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江西四大名镇


唐朝中期以来,江西地区的经济文化方面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到了宋元明三朝,江西是中国最繁荣的地区之一,于是在明清时期,所谓“江西四大名镇”也形成了。

如果说全国的四大名镇,大家可能听说过:江西景德镇,广东佛山镇,河南朱仙镇,湖北汉口镇,这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达的四座城镇之合称,江西四大名镇也差不多,这是江西境内的四个重要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

那这是哪四个呢?

一、饶州府浮梁县景德镇

第一个想都不要想,当然是景德镇,明清时期的景德镇属于饶州府浮梁县管辖,这里是中国制造瓷器的中心,景德镇在古代交通状况不算好,其兴起完全是因当地“水土宜陶”,清代前期,景德镇瓷业的发展达到了中国瓷业发展的高峰,雍正、乾隆年间(1723—1795),景德镇已有“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人数不下数十余万”,这里已经根本不是一个“镇”了,而是一个城市!

随着瓷业生产的发达,景德镇的城镇规模亦得到相应的扩大,地方志和一些游记记载“豪商大贾,咸聚于此”,“其人口之稠密,商贾之喧阗,市井之错综,物类之荟萃,几与通都大邑”,故时人称,“景德一镇,隐然大都会”。

嘉庆年间,景德镇街市的扩展已“自观音阁江南雄镇坊至小港咀,前后街计十三里”,人口达二十五万,遂与佛山、汉口、朱仙并列为天下四大镇。”别说浮梁县城,就连饶州府府治鄱阳的名气都逊色三分。

现在,景德镇已经成为一地级市了,而饶州府却没有了,鄱阳成了一个县。

二、南昌府新建县吴城镇

吴城镇,当时隶属于南康府永修县,这里位于赣江北支、修水汇入鄱阳湖处,所以它就成了省城下游的水上门户,有“洪都门户”之称,有这么重要的地理位置,那自然会繁盛起来。

乾隆至道光的百余年间,是吴城商业发展的鼎盛时期,此时吴城镇的城市格局是“一镇六坊八码头九垅十八巷”,全镇人口近10万:常住人口7万余,流动商旅2万左右,根据杨周宪《吴城石堤记》记载,这里是“西江巨镇,拔起中流,蜿蜒数里,大江环其三面。民萃族而居,日中为市,商艘趋之。”吴城镇成了江西盐业、纸、麻、糖、木材、海产进出口贸易的主要商埠和交通纽带。在“茶、木、盐、纸、麻”五大行业中,木材转运对吴城商业支撑的作用最大也是最长久,始终为“商品过境大宗”。

1954年,吴城镇划归九江永修县管辖。

三、临江府清江县樟树镇

樟树镇在明清时期是江西中部的临江府清江县的县城,这里地处赣江袁水之交,交通便利,商贸发达,尤以其传统的药材交易市场和精湛的药材炮制技术闻名全国,被誉为“江南药都”,有“药不过樟树不灵”一说。

明吏部左侍郎熊化在《樟树镇记》中称这里为“八省通衢之要冲,赣中工商之闹市”。

清朝中期,樟树镇人口达7万有余,清同治九年《清江县志》中说:樟树镇“周遭十里许,水陆交冲,商贾云集,为南北川广药物所总汇,与吴城、景德、河口称江西四大镇。”

1988年10月26日,撤清江县及樟树镇,设樟树市,之前的樟树镇成了樟树市区的核心部分。

四、广信府铅山县河口镇

江西东北部与浙江,福建交界,这里在清朝是广信府,广信府下面的铅山县管辖的河口镇也是江西四大名镇之一,铅山水在此汇入信江,这里故得名“河口”,航运非常便利。

河口镇号称“八省通衢”,历史上江西北部及其他许多省份客商多由此经分水关入闽,闽北武夷山茶叶外运的商路,也均先集中于此,然后北上恰克图(运俄),或南下广州(运英),曾商埠云集,繁华一时。

河口镇的兴起约在明中叶前后,清代鼎盛之时,河口镇坐拥信江最大码头,人口超过十万,沿江10多处码头泊船达数千艘,常有“船到三日不能靠码头”的说法,河口镇内有店铺2000多家,大小纸店100多家,茶行50多家,日夜灯火通明,极为繁盛。

清乾隆八年《铅山县志》记载:(河口)“货聚八闽川广,语杂两浙淮扬;舟辑夜泊,绕岸灯辉;市井晨炊,沿江雾布;斯镇胜事,实铅山巨观。”

同治年间《铅山县志》载:河口镇,县北三十里,即古沙湾市也。当信河铅河二水交会之冲,在汭口九阳石之上。商贾往来,货物充牣。乾隆四十年改驻湖坊,移军粮分府驻扎于此。按,河口之盛,由来旧矣。货聚八闽川广,语杂两浙淮扬。舟楫夜泊,绕岸灯辉。市井晨炊,沿江雾布。斯镇盛事,实铅巨观。第操奇赢者多践土,甘败类者或潜形。旌别彰瘅,防泛辑安。当必有道以处此。

明清时期,铅山河口镇一带还是著名的造纸业中心,出产名贵的连史纸。建国后,铅山县县治也由永平镇迁至此地。

抗日战争后,因浙赣铁路恢复,以及1957年鹰厦铁路建成等因素,这里失去了交通优势,遂逐渐没落,不过至今河口镇上沿信江南岸郑家街、二堡街一带长约5里的旧城区仍可见大量旧时民居,包括徽派、客家等多种样式,河口镇已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如今,在江西四大名镇中,只有河口镇还保存着较完整的明清古街,这里被省、市文物专家称为江西第一古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