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文化:堂号


堂号,一个曾经令很多中国家庭倍感骄傲和荣耀的称号,伴随了中国人上千年的社会文化现象,如今已在大多数人的记忆中变得既似曾相识又恍如隔世,在模糊中和我们渐行渐远而去。

堂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其学科涉猎之广,与姓氏学、历史学、社会学、伦理学、地理学、人口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学、地方志等多学科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密切相关。堂号,既是对历史上某一姓氏中的某一家族的文化定位和精神呈现,也是对历史上某一时代社会形态的深层反映;既是中国人姓氏源流脉络的渊薮,又是诠释姓氏文化内涵的百科全书。

堂号是中国几千年宗法社会发展的产物,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敦宗睦族、弘扬孝道、启迪后人、催人向上、维护家庭、团结宗族及整合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

堂号源于姓氏文化的发展,而姓氏之于中华,可谓人人与之密切关联,户户与之息息相通,代代与之世袭相承。在姓氏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衍生出了堂号这一分族别宗的独特标志。如果把姓氏作为人们血缘关系中的抽象分类,那么堂号则体现出血缘关系中的亲疏远近,且更展现出姓氏之中的明显文化印迹特征。

简单地说,堂号就是一个家族的另一个更富精神和文化色彩的称号,是姓氏或本宗支脉的身份标志。在传统社会中,堂号代表着姓氏的群体,广泛用于普通民众,无贵贱等级之别,只要同姓同宗,就可以将堂号书写悬挂于该悬挂的部位。每个姓氏、每个家族、每个宗族都有着各自的堂号。比如唐代权臣李林甫府邸所取的“却月堂”,大诗人杜牧所取的“碧澜堂”,裴度所取的“绿野堂”等大多成为了该姓氏族人的代表性堂号。

堂号可谓是传统社会里每个中国人追根溯源、问祖寻根,不可不熟稔于心的血缘观念。虽然在当代社会中堂号已被人们弃之不用,但我们仍可看到堂号文脉的雪泥鸿爪。比如今天大家都熟悉的“九牧卫浴”的品牌产品即为林氏“九牧堂”后裔所创,赫赫有名的北京药业“同仁堂”“永安堂”等都曾是作为其家族姓氏的堂号。需要说明的是,堂号是一种特指,不能将其与以往文人墨客所使用的室名斋号、商贾所用商业铺面的字号及民居宅中的厅堂名号混为一谈。

曾几何时,彰显着姓氏辉煌和荣光的堂号,由盛而衰繁华不再。随着农耕文明的瓦解,宗法社会的隐退,传承久远的堂号已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远离人们的视线,一个个满载姓氏文化诸多隐秘的堂号就像历史长河中的一叶叶小舟悄然无声地沉入史海,不禁令人产生“无可奈何花落去”之感,这不能不说是文化传承中的一件憾事。堂号在历史的文化积淀中凝聚了深厚的文明储量。在每一个家族的堂号中,都折射出本家族的起源史、发展史、迁徙史,在每一个姓氏的堂号里都蕴含着历史文化的基因,记述着一个个神奇的传说和迷人的故事,彪炳着先祖的功业,彰显着先人的美德,凸显着文化的品格。

在传统文化中具有文化的根性。理应为每个家族所熟知,更应为整个民族所记忆。及至今天,堂号仍然对于我们的寻根问祖、缅怀祖先、激励后人、联络亲人等铸就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起到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往古者,所以知今也。”堂号作为一种传承了千年的民间家族文化传统,虽然已经淡出了当代人的社会生活。但凡看重自己的姓氏和族属的人,都不应漠视、忘记本族先祖们曾经的堂号。一个回望过去对自己的来路一脸茫然的人很难有一个前程似锦的未来。因此,在奔流滚滚的历史长河中打捞出那些带着辉煌与荣誉的堂号,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与责任。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近代以来,在很多中国人的心灵上都会有过自己文化的失落感。因为我们很多的传统文化都曾被时代发展的车轮碾压得七零八落甚至连根拔起。今天,当我们的社会已经表现出如此强烈的文化自信之时,我们不应忘记,堂号在我们的历史上曾经如此迷人灿烂。我们应该记住它、了解它,让堂号里的文化精神一代代传下去,成为民族文化伟大复兴的精神源泉。(作者:罗杨)

堂号:家族文化的代表

堂号是家族门户的代称,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因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往往数世同堂,或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于某一处或相近数处庭堂、宅院之中,堂号就成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号。同姓族人为祭祀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宗祠、家庙的匾额上题写堂名,因而堂号也含有祠堂名号之含义,是表明一个家族源流世系,区分族属、支派的标记;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是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体现。所以,堂号和郡望一样,都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特有的范畴。也是中国人进行寻根问祖时不可不先熟悉的一个概念。

以血缘关系命名堂号

中国的姓氏文化,首先表现出来的社会心态就是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不仅同一姓氏使用相同的(一个或若干)堂号,而且有血缘关系的不同姓氏,也会使用同一堂号。

如著名的“六桂堂”,是闽粤一带洪、江、汪、龚、翁、方六个姓氏共同的一个堂号。据文献记载,这六个南方家族,虽然姓氏不同,但却是一个先祖所同一家族,追本溯源都是翁姓的后裔。

以地域命名堂号

地域观念命名的堂号,最为普遍,往往和各姓氏的郡望相关,也就是以郡号或地名作为堂号。

如前述之陇西李、赵郡李、中山李,太原王、琅琊王、京兆王、清河张、安定张、河内张等皆是其例。

再如诸葛氏,系出葛伯,望于琅琊,发祥地是山东诸城,后世遍布全国各地的诸葛氏,绝大多数都世代沿用琅琊的堂名。

此外,如海氏的“薛郡堂”、陈氏的“颍川堂”、徐氏的“东海堂”、欧阳氏的“渤海堂”、于氏“洛阳堂”,以及呼延氏的“太原堂”、林氏的“西河堂”等,都是以地望为堂号。

以先世的嘉言懿行为堂号

中国人向有慎终追远的美德,往往以先世祖宗的嘉宗懿行深感自豪,往往以此命名堂号,千古留芳。如弘农杨氏“四知堂”、“清白堂”即是以东汉太尉杨震的美德作为堂号。

据文献记载,杨震为东莱太守时,道经昌邑,县令王密深夜求见,以黄金十斤贿赂杨震。杨震严词拒绝说:作为故人知交,我对您是了解的,而您怎么对我的人品不了解呢?王密说:我深夜而来,无人知道这回事情。杨震回答说:此事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怎能说是无人知晓?王密只好羞愧而退。杨氏后代子孙为尊崇和怀念这位拒腐蚀,不受贿的先祖杨震,便以“四知堂”,“清白堂”为堂号。

而范氏“麦舟堂”则是来自北宋名臣范仲淹济危扶困的典故。有一次范仲淹遣子纯仁,至姑苏运麦,舟至丹阳,遇石曼卿无资葬亲,纯仁即以麦船相赠。纯仁回家后告知其父,深得范仲淹嘉许。故后世以此为典,以“麦舟堂”为堂号。

以祖上的功业勋绩为堂号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个姓氏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涌现出一批功勋卓著,名垂青史的历史人物,后人往往以此作为堂号。如东汉名将马援,战功卓著,名闻遐迩,“马革裹尸”便是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后因功封“伏波将军”,马氏后人中有一支便以“伏波堂”为堂号。楚大夫屈原曾任三闾大夫,屈氏遂以“三闾堂”为堂号。

“金鉴堂”出自唐朝著名宰相张九龄的故事。唐玄宗为求治国安邦之策,长治久安之计,谕张九龄总结列代治国之经验,张洞察秋毫,明断事理,以犀利之笔综述列朝兴衰存亡之理,成书五卷,玄宗御览,甚为赏识,赐为《千秋金鉴》,作为治国铭言珍藏。"金鉴家风"本此。其后人以此作为堂号。

再如唐代宗时郭子仪,因平安史之乱,屡立战功,出将入相二十余年,是维系李唐王朝的功勋大臣,被封为“汾阳王”。其后世子孙繁衍遍布各地,多以“汾阳堂”为堂号。至今海内外郭氏子孙,也多以“汾阳郭氏”为荣。

以传统伦理规范为堂号

在封建宗法社会,各个家族常以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为堂号,以劝戒训勉后代子孙。如李氏“敦伦堂”、张氏“百忍堂”、朱氏“格言堂”、任氏“五知堂”、刘氏“重德堂”、郑氏“务本堂”、周氏“忠信堂”、蔡氏“克慎堂”、许氏“居廉堂”等,都体现了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在各氏自立堂号中,十分普遍。

如唐代郓州寿张人张公艺,九世同居,麟德年间唐高宗祭祀泰山,路过郓州,至其家,问何以能九世同居,安然相处。张公艺于纸上连书百余“忍”字,道出其中诀窍,全在于百事忍让。故堂号名之为“百忍堂”。

以祖上情操雅量、高风亮节为堂号

在封建社会中,有一批文人学士,才气横溢,品格清高,深为世人所推重。其后代族人也引以为荣。

如宋代著名理学家周敦颐,品格高雅,酷爱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品格,以所居之处为“爱莲堂”。其后人遂以此为堂号。晋代陶渊明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遂辞官归里,赋“归去来辞”以明其志。因陶渊明号五柳先生,其后人以“五柳堂”为堂号。再如唐代大诗人李白,自号“青莲居士”,李氏族人中遂有“青莲堂”堂号。

以祥瑞吉兆为堂号

古代人对祥符瑞兆十分重视,常认为是上天预示吉祥的征兆,往往以之为本族堂号。如宋代王祐曾手植三槐于庭院,言其子孙必有位居三公者(古代百官朝会,三公对槐树而立,故以三槐象征三公),其子王曰果然位列宰相,当政十余年,深为朝廷器重。其后人便以“三槐堂”为堂号,成为中国王姓中名人辈出的名门望族,与太原王氏、琅琊王氏并列为王氏三大支派。

明代腾冲卫寸庆是寸姓始祖,他在腾冲县城梦见城郊西南一地山明水秀,西南城郊荷花竞开,紫云在东方久久不散,并有紫光照在地荷塘上。他约上刘姓始祖刘继宗去郊游,不经意间来到阳温暾村(即和顺乡)。其山之峙也如砺,其水之流也如带。且四时和煦之气,洋溢于郊坼,两人心甚慕之,不忍舍去……”当时的寸庆对久违的景色赞叹不已:“是泱泱大邑风也。“此处可以卜居矣。寸氏在和顺可谓人才辈出。寸开泰于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公元1895年)中进士。寸氏先后中举的有寸式玉、寸性安、寸辅清、寸禧谐、寸矅磐,中进士的有寸开泰。寸黯康熙末岁贡,寸秀升,嘉庆丙寅岁贡,寸亮卿廖生,寸品升清光绪拔贡,寸时桢附生,寸尊文文生。其后人便以“紫照堂”为堂号。

以先世名人的厅堂别墅为堂号

为表示对同姓先世名人的仰慕之情,各姓中以其厅堂,居处为堂号。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晚年隐居洛阳香山,号香山居士,其后人便以“香山堂”为堂号。

再如唐代宰相裴度,以宦官当权,时事已不可为,乃自请罢相,在洛阳午格创建别墅,起浩凉亭暑馆,植花木万株,绿荫如盖,名为“绿野堂”。裴氏一支遂有“绿野堂”之堂号。

以家族中科举功名为堂号

在封建社会,一些名门望族人才辈出,科第连绵,为世人称羡,遂以之为堂号。如唐代泉州人林披,有子九人,俱官居刺史(俗称州牧),门庭显赫,世人敬仰,这支林氏遂以“九牧堂”为其堂号。再如宋人临湘人徐伟事迹至孝,隐居教授于龙潭山中,有子八人,后皆知名,时称“徐氏八龙”,后人即以“八龙堂”为其堂号。

以垂戒训勉后人的格言礼教为堂号

此类堂号在各姓氏自立堂号中较为普遍。如“承志堂”、“务本堂”、“孝思堂”、“孝义堂”、“世耕堂”、“笃信堂”、“敦伦堂”、“克勤堂”等等。

以良好祝愿为家族堂号

此类堂号也较为常见。如“安乐堂”、“安庆堂”、“绍先堂”、“垂裕堂”、“启后堂”等。

以封爵、谥号或旌表褒奖为堂号

此类堂号为历代朝廷或地方政府封赏、恩赐、旌表而来。如“忠肃堂”、“忠武堂”、“忠敏堂”、“节孝堂”、“孝义堂”等等。

总之,堂号作为家族的徽号和别称,不仅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血缘内涵,而且带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色彩,既是对某一姓氏家族特色的高度概况,也是当时社会形态的反映。同样具有区分宗支族别,血缘亲疏的社会功能。它的产生、发展,多与修族谱、建宗祠、祭祀祖先、宗亲联谊活动同时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