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水的桥很多,我最钟情的,还是镇上那座“横水老桥”。
横水老桥,说她老,一点也不夸张。桥建于哪年,已无人知晓,只知道,有历史记载的最早的一次重修,距今都1650多年了。
横水老桥默默地在安林官道的咽喉重地,一下子静卧了上千年,亲历了几多风风雨雨,饱经了无数惊涛骇浪!
横水老桥最吸引人的地方,不仅仅因为她的“老”,还在于她优美的身段和精致的妆容。我见过的桥,设计都是清一色的笔直,唯独老桥,呈S状横跨洹河,像一条游动的大鱼浮在水面上,又像一位侧身而卧的睡美人,连接着洹水东西两岸的村落。
站在老桥南边不远的东风桥上凭栏临风,俯视老桥,桥面呈弧形,流线一般,桥中央微微隆起,美感十足。桥面以下的七八眼半圆桥孔倒映在静谧的碧水之中,于是变成了七八面圆圆的蓝光水镜,水天一色,波光粼粼,景色优美,煞是好看,让人流连忘返。
桥面青石铺路,六块条石横连十二孔桥眼,桥墩北迎水面建有分水石尖和石马、石羊、石猪迎水,桥南背水面有石龙、石虎护基,每拱桥的额部都嵌有石刻蛟龙头像,二目圆瞪,态度凛然,不怒自威。
现在的桥面依旧是青石栏杆,只是从青石粗糙的做工工艺上来看,绝不是古人的细工活儿,而是现代人的不走心之作。因为洪水泛滥,最先冲毁的就是栏杆,所以换得最勤的也是青石栏杆,今人也就变得敷衍了事了。
然而瑕不掩瑜,老桥主体的精美石刻让每一位亲眼目睹者都赞不绝口,惊叹不已!
老桥的无穷魅力,还不止于她的老和美,更在于她饱经沧桑厚重沉淀的历史故事。
《重修横水桥记》碑文记载,东晋废帝太和戊辰年,也就是公元368年,老桥重修,改为11孔眼的青石老桥,但东端几眼桥孔较小,常被洪水冲毁,所以屡修屡坏。直到明朝嘉靖甲子年(公元1564年),湖北荆州的崔文高,调到林县当知县。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召集各界代表,商议如何修复前两年被洪水冲毁的老桥。有人提议向社会集资捐款,崔知县估计觉得一上任就让百姓集资捐款会有怨气,对自己的名声和以后的工作都很不利,便否认了这一扰民方案,而是自己带头捐出俸禄,又动用了一部分司法罚款,算是解决了资金问题。用时一个多月,修复了这座老桥,并将桥眼由11孔增加为12孔,保证了桥梁安全和道路畅通。
俗话说“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一点没错,崔知县的脑子就是好使!两年了,前任知县难道就没想过维修老桥?不可能,要不就是不舍得把自己的俸禄拿出来,要不就是脑子不活络,或者说觉得自己快要调走了,就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罢了。
老桥接下来就这样在风雨飘摇中跌跌撞撞走过了300多年,直到上世纪四十年代国民党第四十军进驻林县。为了堵截侵华日军西进,军长庞炳勋或许受花园口炸堤放水阻止日军这件事的启发,于是出了一个馊主意:将横水老桥炸毁断道。可惜了一座千年老桥,就这样又一次惨遭蹂躏。毁掉她的,不是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而是腐败无能的国民党军队。好在时间不长,林县全境解放,人民政府又组织民工将老桥修葺一新,又将桥眼改为13孔。
横水,因为有了老桥,千年之间,一集连两市,东通安阳,西达县城。桥东桥西两村,一脉相连,商贾店铺林立,四方宾客如云,物阜民丰,市场繁荣。横水,也因此有了“林县小武汉”的美称。
洹河,成就了老桥,磨炼了老桥;老桥,美丽了洹河,繁华了横水!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不经意间,在老桥的南北不远处又冒出了几座现代化的钢筋混凝土桥梁。2010年前后,在老桥的脊背上,又斜着擦身摞上了一座新桥,新桥桥底距老桥桥面只有2米多高。大概因为资金和拆迁等问题,这座桥修了半截停下了,因此不少横水人带着戏谑的口吻说:“初春的横水镇上又多了一景——断桥残雪。”
终于在今年,就是前些日子,这座新桥通了。桥是通了,可是,它把一座千年老桥毁了。新桥就那样贴身压着老桥,让她喘不过气来。行人和车辆从老桥上行至新桥底下,感觉都要碰头和擦着车顶,瞬间让人有了一种无法忍受的窒息和压抑。最不能容忍的是老桥北边桥身的一块石头被砸了一个缺口,为的是给新桥的水泥桥墩腾出地方。我在想:如果这座新桥交给李春匠师来设计,他会这样残忍吗?
我期待着,有一天,这座老桥会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政府能够启动对横水老桥的抢救保护修复工程,把摞在老桥身上的新桥桥面抬高,让老桥能够自由地呼吸,心底感觉到特别敞亮和舒服,并将老桥周围这片水域建成一座美丽的水上公园。不知这一天,是否需要等待上千年…… (郭才书)
链接
横水老桥位于村东的洹河之上,在古代是林县通往安阳的交通要道,又称横水断桥、洹水天桥,为林州现存第一人工石桥,曾被列入“林州八景”之首。
横水老桥的始建年代无法考证,明代冯栋《重修横水桥记》记载,此桥重修于东晋太和三年(公元368年),因洹河发大水,冲断此桥而修,可见此桥至少已存在1643年,是林州第一古桥。明万历年间的史料记载,断桥修好后,可以直通河两岸,遂把此桥改为洹水天桥。
横水村是林州至安阳必经之地,因洹河经林州由西向东至陵阳折南而去,横流断道,故名横水。横水老桥位于横水村东侧,跨于洹河之上,造型十分优美,是古时安林官道的必经之地。明嘉靖甲子(1564)年,江陵人崔文高任林县知县,看到桥毁多年还未修复,便召集各界代表商议此事。崔文高带头捐出自己的俸金并动用部分司法罚款,修复工程历时一月,保证了桥梁安全和道路畅通。1948年,林县人民政府组织民工修复,并将桥改为13孔。1974年,政府在老桥南侧又建立起一座长224.7米、宽10米、高16米的安林公路第一大桥——东风桥。
近年来,为缓解横水老桥的交通压力,当地又在老石桥上新建了一座现代化的新桥。(摄影:霞光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