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阳山俗语“客家占地主”


阳山县一直流传着“客家占地主”的俗语。是说迟来的客家人“反客为主”,胜过早来的本地人。那么,客家人是怎么来到阳山的呢?这里面“大有来头”。

客家族群迁入阳山

皆因原居地地少人多

阳山县,位于粤西北山区,秦汉以来,历代进驻军队。但在宋代以前,汉人就已经消失了。直至清朝“康乾盛世”期间,社会安定,人口滋长。客家原居地人多地少,成为迁徙山区阳山县的原因。

此外,有些客家人是先迁粤西,迫于“土客争斗”而转迁阳山的。从迁出地、入住地来看,嘉应州、惠州等粤东客家姓氏,多迁入黎埠、寨岗等乡村;韶州等粤北客家姓氏,多迁入七拱等乡村。

迁入阳山的客家人,大致有三类:一是开拓荒地、卖力佣工的农民,二是小本经营的小商贩,三是教书先生。

阳山客家族群的发展

经济、战争、文化

乾隆以来,在官府引导下,客家人陆续迁入阳山。嘉庆廿五年(1820),陆向荣任阳山知县。当时,“阳山地广人少,本地人懒于开荒耕种”。县内土地多属官府、本地人、寺庙的公产,或是本地人的私产。而初来的客家人,是没有一寸土地的。

获取土地,落地生根

那么,初来乍到的客家人是如何获取土地呢?

一是开垦荒地。知县陆向荣说“凡是山场可以开荒耕种的,任由客家人耕种收获,其他人不得争夺”。二是与本地人联姻攀亲,得到赠送的土地。三是通过出卖劳动力、做生意而积聚钱财,购买土地。至民国末年,客家丘汝相、刘崇荣等家族已拥有千亩以上田地。

勤劳节俭的客家族群,得到土地之后,修建房屋,开设店铺,经营商贸,落地生根。

精耕细作,安居乐业

清朝初年,县境地多人少,缺乏劳力,土地多是一年一熟的粗放生产方式,甚至是二年一耕、三年一耕的轮耕方式。客家人迁入阳山后,多选在山下、水边的土地上开垦耕地,居住生产。

从地少人多原居地迁来的客家人,带来精耕细作的先进耕作技术,兴修水利,实行一年二熟甚至三熟的耕作方式,大大提高了农业产量,促进阳山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减轻与本地人之间的土地矛盾、族群矛盾,有利于客家人的安居乐业。

平定战乱,著有军功

从晚清“太平天国”直到民国,粤北山区陷入百年动荡的乱世。长期流离迁徙、客居异地而形成习武自卫的客家人,不惜身家性命,积极投身保家卫乡、平定战乱、反抗入侵的安邦卫国运动之中。

他们为了保卫千辛万苦得来的田地房屋产业,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募集乡勇,组建白虎、通儒乡团,抵抗匪贼。尤其是黎埠、寨岗客家人为主力的“白虎团”,协助官军收复阳山县城,解连州城围,救援三江城,俘虏贼头李福祐等几千人,名震粤北。

百年乱世,平定匪乱,抗日救亡,都有阳山客家人身影。近百多年阳山籍将军,全是客家人。先有放牛郎黄相奎,耕田农民缪胜,后有黄埔军校李及兰、薛广等人。既有黄相奎、黄鸿猷父子将军,也有陈见田、陈国祯叔侄将军。

凭借客家将军的功勋实力,客家人在阳山站稳了脚根。

兴文重教,人才辈出

阳山客家人鼓励子女读书,常说“只要读得好书,拆屋卖樑也要供你读”,以表家长的决心。初到阳山的客家人,大宗族必办私塾,小宗族则联合办学,竭力培植后代。此外,客家优秀师资,促进了阳山人才教育发展。

道光年间,会试第一的客家才子杨懋建,主讲县城韩山书院。还有,客家人热心公益办学。客家丘自新等捐资重修学宫、通儒社学。寨岗凤鸣社学、黎埠志树文社,均为客家创建。

抗战期间,客家富商李鑫林捐献二十万斤租谷的田地,联合客家乡贤,创建县内最早私立虎岗中学(黎埠中学前身)。

民国时期,该校为黎埠培育数十名大中专学生,其数量居全县之首,从而使黎埠、寨岗摆脱千年荒乱,提升为连阳地区的四大文化区之一。

阳山客家围屋

客家人特色民居

阳山现存大型民居,以客家人的石角围屋、昆盛围屋、学发公祠等为代表。

1、石角围屋

石角围屋,为邱氏宗族于清嘉道年间修建。有围城、祠堂、镬耳屋、围屋、庙宇等组成,建筑面积18000多平方米。

罕见的镬耳式客家围屋,既有广府镬耳屋的高贵气派,又有客家围屋注重防卫的特点。1996年,被收入《广东名胜古迹辞典》。近年,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2、昆盛围屋

昆盛围屋,前半部呈四方形,后半部呈半月形,有7天井、3天街、108间房。杨氏宗族历7代、延续140多年才建成。

3、学发公祠

学发公祠,为南洋巨富朱海均修建,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前为砖木结构客家围屋,后是钢筋混凝土四层洋楼。

末科榜眼朱汝珍“见其宏壮之规模,为北江数府州所未有”,题写门匾对联。还有,民国政要陈济棠、余汉谋、李汉魂题写的匾联。抗战末期,一度为黄埔中正中学的校址。

4、东观别墅

东观别墅,是县内中唯一现存的别墅,又是府第式客家围屋,为黄鸿猷将军子孙修建,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文革”期间,一度为广东省档案馆库房。

5、信善楼

信善楼,为南洋富商李谨初修建。主体建筑呈“田”字形,建筑面积3400多平方米。是李氏父子创办私立虎岗中学校址。门窗外饰及其上下二层贯通回廊为西洋风格,檐樑、柱屏为传统嵌金木雕。

客家人生存之道

武功、白手起家、读书

据说,阳山客家人生存发展之道主要有三条:

一崇尚武功,不怕牺牲,放牛郎,黄埔生,皆为将军之才;

二白手起家,苦心经营,穷乡僻壤有致富“金山”;

三穷而读书,富也读书,读书儿郎多成安邦治国的栋梁。

作为迟来阳山的客家人,为了生存繁衍、落地生根,不惜血汗,努力打拼,摆脱“无地、无钱、无权”的弱势,逐渐“有地、有钱、有权”,成为能够代表阳山军政、经济、文化实力的强势族群,实现“客家占地主”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