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宁阳朱氏唢呐


宁阳朱氏唢呐,系家庭传承,发源于山东省宁阳县茅庄乡,已有100余年历史,由朱序河一家人一代代传承下来。

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数代传承人不断总结、吸收本地优秀的戏曲文化及一些民间小调,形成了自己固定的形式和曲牌。在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及社会需求的变迁中,逐渐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朱氏唢呐,在当地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经过几代传人的学习钻研和发展革新,朱氏唢呐影响遍及鲁中、鲁南地区,中央电视台第七频道曾作过专题报道。

朱氏唢呐传人在全国举办的各种大小型民族器乐比赛中均有不俗成绩,其中唢呐高手朱殿军,在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联合主办的首届山东省农村文化艺术节民间吹打乐总决赛上获得金奖。

现传人朱殿军出身唢呐世家,父亲朱振山师从民乐高手庞加海,经过十年磨练,笙管笛箫、吹拉弹唱样样得心应手,尤其精通唢呐。日本入侵中国前,父亲朱振山返回宁阳茅庄,重新组建起鼓乐班为家乡父老服务,并不时地与各地艺人交流切磋技艺,将唢呐艺术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朱殿军五岁开始便随父学艺,深得父亲言传身教,酷暑寒冬勤学苦练,终于不负父望。他12岁熟练吹拉弹打技能,13岁登台唱戏,16岁开始领班。吹奏的笙、笛子,拉的二胡等民族乐器均好评如潮,尤其是吹奏的唢呐更受到同行一致认可,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朱氏唢呐”。

宁阳朱氏唢呐,其表演技巧独特,气息要求收放自如,舌工讲究双吐、三吐、反吐、正吐等技巧。朱氏唢呐的开门吸取了各地各派所长,经过多年推敲和演奏,形成了柔和细腻、刚劲有力、别具一格的风格。朱氏唢呐每首曲牌的音节都不算多,往往是在不断的反复中表现情绪及情感,并渲染气氛。指法灵活有力,表演充满激情,富有感染力,其吹奏曲目众多,继承了《花木兰》、《拷红》、《哭长城》、《百鸟朝凤》等多种传统曲目,还自编了很多唢呐独奏曲,在社会上具有极大影响,并得到艺术界同仁的称赞。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朱殿军在艺术这条道路上取长补短,大胆探索创新,不但改变了传统的口传心授的学艺方式,熟练掌握了乐理简谱,还虚心学习前辈们的各种演奏技巧,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开拓进取,将吹奏唢呐的技巧装饰、气指舌唇,以及情操韵味等相互结合,相互依托,力求高潮,形成了一种新的表演套路,逐渐成为一名演奏过硬,并独具特色的唢呐表演者。

几十年来,朱殿军老人多次参加泰安市以及周边各市、县、区、局的艺术比赛和文艺演出,均获得较高荣誉。在香港回归期间的大型演出活动中,他编写了歌曲《迎回归,手拉手》和锣鼓吹打曲《腾飞贺彩》引起轰动。谈起这些经历,朱殿军老人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有位名叫老艾的美国人来中国考察民乐,老人被邀请到济宁与老艾交谈,交流中国民乐,并当场吹奏几曲,老艾和陪同的两位博士听后,都竖起了大拇指,赞不绝口。

作为朱氏唢呐传人,如今的朱殿军不但自身技艺精湛,本领过硬,且授艺育人,孜孜不倦。他办起了百花园艺术学校,培养出多名唢呐高手和民乐骨干;在继承《花木兰》、《百鸟朝凤》等多种传统曲目的基础上,还自编了很多唢呐独奏曲,特别是将濒临失传的《泰山佛教曲》重新整理完成。

宁阳朱氏唢呐因其家庭传承的方式局限和束缚了发展,为使这一有着丰富文化底蕴的民间器乐表演在社会上迅速发展,并日臻完善,宁阳有关部门已对朱氏唢呐进行积极保护和探索。

2008年,朱殿军和他的朱氏唢呐被列入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