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仙游结婚习俗


定日

结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确定婚期,即定日,也称“请日子单”、“择日”。

婚期选择的特殊原则:用男女双方的出生日期时间推算出最吉利的婚嫁时日。这个“吉日”必然是一个有“贵人”出现的日子,五行上适宜办喜事,不能与男方的财星及女方的官星相冲。所择日子不与双方家长的生辰八字相冲,不与卦象相冲。一些人不能确定自己准确的出生时间,只有通过占卦来确定日子,这个日子不能与卦象规定的官星日财星日相冲。

男方择选结婚佳期,挑“定日盘”到女方家告知——定日。定日盘一般有四个盘,内有猪肉、线面、米粉、白糕若干。之后,男女双方根据议定的婚期,各自择日为未来的新郎、新娘“裁衣”。

上头

仙游旧时民间有句俗语:“三十岁未上头,还是孩子”,可见“上头”的隆重。结婚的前夜——上头暝(晚),青年男女双方在各自的家里,必须沐浴更衣,各自进入房里,等待举行行冠、扎髻礼仪。

结婚(正日)的当天凌晨,结婚主人须聘请族中福寿双全、子孙昌盛“有福气”的长辈,为准备娶妻的儿子或准备出嫁的女儿梳理头发——“上头”,边梳头边说些吉祥的话语。此仪式表示子女自此真正长大成人。行礼仪开始,他们各自拿起发梳在准新人的头上作梳发状,由上而下,往复三次。与此同时,把男女双方的长头发拔下“七根”,挽成一个“花结”,用红线扎好,不让准新人看见,待到夫妻喜拜花堂、进入洞房之后,由喜娘将两束头发混在一起,搓成一根发线,寓意“结发夫妻”、白头偕老。接着新郎穿上蓝色长袍和新裤,俗称“五件身”。并戴上紫色呢礼帽,帽沿边插上两朵五蕊的“张春花(月季)”。准新娘必须穿上“五件身”,外衣穿着红色宽袖子的新婚衣,把撒开的头发梳成长髻,插上银簪、红花,带上金银首饰,吃上“上头面”。这个过程表示男女双方均已年纪及笄成人之意。行冠扎髻之后,准新人均不能走出房间。

这时两个主持人,一人喊吉祥赞语,另一人附和一声:“好哇!”如:“今早‘上头’灵鸡啼啊!八仙聚会房中来啊!今夜夫妻成佳偶啊!百子千孙耀门楣啊!今早‘上头’喜苍苍啊!某某两姓结成双啊!夫妻好合鱼得水啊!举案齐眉效孟光啊!”有的赞语是:“今早‘上头’喜苍苍,东来紫气满华堂。二姓连姻成佳偶,佳儿佳妇振家风……”

赞语,仙游方言叫“喊四句”,是以仙游方言为押韵的祝福语,既要吉祥、有典故,又要讲究韵律美。

“上头”后,准新人还是不能走出房间,要在房间内吃碗有一双煮熟的剥壳鸡蛋的“上头面”。

挂“表德”

在新郎家,接下去的仪式就是挂表轴,即挂“表德”。表轴长四尺,宽两尺,用小木条做成,上面贴上红纸,裱糊成红卷轴,婚前数天,主人邀请能书写之人书写。分为左、中、右三行直写,左行写新郎的原名和字三个字(如庆智字),中间写上新郎的表德字,共二字,斗大,意义与原名相谐,多取吉利字眼,如“忠勇”,与原名“庆智”相谐;头字排行(如“忠勇”的“忠”字是这一辈的排行共用字)。右边写上新郎在同族辈中的排行(如行第三)。新婚主人择定凌晨吉时,邀请族里有名望的人,最好是四代同堂的老人主持,在祖屋厅堂墙壁上方挂着。挂轴时,主人鸣放鞭炮,操作人边挂边喊吉祥赞语。每句赞语后,另一主持人大声加一句“好哇”!

挂表轴的赞语一般有“挂起表德真及时,金鸡报喜迎佳期,亲朋戚友来贺喜,一举成名天下知”,或者“挂起表德是吉时,自古至今传下来;亲戚朋友来贺喜,月老注定无差时”,或者“挂起表德在中堂,二姓婚配结成双;三星拱照福禄寿,百子千孙满堂红”……

当然,参与“上头”和“挂表轴”的主持人也要吃一碗有一双煮熟的剥壳鸡蛋的面条。

“表轴”挂好后,差不多天快亮了,热闹的一天开始了。

吃丝粉

仙游习俗,结婚的前一天,男方把未交足的聘金、礼物装入红漆礼盘;把猪肉、线面、红米团、菜丸等食物装入红漆“担盘”,共十个或八个盘,分为两组,每组五个或四个,自下而上,由大而小,两组合为一担挑,故俗称“担盘”,也叫“担试粉盘”。如闺女的祖母健在,则须另备肉、面一担奉敬,俗称“妈担”。这个礼俗在仙游也称作“起轿脚”。当晚(现在大部分改为中午),女家亲友赠送衣饰、布料、红花、香粉等物(现在大部分改为用现金)表示祝贺,称为“送嫁”,俗称“捧花粉”。女方则要备办酒宴,宴请亲朋好友,仙游习俗叫“办丝粉”,赴宴的女方客人包括“担试粉盘”的男方客人(俗称轿夫),叫做“吃丝粉”。

哭嫁

女子出嫁时,所有女人都哭哭啼啼的,叫哭嫁。女子哭爹妈的养育之恩,兄嫂、姐妹别离之情。如果女子没有哭,或者哭得不够投入,会被人讥笑为没有教养。女方的母亲、姐妹、嫂子们哭,则称为“哭子嗣”,哭得越大声、越热闹,则小女子今后生男育女越多。乡邻也来凑热闹,但内容以贺新婚、夸新郎、互祝愿、道吉祥为主。在哭嫁的同时,娘家的亲戚会把钱用红线捆住,有的也用金项链等挂在新娘子的脖子上,叫“挂脰”,仙游方言称脖子叫“脰”。不过,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哭嫁的现象少了,顶多是眼含泪水,或者小声抽泣,大多数的父母和出嫁女都是喜笑颜开的了。

在喜娘的再三催促下,新娘子要启程了,俗称上轿。新娘子穿红衣,头顶不能见天,由喜娘在旁撑着大红伞。大红伞下方挂着求来的“先生符”,还有红枣、龙眼干、香菇等,有的还有两条小红纸条,上面写着“麒麟先到此”、“凤凰先到此”等字样。新娘子边哭哭啼啼,边由喜娘扶着迈步。大多数新娘子是没有从大厅正门出去的,而是走偏门。这时,娘家人赶紧把装满盆的水用力地泼出去,寓意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有的地方,新娘子上轿(上车)后,会立即把事先备好的十双筷子扔下,寓意我没有贪财,没有把娘家的生活资料(财源)带走。

当然,女方要有嫁妆。娘家人将嫁妆分为数杠,然后抬往男家,扛数越多,女家越体面。嫁妆厚薄不等,主要有五伯衣(内外衣裤)、线袋五谷种子等日常用品作嫁妆。如今,在经济条件好的一些地方,有摩托车、小轿车和彩电、电冰箱等高档品作嫁妆。

接新娘

接新娘,首先是物色“能嫂”。“能嫂”即喜娘。旧时婚姻,男女素未见面,新娘初到男家,需要能嫂在身边传话、指导礼仪,故应选老于世故、谙诸礼俗、口舌灵便、善于应变的中年妇女担任。接新娘时,男家雇红轿,由媒人和“能嫂”到女方家去接新娘。红轿用木头制成,雕花镂、施以色彩,轿的上方插上四条扎金色滚龙,所以又叫“龙轿”。红轿俗称“新妇轿”,轿上四周披围红绸,轿门两边贴上红纸条一对,体现女家的身份,以示体面。并在轿门上挂一块猪肉,亦禳“白虎”之俗。新娘用大红帕(俗称“新妇罩”)罩住头面,由“能嫂”引导,哭别父母,但新娘仍按例俗举行上轿前的仪式,依依离情,迟迟不愿上轿。直至吉时已到,才和父母亲友告别,穿上红褂,戴上红绸结花巾帽,在喜娘的扶持下,挥泪泣别上轿。喜娘关上轿门,用红绳结牢。轿子起行时,喜娘将一脸盆清水,向轿底洒去,口赞四句吉祥语,俗称“喊四句”。喜娘每喊一句后,众人都跟着喊一声“好哇”!

眼下,接新娘都是用小轿车的,一般的家庭用两部车就可以了,但有条件的家庭会动用十来部,甚至几十部,迎亲轿车排成一条长龙蛮壮观的。车队出发前,新郎手捧鲜花在花车前留影照相。新郎上车后,有的人家一定要有摄像车跟随,把迎亲的全过程拍摄下来。不过,不管是古代还是今天,按照婚礼习俗,接亲的人数是有要求的,就是单数。也就是说,接亲的人数不管是多少人,应该是单数去、双数回,就是婚礼习俗上的“成双成对”习俗……

新娘子轿到了婆家门口,男家的翁姑、妯娌、大人、小孩等均暂回避,并熄灭灶堂里的火,俗叫“避冲”,以祈求日后一家和睦相处。新娘下轿(下车)进入厅堂脚不能沾地,必须踏着米袋,共五条,取个“五代见面,代代好”的吉利。

夫妻交拜

彩阁香车共接香玉,鞭炮齐鸣同贺新郎。新娘下轿后,新郎新娘由“能嫂”作礼仪指导,新郎新娘先拜天地,再拜祖宗。然后夫妻交拜,行合卺大礼,并喝交杯酒、进三汤、三点(即小碗内装桂圆、红枣、莲子熬汤)。同时,主持人边喊四句,如:“才郎淑女配良缘,满门福禄喜气添。堂中先拜天和地,夫妻和谐到百年。拜罢天地请转身,转拜香火并家神。再拜东厨司命主,后拜祖宗与双亲”等等吉祥句子。接着,请出新郎的父亲母亲,分别端坐在八仙椅上,接受新郎新娘的拜礼。拜毕,父亲给一副红箸(10双),预祝早生贵子,母亲给一双红团,以示全家团圆。之后,又端出猪头、猪腿、线面等祭告祖先,俗称“告祖”。新郎新娘还要向在场的长辈拜礼,长辈们回赠给小红包——压拜钱。礼毕,新郎新娘双双进入洞房。

撒帐

夫妻在厅堂交拜后,由喜娘陪着新郎新娘步入洞房。随而婚礼主持人即“送房兄”亦跟在其后,将新娘随嫁的崭新蚊帐,从衣橱里取出,由两人披上眠床,然后把龙眼干、红枣、花生、瓜籽、糖果等果品向床上的帐子四个方向“撒”去,一边撒,一边朗诵吉祥赞语,寓“早生贵子,多子多福”之意。如:“撒帐东西南北方,百无禁忌姜太公,桂子兰孙联科甲,荣华富贵喜苍苍”;或者“撒帐东,现出美女似桃红;朵朵鲜花齐开放,洞房花烛喜成龙;撒帐南,福如东海寿南山,天长地久成双对,子孙发达做高官;撒帐西,佳偶天成好夫妻,宝贵荣华样样有,百年偕老共齐眉;撒帐北,子孙发达中高魁,五辈同堂齐发展,寿如彭祖有八百;中央撒帐且停留,一朵牡丹映日头;共结系罗山海固,房中结纳保千秋”;或者“东来紫气满房光,西望瑶池集凤凰;王母大开蟠桃会,八仙聚会在兰房。撒帐洞房四方转,身挂葫芦李铁拐;一粒仙丹成婚定,夫妻相随头到尾。撒帐崭新蚊帐帷,手持宝扇汉钟离;能使才郎发科甲,官拜吏部耀门楣。撒帐撒到许东边,身佩宝剑吕洞宾;除妖去邪保贵子,贵子长大做公卿。撒帐撒到许床铺,手持荷花何仙姑;放落东海呼一下,尽有金银共宝珠。撒帐撒到洞房左,瓜园种瓜张果老;十万金钱作为聘,夫妻相随白头老。撒帐撒到洞房右,为官正直曹国舅;神仙一齐来指点,夫妻多福又多寿。撒帐撒到许铺岑,湘子扫雪真有名;一齐上天奏玉帝,天赐贵子骑麒麟。撒帐撒到兰房边,少年成道采和仙;明年必定生贵子,荣华富贵喜万千。撒帐东西南北方,百无禁忌姜太公;桂子兰孙联科第,家家户户喜苍苍”等等。

办婚宴

旧时婚宴多是晚宴,现在大部分改为午宴。婚宴,除了新娘子的娘家小舅子等客人外,来宾都要送贺礼,即“记号礼”。

厅堂左上第一桌面对大门的座位是首席大位,俗称“横头位”,乃新娘舅子座位。其余座次,请乡里年高望重长者就座。如新郎母舅姗姗来迟,须一请再请,要他来后方可开宴。

不知从何时起,宴会中有分香烟糖果这个仪式。先由新郎分香烟糖果,然后是新郎的父亲、哥哥等亲人长辈分发香烟糖果。香烟的品牌视当地习俗而定。

宴会过程中,有的地方有“压拜”这个仪式。鞭炮响后,新郎手提灯笼,带着新娘子,到各酒桌前,向各位亲人、亲戚长辈鞠躬问好,然后,被拜的客人,就送红包。

一曲清歌迎淑女,九成雅乐宴嘉宾。在宴会过程中,一般都请“十番八乐”助兴。“十番八乐” 曲牌很多,常用的有《北台妆》、《荔枝楼》、《风和子》、《上小楼》、《琵琶词》、《将军令》、《过山虎》、《楼台会》等。在宴会上,“十番八乐”的所用曲牌,其内容一般套用结婚喜庆的句子,如《江风曲》,其内容为:“初及第,及中状元头名,状元名声天下知,请圣上赐酒三杯,当即饮尽杯酒,冬桂喜高攀,忠臣事于君,孝子事于亲”等等。

闹洞房之“送孩儿”

闹洞房在仙游的婚俗中,逐渐夹杂了笑谑的节目,或戏弄新郎,或取笑新娘,使其洞房笑声不断,逗得观者捧腹大笑,给新婚夫妻营造欢乐的气氛。

新婚当晚,“送房兄”组成队伍步入洞房“送孩儿”,美称“麒麟送子”。“送房兄”双手捧着圆盘,盘里放着“瓷孩儿”,举着一对“孩儿灯”及鞭炮,由大厅开始,列队鼓乐放炮送入洞房。当“送房兄”行至洞房前,“送房兄”礼赞吉祥贺语:“脚踏房门两扇开,亲戚朋友进门来;庆贺才郎配淑女,且看仙女下瑶台。”同时,“送房兄”随手轻轻推开房门,新郎新娘已在洞房内恭候迎接,把“瓷孩儿”放在床架上,并把红烛、果盒排在“八仙桌”上,随后将一对红灯挂在床前的楼梁上,尔后由“送房兄”礼赞吉祥贺语。

闹洞房之“四喜”

接下来是“做经文”。所谓做经文,即古代新婚嬉戏之俗。“送房兄”事先准备一些妙趣横生的节目,让新郎新娘作主角“逢场作戏”,小夫妻对话、动作等多带有戏谑、挑逗的内容,故意制造闹趣为难新婚夫妇,多由“能嫂”解围圆场。

接着“送房兄”取出四个茶杯,放置在“八仙桌”上距新郎新娘一米余。“送房兄”叫新郎把香烟一支支向杯里投掷,新娘亦用糖果向杯里投放。若投不到杯里的香烟、糖果都归于“送房兄”,把这些物品分给闹房的人享用。

乐从今日始,眼角眉梢都是爱。花前月下,心纳此情谁最知?由“送房兄”叫新郎新娘各捧着一个茶杯。新郎问道:“贤妻啊!你猜学生杯里是何物?”新娘说:“官人的杯里到底放着是何物?请告诉为妻。”新郎笑哈哈地说:“娘子呀!学生杯里放着四喜。”新娘欢喜地问道:“官人啊什么是四喜呢?”这时,新郎指着茶杯说:“四喜就是财、丁、贵、寿,贤妻你喜爱哪一喜呢?”新娘回答:“官人呀!这四喜奴家都爱!”新郎说:“富贵人人所爱,丁寿人人所望。”

闹洞房之“送房”

闹洞房至更深,“送房兄”做个掩门节目,叫做“圆房”。“佳人低首含羞,知此夜红梅破萼;才子扬眉带笑,喜今宵丹桂生香。”“送房兄”请新人互解衣扣(象征性解一两颗)。“解开玉扣,丛丛锦绣傍花枝;露出冰肌,寸寸琼瑶依玉树。”“送房兄”喊赞语:“天上玉女下琼瑶,来会新郎在今朝;相请新人起贵手,解一新郎带一条。男摘花来女解带,夫妻百年多恩爱。”然后,主人在门外鸣放一串串鞭炮,“送房兄”随着喊一连串赞句。

“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小登科入大登科,万里青云直上;玉夫人作太夫人,五花金结齐来。”喊四句到最后,“送房兄”顺手掩门,至此闹洞房节目全部结束。

出厅

唐诗有“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古代女子嫁后的第三天,俗称“过三朝”,依照习俗要下厨房做饭。

仙游习俗,婚后第二天上午,新娘子要行“出厅”礼,新娘要向公公婆婆敬茶。公公婆婆在椅上稳稳坐着,新娘和新郎恭恭敬敬送上两杯甜茶。大姑或者大嫂就先开口说:“新娘请出厅,阿爸阿母的话你要每回听。”婆婆就以长辈的身份笑着说:“后生是囝,媳妇也是囝,新来媳妇月来囝。”婆婆语言很亲切,体现一个长辈的风范,好像是对待没满月的囡仔这样来对待新来的媳妇。新娘还要问候长辈,会见家中亲人,并第一次下厨房做饭做菜。

换花

婚后第三天,女方家备办“换花盘”,由小舅子送到亲家,看望亲人。盘里有衣裳和红白纸花(象征子女昌盛)。新浪要给小舅“挂脰”礼(钱),并设宴招待众客。席座上小舅坐“头位”。如果娘家嫁妆丰厚,男方家需办“回奖”盘,用八乐彩旗鼓,送到女方家。

走外家

走外家也称“请转马”或“请子婿”。 新娘嫁出的第三天,娘家派新娘的弟弟(小舅子)到男家邀请新郎、新娘第一次回家省亲,若新娘没有弟弟的,可让至亲的孩子代替。小舅子随带行李是有讲究的,肩挑酒壶和红袋子,酒壶里斟半壶米酒,因为酒是经发酵而成的,寓意财丁骏发;而另一边的红袋子里装上果盒和请帖,果盒里装满糖果、红枣、花生,寓之早生贵子、子孙满堂。一路上,村里人见了,会戏谑地高喊“牛仔(莆田话小舅子和“牛仔”谐音)偷吃麦子啦……”

新郎、新娘在“牛仔”陪同下“转马”回娘家“做子婿”,这时原先酒壶中的米酒换成了清水,寓意夫妻感情深,喝水都觉得是甜的,还要随带甘蔗两株(留根带叶的),寓意生活节节甜,如果岳父母已上五旬,新娘还要挑上盘担“补做十”。

到达岳父家祖厝古厅门前时,女家鸣炮奏乐,岳父会给女婿“拜见礼”。再由族亲中辈份较高的老者牵着新郎右手,步入古厅拜谒女方家祖先,称拜“公妈”。之后,“牛仔”就端上“蛋茶”、点心请新郎新娘吃,新郎新娘要双双回“答谢礼”红包。用过点心后,新郎新娘开始敬喜烟、分喜糖,拜见新娘亲戚,称“认亲”。

中午,款待女婿的“子婿酒”开始了,礼节相当隆重。娘家会请来辈分较高、比较尊贵的亲戚朋友作陪,在女婿坐的主桌(称“横头桌”)上,除了摆放喜糖、花生、橄榄外,还要摆上一个鸡头,鸡嘴正对着女婿。筵席过程中,新女婿还要敬香烟,新娘要分糖果。

新婚夫妇当天忌在娘家过夜,至傍晚时需赶回家中。

回程时新郎在前,新娘在后,带回红纸封腰的竹子一对(带回栽上,寓为生活节节高,枝繁叶茂,绿叶常青)、月季花一棵、雌雄童子鸡一对,花生若干,寓意添丁,红纸封腰的甘蔗一双,祝愿从头到尾夫妻和气,日子甜蜜。去时新娘坐轿在前,回程时在后。古时是骑马回门,故俗称“请转马”或“请回马”。

至此,结婚过程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