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的传说故事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巅,毗临万里长江,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自古便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和”天下绝景“之称。

黄鹤楼坐落在海拔61.7米的蛇山顶,楼高5层,总高度51.4米,建筑面积3219平方米。内部有72根圆柱支撑,外部有60个翘角向外伸展,屋面用10多万块黄色琉璃瓦覆盖构建而成。

第一层大厅正中的藻井高达10多米,正面壁上为一幅巨大的“白云黄鹤”陶瓷壁画,两旁立柱上悬挂着长达7米的楹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四周空间陈列历代有关黄鹤楼的重要文献、著名诗词的影印本,以及历代黄鹤楼绘画的复制品。

二楼大厅的正面墙上有用大理石镌刻的唐代阎伯理撰写的《黄鹤楼记》,它记述了黄鹤楼兴废沿革和名人轶事。两侧为两幅壁画,一幅是“孙权筑城”,形象地说明黄鹤楼和武昌城相继诞生的历史;另一幅是“周瑜设宴”,反映三国名人去黄鹤楼的活动。

三楼大厅的壁画为唐宋名人的“绣像画”,如崔颢、李白、白居易、陆游等,也摘录了他们吟咏黄鹤楼的名句。四楼大厅用屏风分割成几个小厅,内置当代名人字画,供游客欣赏。五层大厅有《长江万里图》等长卷、壁画。

走出五层大厅的外走廊,举目四望,视野开阔。这里高出江面近90米,大江两岸的景色历历在望。整个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散发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神韵。

《图经》记载,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处乘鹤登仙。又有传说中的仙人子安,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

商贾遇仙

《报应录》载:辛氏昔沽酒为业,一先生来,魁伟褴褛,从容谓辛氏曰,许饮酒否,辛氏不敢辞,饮以巨杯。如此半岁,辛氏少无倦色,一日先生谓辛曰,多负酒债,无可酬汝,遂取小篮橘皮,画鹤于壁,乃为黄色,而坐者拍手吹之,黄鹤蹁跹而舞合律应节,故众人费钱观之。十年许而,辛氏累巨万后,先生飘然至,辛氏谢曰,愿为先生供给如意,先生笑曰,吾岂为此,忽取笛吹数弄。须臾,白云自空下,化鹤飞来先生前,遂跨鹤乘云而去,于此辛氏建楼名曰黄鹤。

相关诗词

黄鹤楼自创建历经1700多年,被誉为天下名楼,吸引了历代众多文学家、诗人,仅旧志中收录的诗文就多达400多篇(首)。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崔颢游黄鹤楼后所作。诗人登临古迹,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发,一气呵成。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是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严沧浪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

传说李白登黄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崔颢题诗,李白搁笔,黄鹤楼从此声名大盛。

黄鹤楼现状

1957年建武汉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因此1981年重建黄鹤楼时,选址在距旧址约1000米的蛇山峰岭上。

1981年10月,黄鹤楼重修工程破土开工,1985年6月落成。主楼以清同治楼为蓝本,但比旧楼更壮观。这是因为飞架大江的长江大桥就横在它的面前。这一组建筑,交相辉映,使江城武汉大为增色。黄鹤楼的建筑特色,是各层大小屋顶,交错重叠,翘角飞举,仿佛是展翅欲飞的鹤翼。楼层内外绘有仙鹤为主体,云纹、花草、龙凤为陪衬的图案。

楼外铸铜黄鹤造型、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一批辅助建筑,将主楼烘托得更加壮丽。登楼远眺,“极目楚天舒”,“不尽长江滚滚来”,三镇风光尽收眼底。

2011年,黄鹤楼传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