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的馆标,置于展厅前拾阶而上的道路中段,这是朱德委员长1962年3月重上井冈山时为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亲笔所题,前来参观的游客总喜欢将这八个烫金大字“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永远地定格在自己的画面中。或是一种纪念,或是一种日后的追忆,可人们是否知道,这馆标所经历的风雨和沧桑,以及背后那鲜为人知的故事?
1958年11月,文化部在江西南昌召开全国省地志博物馆、革命纪念馆馆长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讨论与现场参观相结合,当代表们来到井冈山,看见曾被国民党反动派烧得惨不忍睹的遗址,和一件件由井冈山人民千辛万苦,流血牺牲保存的遗物时,代表们感慨万千,一致认为在井冈山一定要建立博物馆,馆名就定为——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馆址则选在井冈山茨坪村一个叫“仙上”的地方。于是,我国第一个地方性革命博物馆从破土动工到建成仅用了11个月的时间,就在国庆十周年的1959年10月1日竣工,并预展开放。那时的馆标是用宋体字书写,并用木牌制作成竖式馆标挂在博物馆右侧的进门处。
1962年3月4日,朱德以72岁高龄偕夫人康克清一起,风尘仆仆来到了阔别33年的井冈山。在井冈山的日子里,他不顾旅途劳累,重游故地,参观遗址,亲切地会见老红军、革命烈属及干部和群众。
3月5日上午,朱德、康克清等来到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当时的陈列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井冈山革命文物展览、井冈山建设成就展览。朱德在博物馆里仔细地观看了每一件文物和照片,在看到橱窗里陈列着朱德挑粮用过的扁担时,他的女儿朱敏很感兴趣地问:“爸爸,这是您用过的吗?朱德移动着老花眼镜,看着扁担说:“这不是有‘朱德记’三个字吗?”
参观完陈列后,朱德一行略作休息,博物馆的同志送来了陈列大纲,请朱德谈谈井冈山斗争历史的情况和对整个陈列的意见。座谈完后,博物馆的同志又端来文房四宝,请朱德为博物馆题写馆标,朱德愉快地答应,并提起笔写下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八个大字。在场的同志热烈鼓掌,让人激动的是摄影师摄下了这一难忘的场景。
博物馆工作人员,很快将朱德题写的馆标放大制成横匾镶嵌在这座高大建筑物的馆门楼上,苍劲有力的大字,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装点得格外雄伟壮观。
然而,正当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在充实陈列内容,而受到观众好评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1966年11月,博物馆正式接到吉安地委关于做好接待红卫兵来博物馆参观的通知。
来到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的红卫兵,每人发一枚井冈山纪念章和三本毛泽东著作单行本的书,即《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当时整个井冈山上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由朱德题写馆名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当时的展厅,一进门是一幅巨型油画《井冈山会师》,画面是朱德、毛泽东两人满脸胜利的喜悦,两双巨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四周拥簇着欢呼的红军战士和广大的人民群众。展室里面还展出了当时写进小学课本的那根“朱德扁担”,同时展厅里面悬挂着当年井冈山根据地创始人和著名将领的大幅相片:毛泽东、朱德、陈毅、谭震林、何长工、彭德怀、林彪、罗荣桓、粟裕、谭政、黄克诚、肖克……而且当时被称为毛泽东“最亲密战友”林彪的相片并没有刻意突出或放大,而是和大家一样排列。
1959年“庐山会议”被定为所谓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彭德怀、黄克诚的相片也没有取下,整个展览的文字说明也没有作什么更改,这种与“文革”的极左思潮严重不同步的现象,让一些红卫兵十分纳闷,他们不明白究竟是何种原因使得井冈山如此与时代格格不入,于是有红卫兵在展厅的四周写满了大字报,要求改写文字说明,要突出毛主席和他的“亲密战友林彪”,把彭德怀、黄克诚的相片拿掉……当时大字报的“火药味”非常浓,“打倒”“火烧”的文字满目皆是。
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使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也很快被卷进了这一历史的漩涡。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炮制的所谓“文艺黑线专政”论,他们利用广大人民群众对共产党对毛主席的深厚感情,竭力鼓吹怀疑一切,否定一切,打倒一切,肆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把以毛主席著作为依据,经过毛泽东、朱德和部分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帅们审查过的陈列内容,诬蔑为“贯穿了一条又粗又长的黑线”,把展览中如实反映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实践活动,咒骂为宣传了“黑司令”,是“为彭德怀翻案”,为“大军阀歌功颂德”等等。于是,朱德题写的“馆标”被卸了下来,倒置于地,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也于1967年年底,闭馆整顿,暂停参观,整个博物馆展厅陈列的体系被彻底否定,要求重新改馆展出。
1968年4月15日改馆工程结束,馆标由“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改为“毛主席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纪念馆”。
在“文革”极左路线指导下修改的井冈山斗争史展览,在陈列内容上出现了歪曲历史,宣扬唯心史观的现象,比如:朱德在井冈山和井冈山军民一起挑粮上山的那根早为人们熟知的扁担不见了,取而代之的却是一幅林彪挑粮在黄洋界荷树下休息的油画。在战略战术这一展室中,朱德指挥的龙源口战斗不仅只字不提,却展出一幅林彪和毛泽东合影的大型照片。从井冈山走出去的五大元帅,除了有林彪的相片外,其他四位却找不到一点痕迹。
1969年9月9日,林彪带着叶群、吴法宪也来到纪念馆参观,他在陈列室里看到只有他和毛泽东在一起的图片、画像,看到了为他歌功颂德的文字,他便显得格外得意。对整个陈列表示非常满意。吴法宪甚至还说:“这是世界上一流的纪念馆”。
“九·一三”事件发生后,朱德给党中央和毛主席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林彪这颗埋在毛主席身边的最危险的‘定时炸弹’自我爆炸是一件好事,因为这使我们党更加的纯洁,更加的伟大。”周恩来总理也明确指示: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要正确反映井冈山斗争的历史,要按1965年的陈列方案修改。这一指示让井冈山博物馆的全体工作人员兴奋不已,大家高兴地欢呼:“我们是对的!尊重历史就是对的!”
1972年1月,经过修改恢复了历史原貌的陈列内容正式展出,更让人高兴的是朱德为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题写的馆标“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又重新悬挂在博物馆大门的上方。
2004年,党中央决定在井冈山实施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一号工程”建设,并在原址上重建井冈山革命博物馆。2007年10月27日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之际,新馆正式对外开放。随着红色旅游的火热,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观众来这里参观学习,岁月的流逝和人们视野的不断开阔,新馆的规划布局,也更具人性化设计,如今的“馆标”人们不仅可以直接触摸,还可以在朱德留下的墨宝前留影拍照。
一个“馆标”的故事,勾勒出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半世纪的变迁,50年的风雨走过,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从一个犹如蹒跚学步的小孩成长为睿智的长者,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优秀社会教育基地”等众多殊荣接踵而至,如今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与井冈山众多的革命旧居遗址一道组成了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成为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