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关汉卿杂剧《窦娥冤》


《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杂剧,刊行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近代文学家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全剧四折,写弱小寡妇窦娥,在无赖陷害、昏官毒打下,屈打成招,成为杀人凶手,被判斩首示众。临刑前,满腔悲愤的窦娥许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果然,窦娥冤屈感天动地,三桩誓愿一一实现。

这出戏展示了下层人民任人宰割,有苦无处诉的悲惨处境,控诉了贪官草菅人命的黑暗现实,生动刻画出窦娥这个女性形象。该剧同时体现了关汉卿的语言风格,言言曲尽人情,字字当行本色。

内容简介

窦娥从小死了母亲,她父亲窦天章是一位穷书生,因为上京赶考缺少盘缠,便把年仅七岁的她卖给蔡婆婆家做童养媳。窦娥十七岁与蔡氏之子成婚,可成婚没两年,丈夫就生病死了,只剩下了窦娥和她婆婆两人相依为命。

当地有个流氓叫张驴儿,欺负蔡家婆媳无依无靠,跟他父亲张老儿一起赖在蔡家,逼迫蔡婆婆嫁给张老儿。蔡婆婆软弱怕事,勉强答应了。张驴儿又胁迫窦娥跟他成亲,窦娥坚决拒绝。还把张驴儿痛骂了一顿。

张驴儿怀恨在心。没过几天,蔡婆婆生病了,要窦娥做羊肚汤给她吃。张驴儿便偷偷地在汤里下了毒药,想先毒死蔡婆婆,再逼窦娥成亲。窦娥把羊肚汤端给蔡婆婆喝。蔡婆婆接过碗,忽然不舒服要呕吐,就让给张老儿喝了。张老儿中了毒,在地上翻滚几下就咽了气。张驴儿没想到毒死了自己父亲,恼怒不已,便把杀人的罪名栽赃到窦娥身上。告到楚州衙门。

楚州知府贪赃枉法,背地里被张驴儿用钱买通了,不问青红皂白便把窦娥抓到公堂讯问,逼她招认。窦娥受尽拷打,痛得死去活来,还是不肯承认。

知府知道窦娥待她婆婆很孝顺,就当着窦娥的面要拷打蔡婆婆。窦娥想到婆婆年纪大了,受不起这个酷刑,只好含冤招供,承认是自己下毒。于是贪官知府便将窦娥定了死罪,押到刑场去处决。

临刑前,窦娥满腔冤屈无处可诉,她不想就这么白白死去,于是含着热泪向苍天起誓:“我窦娥真的是被冤枉的,我的冤屈只有老天爷知道。为了证明我的清白,我死后,一要让这刀过头落,一腔热血全溅在上空的白练上,二要天降大雪,遮盖我的尸体,三要让楚州从此大旱三年!”

刽子手行刑后。窦娥的鲜血竟然一滴都没有落在地上,全部飞溅在了高挂的白布上。当时围观的百姓暗自称奇。紧接着天地变色,狂风大作,天空飘起鹅毛大雪,密密地覆盖在窦娥的身上。那时候正是六月夏天,每一个在场的人都惊呼:“这窦娥真是冤枉的!”

接下来,楚州果真大旱了三年。所有人都相信窦娥的冤屈,为窦娥抱不平,直到窦娥的父亲窦天章在京城做官返乡,窦娥的冤案才得到昭雪,杀人凶手张驴儿被处以死刑,贪官知府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作品赏析

《感天动地窦娥冤》是中国古代悲剧成熟的标志和中国古代悲剧的典范作品。窦娥一生的遭遇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民共同的不幸,尤其是妇女的不幸。

窦娥在短短的一生中,遭到失母丧夫的打击、高利贷的毒害、泼皮流氓的欺压、贪官污吏的毒刑和判决,种种不幸和灾难吞噬了她的青春和生命,交织成了“惊天动地”、悲惨无比的大悲剧。如果深入考察就会发现《感天动地窦娥冤》里的悲剧有着双重结构。前面所述的社会政治悲剧,属于表层悲剧,它揭示的是导致窦娥悲剧的社会政治原因。窦娥的内在信念与社会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究则构成其悲剧的深层结构。窦娥因父亲借了高利贷无法偿还,被卖给蔡婆做童养媳平时倍受蔡婆的虐待,但她对蔡婆仍是以礼相待。蔡婆轻易地答应张驴儿父子的逼迫,但窦娥各种理由劝阻蔡婆并义正词严地拒绝了张驴儿的无理要求和调戏。即便遭到张驴儿“毒死公公”罪名的逼迫,窦娥也严词拒绝,甚至几次遭到毒刑、受尽折磨仍不肯屈招。然而,一旦贪官要严刑拷打蔡婆,她就甘愿自己承认死罪也不让蔡婆受刑。

在押赴刑场斩首时,她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不幸和冤屈,而是担心蔡婆看见她披枷带锁感到伤心。纵观全剧,蔡婆这个人并不值得同情,窦娥对她也无多少感情,但她却处处按照孝道来对待蔡婆。她可以恨具体的蔡婆,却得对抽象的蔡婆全心尽孝。

一个满脑子孝道、贞节等伦理观念的善良女子被一个大力提倡孝道、贞节的社会所迫害致死,这才是窦娥的悲剧所在。对既有的观念坚信不疑并竭力照此去做,但这种信念及其实行者却为现实所不容,悲剧主体不能、也不愿放弃这种信念,这才是窦娥悲剧的深层原因,也是她与现实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而遭到现实无情打击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