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是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神形兼备。它是一种用粘土塑制成各种形象的民间手工艺,也是一种民间常见的中国古老传统艺术。
2006年,泥塑入选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在全国各地均有传承。然而,号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泥塑却与别的泥塑有所不同,关中泥塑所用材料是关中地区特有的一种天然胶泥——红黏土。此土粘性极强,不需外界支架支撑便可塑形;泥土柔软、易捏、无杂质更能轻松雕刻出人物细微的表情与动作。并且,在塑制过程中手工艺人充分吸收了城乡民间文化与自然造化,尤其在塑造关中特色文化与人物中更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泥塑艺人王磊是西安市著名非遗传承人。幼年时就聪慧的他,对绘画、泥塑、砖雕等民间工艺有着强烈的兴趣和过人的天赋。在他手里的红黏土经过一筛、一浸、一砸、一揉、一搓、一捏就变成了栩栩如生、神态各异的泥塑作品。一件好的泥塑作品,不仅能形象地表现出人物特性更能深入地刻画出人物性格,展示其浓烈的生活气息。出生平凡的王磊用自己不寻常的双手,塑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关中民俗风格泥塑。在他作品中的那些精犷豪爽且饱尝人生艰辛的关中农村老人,脸上如刀刻般的皱纹、手上拿着的“古老物件”,唤醒了很多人对已逝岁月的集体记忆。
一个没有传承的民族是悲哀的,非遗就体现的是对生命、生活创造力的关注,对历史与未来的关注。保护非遗的根本目的是“守护精神,传承文明”。就非遗的传承而言,年轻一辈的加入为传统艺术带来了新的思维与创造力。
王磊的泥塑作品中除了大量的关中民俗题材以外也不乏一些充满新时代元素的作品,他设计出了很多让年轻人喜闻乐见的作品,比如《珍贵的老爷车》等等。对于王磊来说注重手艺和技法提升的同时,重视非遗的生存与发展,这点更为重要。
王磊,男,生于1985年,西安市长安区杜曲镇人。中国工艺美术产业创新发展联盟会员,陕西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陕西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自幼喜好绘画、雕刻类,延续至今,未曾停歇,后拜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关中泥塑艺术家仇一凡先生为师,2017年拜湖北工艺美术大师泥人胡为师。王磊和他的泥塑作品曾多次被新闻媒体报刊报道。
其代表作品有大型砖雕《秦岭山水》、大型场景泥塑《东雷上锣鼓》、泥塑作品《守望》、《老哥俩》、《夕阳红》、《放学路上》、《自娱自乐》、《华阴老腔》等。坐拥深厚文化底蕴、寖染关中浓烈风情,加之关中人特有的秉直性格,王磊的泥塑精确、写实、醇厚,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装饰性。
好的泥塑作品,不仅形象地表现人物,而且能深入地刻划人物性格,展示出浓烈的生活气息。通过每一件作品人物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形态,你仿佛可以听到他们的心声。那些精犷豪爽而且饱尝人生艰辛的农村老人,脸上如刀刻般的皱纹、手上拿着的“古老物件”,唤醒了很多人对已逝岁月的集体记忆。
仇一凡,陕西人。现为国家三级民间美术家,其创作的作品多次被收录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憾博物馆,艺术中心等机构,并屡次荣获多项民间艺术大奖。例如,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单位、西安市群众艺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内,就珍藏着仇一凡的代表作之一“关中十大怪”,10尊泥塑,20多个形态迥异的人物形象,将陕西地方生活民俗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样在此收藏的民俗泥塑作品《吼老腔》,在西安文博会展出时,备受赞誉。
仇一凡的泥塑风格介于学院派和纯粹的民间艺术之间,他的美术功底将作品表现的耐人寻味,而丰富的生活经历,更赋予普通人像以生命活力。他的作品有中国画的写意性,同时注重内容的趣味性,在作品神态的张弛把握上,体现出农民生活中那带有泥土味道的快乐。还有故事性。每一尊泥塑都包含着生活的冷暖,讲述着一段故事,表现着一种民俗。
关中平原又称渭河平原或渭河盆地,因在函谷关和大散关之间,古代称“关中”。春秋战国是为秦国的故地,号称“八百里秦川”。因交通便利,四周有山河之险,从西周开始,先后有秦、西汉、隋、唐等10代王朝建都于关中平原中心,历史千余年。正是这悠久的历史,为关中泥塑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材料。关中泥塑的题材全部来自观众各地的风土人情,以关中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民俗风情以及生活画面为主。
关中泥塑的制作材料全部都是关中地区的天然胶泥,充分吸收自然造化与城乡民间文化,主要以通过塑造表情与动作来表现人物的生动形象,尤其是对关中特色的塑造更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泥塑作品主要以表现关中地方民俗为主要特点,期间如童趣、陶醉与慈母手中线等栩栩如生的作品,更是把陕西的地方文化特色表现的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