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明镇位于崇州西北部,距崇州市区6公里,幅员面积36平方公里,素有“竹编之乡”的美誉,全镇5800多户农户中有30%以上专业从事竹编。
道明竹编是以道明镇为中心,幅射济协、东关、白头、公议等乡镇的农业产业带。道明竹编拥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特别是从清代初年,至今的300多年时间里,道明镇竹编经历了由粗到精,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一棵棵糍竹,经过去青皮、剖片、日晒、划篾丝、染色等工序后,再通过编、绞、琐、插、拉、穿、扣等工艺技法,编制出造型悠美,工艺精湛,丰富多彩的竹编工艺品、日用品等。包括各式艺术竹编有壁挂、花插、茶具、凉帽、竹包、仿古家具、竹丝彩绘等,尤其是竹编书画堪称一绝。
清光绪年间,崇庆编制的儿童玩具获四川劝业会一等奖。稍后,竹编艺人张国正首创了成都瓷胎竹编技艺。
道明乡盛产慈竹,农家院舍多以竹为墙,四处皆被翠竹环抱。此地的慈竹节长、质细、性柔,富有弹性,是竹编的优质原料。身怀绝技的竹编艺人,在传统经纬编织法的基础上贯以穿、钉、锁、缠、插、套等多种技巧,由单一颜色发展成多种色彩,编织出800多个竹编工艺制品。民国时期,增加了许多品种,其中主要以各种方篼为代表。建国后,其产品包括各式篼、篮、盘、瓶、灯、扇、盆、椅、画近15个大类,800多个花色品种。艺术竹编有壁挂、花插、茶具、凉帽、竹包、仿古家具、竹丝彩绘等,尤其是竹编书画堪称一绝。
道明竹编制品,以其新颖、独特的外型,常常作为馈赠佳品,深受消费者喜爱,享誉全国,甚至远销海外。1992年道明镇被四川省文化厅命名为“竹编艺术”之乡。2004年道明竹编被收入由文化部社会文化图书馆司主编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概览》。上世纪80年代,道明镇的赵思进等4名竹编技师曾先后走出国门,到哥伦比亚、牙买加、格林纳达等国家,传授竹编技艺,受到所到国及其人民的热烈欢迎。
道明竹编对于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妥善保存民族文化遗产,可谓意义深远,利在当代,造福千秋。
道明竹编利用川西平原盛产的慈竹为原料加工编织而成。手工艺人精心选择生长三年左右的慈竹,采用中间一段颜色一致又没有斑点,节长质细的部分;然后刮青去节,有的要保持竹子本身自然色泽,有的还需要进行染色加工,用红、蓝、黄、黑等油漆均匀地涂在竹筒表面;再后,把竹筒破成粗细均匀,厚薄一致的竹片和竹丝。竹编工艺大体可分起底、编织、锁口三道工序。在编织过程中,以经纬编织法为主。在经纬编织的基础上,还可以穿插各种技法,如:疏编、插、穿、削、锁、钉、扎、套等,使编出的图案花色变化多样。需要配以其它色彩的制品就用染色的竹片或竹丝互相插扭,形成各种色彩对比强烈、鲜艳明快的花纹。
道明竹编具有结构紧密,结实耐用的特点。采用竹子本色编织煮的产品雅致大方。竹编富有弹性,能经受一定的压力,各种竹编是目制品不仅经久耐用,且有滤水的优点,有的还可以盛上物品放锅里,是目前川西地区保存时间最长、最久的竹编工艺。
道明竹编具有浓郁的川西地方特色,反应了川西本土的乡土文化,展现了川西地区古蜀文化风采的一道风景线,是川西地区唯一保留较完整的竹编工艺,其对于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妥善保存民族文化遗产有不可估量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