纹砖残块等汉晋遗物。
从位置、规模与形制诸方面来看,可以确定此“禹宿谷堆”和文献记载曹魏所建圜丘的委粟山有关,即曹魏皇家的祭天圜丘遗址。
村民说,山上曾有唐代石窟造像数个,现仅存一个,石窟外雕刻有力士造像。
地址:洛阳故城阊阖门至万安山主峰之间的中轴线近旁
3、洛汭严关:明代货运集散地
在洛阳市老城区洛浦办事处滨河北路北侧菜市口西街南口(雷家口),距离洛河河堤不足50米,有一处明代古建筑遗址雄峙在洛河岸边,这就是“洛汭(ruì)严关”。这里的“洛”指洛河;“汭”指河流汇合弯曲的地方;“严关”,指重要的关隘。
这座建筑始建于明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是当时老城南关和洛河之间较重要的货运码头,很多从外地运至洛阳的货物和从洛阳运往外地的货物在此集散,十分繁忙。
洛汭严关二层关楼踏步洛汭严关整体为二层砖石结构,进深5米,宽6米,高近7米,大青砖所砌,二层起楼为守夜者瞭望,关口南、北上方各嵌石匾一块,分别书写“洛汭严关”“邨保”。现关门无存,门楼下方的过道两侧有两个碗口大的圆洞。
除了门楼雄壮高大,门楼的东侧还有一部分被毁的楼梯,楼梯下面有大量的鹅卵石,这些鹅卵石极有可能是门楼东侧城墙的建筑材料,也从侧面印证了当年该建筑的恢宏气势。
据老城居民介绍,洛汭严关旧时所处洛河南关码头,有验货、收税及安保功能,为严防城郊“刀客”混入,傍晚码头收船即闭关。
地址:洛阳市老城区洛浦办事处滨河北路北侧菜市口西街南口(雷家口)
4、王黑子楼:“财神”筑墙 抵抗“李闯王”
王黑子楼又名望京楼,位于新安县仓头镇孙都村,为明末当地丝绸富商王黑子所建,现仅存楼基和门洞。楼基长22.5米,宽21.5米,高约15米;底部以大条石垒砌,8米以上以大青砖砌筑;墙厚约1米,以石灰、糯米汁砌筑,中填黄土。楼基底部北侧有一拱形门洞,为居民日常行走的通道。
王黑子本名王应成,其先祖王安道为避战乱,从山西迁徙至新安县。经过数世经商,至王黑子的父亲王尚仁时,王家产业已颇具规模。
王应成主要经营丝绸业,他在汉口开办有大型纺织厂。据王氏宗谱记载,王应成因捐巨资被万历皇帝封为保国财主,授光禄寺署正(正六品)。今天山西、湖北、河南等地的很多人都说王黑子是“活财神”,颇能说明他在当时的影响。
新安县文物局有关专家考证楼顶遗迹及残留楼基后称,王黑子楼应是一座为防盗匪、战乱而建的碉堡式建筑,防御对象主要是闯王李自成的起义军。楼顶部原有许多精舍和机关,能够存储钱、粮等物,一旦起义军进攻,楼内的人有粮有水,可以照常生活。
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高迎祥、李自成趁黄河结冰渡河南下,新安县北部的富绅、大户首先遭到重创。在明朝的号召下,王黑子筑寨防御起义军。崇祯十四年腊月,李自成攻陷宜阳、新安、偃师等地,终于对洛阳形成了包围之势。
李自成起义军进入孙都时,王氏家族早已逃尽,据《王氏宗谱》记载,除过一个未来得及逃走的小孩,整个村子空无一人。李自成在孙都前后驻扎了28天,临走时纵火烧毁了村庄。直到满清入关,天下平定,才有小部分王氏后裔陆续回到故里。从此,王氏家族一蹶不振,直到晚清时,才又重新出现生机。
地址:洛阳市新安县仓头镇孙都村
5、李庄碉楼:日军撬了块石头带走了
李庄碉楼位于汝阳县上店镇李庄村,为民国时期建筑,现仅存李家炮楼和阎家炮楼。
李家炮楼坐西朝东,东西长4.6米,南北宽4.4米,建筑面积20.24平方米,为三层砖木结构建筑,高9米。东面面壁底层建有高3.6米、宽2.3米的青砖拱券门口;7米高处中央镶嵌有雕刻着“迎曦”二字的石匾,左右建有两个对称的20厘米见方炮眼;8.5米高处建有一个边长为35厘米的正六边形观望孔;右边建有一个边长10厘米见方的炮眼;房顶为青瓦硬山顶。
阎家炮楼
阎家炮楼坐西朝东,东西长4.7米,南北宽4.7米,建筑面积22.09平方米,为二层砖木结构建筑,高8米。东面面壁底层建有高2.85米、宽2.42米的青砖拱券门口;6.5米高处中央镶嵌有雕刻着“凝祥”二字的石匾,正上方建有一个边长为20厘米的正六边形观望孔,左右对称有两个长方形炮眼;房顶为青瓦硬山顶。
支撑两座炮楼的石柱子很特别,呈灰白色,上面满是大大小小的孔,很像发糕。村民说,这种石头叫玛古石,只有附近的一条沟里有,别处没有。玛古石刚挖出来的时候是软的,用斧子砍成形后,越放越硬,“砌墙结实着呢”。
两座炮楼的石匾上均刻有小字“民国念(廿)九年二月立”,表明两座炮楼建于1940年,当时的汝阳县土豪劣绅横行,盗匪作乱,两座炮楼主要用于防盗防匪。
除了防盗防匪,还兼具防日寇功能。1944年5月,日军侵占汝阳县城,然后向西向南继续进犯,途中就从李庄的炮楼下经过。听老人说,日军从炮楼下过,看见玛古石,估计以前没见过,觉得是宝贝,就撬了一块带走了。
地址:洛阳市汝阳县上店镇李庄
6、洛宁魁星楼:半截入到天里头
在洛宁县城老城的东南角,有一座魁星楼,造型独特别致。
据传,魁星是主管科考的文曲星,所以为科举时代的读书人虔心奉祀。魁星楼高约18.2米。楼基为砖砌长方形高台,长13.1米,宽12.4米,高3.2米;北面有砖砌台阶可供登临;周围有回檐走廊,木雕细致精美,挑檐四角上翘,凌空欲飞;正面小门上有一副砖刻对联“人能为我存心,天必赐汝以福”,横批是“文光普照”。
魁星楼第二层和第三层都是八面棱柱体,每层高约3米,东西南北楼面墙上各有一个小拱门。第二层正面小门两侧砖面上刻有对联“肇启斯文盛,崇封祀典隆”,横批是“佑我后人”。第三层正面小门两侧砖面上雕刻着“金鳌辉紫霭,银管点青云”,横批是“聚魁楼”;东面门额上刻着“射斗牛”三个字;西面门额上刻着“凌霄汉”三个字。楼顶为砖砌八面棱锥体封顶。
魁星楼始建于宋代,历宋、元,虽然几经修葺,但还是坍塌了。直到明崇祯年间,时任县令才完成魁星楼复建。史料记载,复建的魁星楼“栌拱崚嶒,轮奂美矣”。至明末,魁星楼又一次毁于战乱,清顺治年间被重建。当地流行一句顺口溜“永宁有座魁星楼,半截入到天里头”,可见魁星楼之雄奇。
地址:洛阳市洛宁县城老城的东南角
7、会圣宫碑:中原第一碑
沿偃师市区到山化镇的公路到达寺沟村,继续沿蜿蜒小路往北,远远就能看到立在麦田中的一座巨大石碑,这就是会圣宫碑,相距数百米远处便是玉帝阁。
据史料记载,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后,曾欲迁都洛阳,但未能如愿。他对故乡始终念念不忘,于是决定魂归故里,将皇陵区设在洛阳东部的偃师、巩县 (今巩义)一带,并从登封、巩县等4个县各划出一片区域设置永安县,将其作为安葬皇室成员的皇陵区和管理皇陵区的县治。到宋仁宗时,永安县已有4座皇陵。公元1030年,宋仁宗决定在皇陵区修建一座行宫,作为祭陵奉先之所兼陵区的管理中心, 并于当年动工。4年后工程竣工,这就是著名的会圣宫。会圣宫碑即为记载此事而立。
会圣宫碑有“中原第一碑”之称。此碑通高9.2米,分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碑首为螭(chī)首,螭是传说中龙之九子之一,其上雕六龙盘绕,篆刻该碑全称“新修西京永安县会圣宫碑铭”;碑身的文字为楷书,全文3024字,记述了会圣宫及周边山川地理,以及北宋太平盛世气象;碑座是一只驮负碑身的巨大赑屃(bì xì),赑屃也是传说中龙之九子之一,上有海水纹图浮雕。
玉帝阁在会圣宫碑西南数百米处,据偃师文物部门考证,玉帝阁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清代重建。玉帝阁呈空心正四棱台,浑砖到顶,两层宝塔状。阁内梁下有匾额“天心金关”。二层四壁有明代人物画像,祥云红日衬托,人物为众多天神画像,神态栩栩如生,线条俊逸,色彩历数百年不褪。
地址:洛阳市偃师市区到山化镇的公路到达寺沟村,继续沿蜿蜒小路往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