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栖霞民歌


栖霞民歌是栖霞人民在生活劳动过程中集体创作、代代流传并不断发展的,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几百年的传承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声音高亢、节奏自由、音域宽广、旋律起伏的独特演唱风格。其主要类别有山歌、小调、情歌、秧歌、习俗歌、劳动号子及革命历史民歌,其中以栖霞山歌和小调最具代表性。

栖霞山歌题材多为描写爱情生活和赞美自然风光,是劳动人民生活和情感的真实体现。栖霞山歌里最为典型的就是牙山山歌。1963年2月,栖霞民歌歌手姜玉敏在全省民间歌手交流演唱会上,以栖霞民歌《叨叨花》和《牙山山歌》博得了台下雷鸣般的掌声,被授予优秀民歌手称号。当年2月17日的《大众日报》还以《老歌篓子姜玉敏》为题做了报道。随着时代的发展,栖霞山歌的内容也在不断的更新。牙山山歌《旱车调》从最早的描写爱情生活“这女子她实可夸呀,樱桃小口糯米牙,小金莲三寸多,两道额眉弯如月,白面红腮似桃花,巧丹青一见难描画,不是车工夸海口,月里的嫦娥不如她……”到几百年后演变成:“牙山高,山青青,桃花开了杏花红……”以及再后来的:“十八盘弯又弯,好像金龙落牙山,龙尾搭在彩云里,龙头摆动绕山转……”山歌内容发生了巨大转变。此外,有代表性的栖霞山歌还有《叠断桥》、《花车调》等。

小调是栖霞民歌中流行最广泛的一种体裁,内容有叙事的,有抒情的,有说理的。其词曲比较固定,多为一段完整的音乐,多段歌词,同时表达一个中心内容。歌词多为三三四句体结构和七字句结构。调式以宫调式和徴调式的五声调式较多,也偶有五声调式加变宫或清角的六声调式出现。代表性作品有《叨叨花》、《小放牛》、《十二月小调》等。

除山歌和小调外,栖霞民歌中的情歌《送情郎》、《绣荷包》,秧歌中的《句句双》、《秧歌调》,习俗歌中的《上梁歌》、《骑驴上寿》,革命历史民歌中的《战斗英雄任常伦》、《五洲歌》等也都很有代表性。

栖霞民歌是在特殊地理环境下逐步形成的具有栖霞民俗特色和地域特色的一种民歌体裁,其题材广泛,风格独特,它以民间音乐的表现形式,反映了栖霞人民勤劳朴实、热爱生活、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1979年,《栖霞山歌》(又名《牙山山歌》)入选《山东民间歌曲选》(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96年,《栖霞山歌》被录入《中国民歌集成·山东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