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潍坊 老潍县状元胡同


清光绪年间,潍县(今潍坊市潍城区)西南关新巷子,在短短的26年间出了两名状元。一条名不见经传的农家小胡同里竟然考中两名状元,不要说在全山东,就是在我国长达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史上,也是个不曾有过的奇迹。因此,潍县西南关的新巷子就被称为“状元胡同”,闻名遐迩。

据《潍坊市志》记载,状元胡同里考中的第一位状元名叫曹鸿勋。

曹鸿勋字仲铭,号兰生,生于1846年2月3日,卒于1910年9月9日,清光绪丙子状元。

曹鸿勋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家,自少年时代起,他就勤奋好学,学业成绩优秀,1873年,拔贡朝考一等一名,不久就被派往刑部担任七品官。1876年(大清光绪2年)考中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后来,被清政府任命为湖南副考官、云南永昌知府、云南按察使、贵州布政使、湖南布政使、陕西巡抚等职务。曹鸿勋由于出身贫苦的农民家庭,深知民间百姓的疾苦,因此,他在从政的30多年时间内,在体察民情、关注民众疾苦,减轻农民负担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情。

状元胡同里考中的第二名状元名叫王寿彭。

王寿彭生于1875年4月,卒于1929年7月,出生于城市贫民的家庭。他从幼年开始,就刻苦学习四书五经,学习成绩屡屡名列前茅,多次在县府考试中名列案首。1901年(大清光绪27年)在乡试中中举。1903年,连捷进士第一名中状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1905年,他奉命随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到日本考察访问,回国后写了《考察录》一书公开发表。

1910年,出任湖北省提学使,创办“两湖优级师范学堂”,为两湖培养了一大批教育人才。他在兼署藩篆期间,亲自制定学款独立章程,使办学经费专款专用,并设立教育预算制度,为全国之首创。

辛亥革命后,他曾经担任过山东都督府及巡按使署、北京总统府秘书等职多年。

1925年,他出任山东省教育厅厅长,次年他改组山东省立农、工、矿、医、法、商等6个专门学校,创立山东大学,又增设文科,并亲自兼任山东大学校长,是山东大学的创始人,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状元出身的大学校长。

据民间传说,曹鸿勋中了状元后,为了光宗耀祖,竟然没有与其他几家商量,就在几家共享的胡同口修建了一座高大的石牌坊。由于屈于曹家的权势,当时其他几家也没有说些什么,可是等到王寿彭长到六七岁时遇到了麻烦。

有一天,小小年纪的王寿彭问爷爷,为何胡同口修建个石牌坊?爷爷说:“人家曹家有人中了状元修建的,不用说是为了光宗耀祖。”王寿彭听了问爷爷:“他们家有人中了状元把偌大的牌坊修建在胡同口,那将来我中了状元的话,牌坊该修在何处?”爷爷一听:“对啊,我怎么没想这回事情呢?不行,咱们得去问问曹状元家。”

王氏祖孙来到曹府,说明了来意。对方认为,中一个状元是百年甚至千年不遇的事情,你们家想中状元就可以中吗?于是,曹家没加认真思考就脱口说道:“如果你们家有人中了状元的话,可以把石牌坊摞在我们家立的牌坊的上面。”空口无凭,立字为据。当下请来了中间人作证,两家签字画押,立了字据。

从此以后,王寿彭发愤读书,“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他28岁那年,进京赶考,一举榜上有名中了状元。于是,王家不由分说,在胡同口曹家原来立的石牌坊上,又摞上了一个牌坊。从此以后,状元胡同的名气就更大了。

潍坊的状元胡同作为观光旅游的景点一直保留到上世纪90年代初,后来由于旧城改造而被拆毁,使这一重要的历史文物荡然无存,令人遗憾和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