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古城址


邢台古城

《顺德府志》记载:“城旧围九里三十步,厚二丈。隋图经谓石勒所筑,号建平大城。春秋时齐桓公率曹卫所筑,而石勒增之是来可知矣。沈存中义谓:郭进守西山时所筑,厚六丈,上可卧牛,俗称为卧牛城。又传城西南有拴牛石,东北有牛尾河,故名,未知孰是。隍深丈许,阔五丈,旧引达活泉水入城,周流街市。旧志城中有板石二桥,此其徵也。今水久不通,桥亦湮废无存。城门旧址二重,天顺四年郡守济宁杨浩各增甓城,重起层楼其上,东曰朝阳,西曰阜安,南曰通远,北曰拱辰”。

邢台古城墙原为土筑夯土城墙。明天顺四年(1460年)郡守杨浩起二重层楼,修建城门,东名朝阳,西曰阜安,南名通远,北曰拱辰。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起箭楼,筑城牒,在东、南、北三面门口修造—石桥,改题四门为弘济、来薰、挹秀,承恩。万历十年(1582年)郡守王守成增砌砖石,围13里20丈,石基高1丈,砖面高3丈5尺,厚6丈有余,又于4角4门增建了3条马道。东门名望齐,南门名率宾,西门名归安,北门名国士,城池加宽加深。万历十八年(590年),知府张延廷,知县朱浩因濠水干涸,复加浚治,并在城隍周阻广植柳树干棵,引达活、牛尾二河之水周流街市。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知府陈德、知县郭美又加修葺。咸丰三年(1983年),太平天国北伐军攻打邢台,知府在南关外围建立围寨墙,名外城或小城。同治年间添以砖石,周长7里,高2丈2尺,基厚3丈余,北接大城墙,于西、南、东3面设6个寨门。

明清时期,邢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旧城偏南,即以府衙、清风楼为中心,东西对称,南近北远。往东有府前东街、东门里通东门、东关,往西有府前西街、西门里通西门、西关,往南有府前南街通南门、南关,北街称长街,在府衙偏东处,往北通北门、北关。府衙、县衙,府、县文庙、贡院均在南部。较大寺观如开元寺、天宁寺、龙兴观位居北部,周围仍为耕地。城内市场多交易贵重物品如金银、珍珠、首饰等,沿街尤多坊表。

邢台外城以南关的十字街为中心,即东大街、西大街、北大街、花市街、马市街、驴市街。这一带多为手工业作坊、货栈和商店。每逢集市,各街巷均设有专业市场,是邢台的商业中心。

沙河故城

在今沙河市东,《元和郡县志》说,北到邢州三十五里以县南沙河为名,旧志故城在今县东一里,隋置县于此,五代晋升开运间移今治。明初为河水冲圯后,迁今址。

柏仁城址

位于隆尧县治西,三十华里的亦城,城角村一带,现城墙清晰可见。

柏仁城呈曲尺形,土筑城墙。东城墙长2225米,西城墙长1415米,南城墙长1916米,北城墙长2426米,城墙底部最宽60米,上宽6米。南城墙有的地方被破坏,劈成断面,从断面有明显的板筑土

层和模穿杠孔痕迹。夯土层九至十二厘米,圆孔直径十厘米。柏仁城始建年代历史记载不一,据《唐山县志》(今隆尧县)载,按汉皇甫谧《帝王世纪》、《城 记》、《明一统志》皆云:“柏仁城,尧所都也。” 《左传》载,柏人城是春秋晋文公所成。《史记》载:“晋定公二十一年(公元前491年)简子(赵鞅)拔邯郸,中行文子(简寅)奔柏人。简子围柏人,中行文子逐奔齐,”《中国历史地图集》记,柏仁城建于春秋时期。柏仁城始建年代,虽不能准确断定,但从柏仁城内地面暴露的绳纹陶片、砖、瓦和地下出土的陶器、铜器、三棱铜镞头等遗物,经鉴定属于春秋时期的遗物。因此,柏仁城大体始建于春秋时期。

柏仁城在历史上轶闻有二。

公元前200年(高祖七年),刘邦从平城过赵时,对他长女鲁元公主的丈夫张敖,“箕踞詈,甚慢易之。”他这种傲慢无礼以尊压卑的态度,引起了赵相贯高等人的忿忿不平,与张敖商谋要杀刘邦,张敖且念”赖高祖得复国”的恩情,用“啮其指出血”来表示坚决反对。第二年(高祖八年),刘邦又从东垣(今正定县)还路过柏仁。贯高等人派人到柏仁城,藏在刘邦要住宿院内的厕所里,准备刺杀刘邦。碰巧,这时刘邦忽然有所惊觉。就问:“县为何名,”答“柏仁,”刘邦说:“柏仁者,迫于人也。”于是,不宿而去。贯高等人谋杀未遂,第二年,因人告发,刘邦逮捕了赵王张敖及贯高等人。贯高不愿连累张敖,说“吾属为之,王实不知,”后来高祖准备赦免他,贯高不愿被赦,“仰绝朊”而死。

公元二十三年,汉光武帝刘秀,领兵攻打柏仁县。当时柏仁县为王郎部下的大将李育所据,李育战败,退守柏仁城,坚守不出战。刘秀攻城不下,于是退兵到广阿(今隆尧县广太岗)一带,诱李育出城,李育被杀,刘秀攻下柏仁城,成为他在河北的重要军事堡垒。

沙丘平台遗址

在邢台地区有两处。一处在平乡县,一处在广宗县。

据《平乡县志》记载:“沙丘平台在邑东北三十里王固村一席,”《赵世家注》,  《清一统志》都记载,沙丘平台在平乡县。今平乡县乞村北六华里王固村有断断续续的沙丘痕迹,东西长约1500米,南北宽约150米,在地面暴露有破砖碎石。相传就是沙丘平台,附近王固村的村名,就是因秦始皇病死在沙丘,是皇故的协音而来,《平乡县志》记载,唐代诗人李白,云游到沙丘曾写“沙丘城下寄杜甫的五言诗一首,诗曰:“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坟水,浩荡寄南征。”

据《广宗县志》记载:“广宗全境地势平衍,土壤概系沙质,到处堆积成丘,故名沙丘。”商代时这里曾建有离宫别馆,今大平台村南250米处有一沙丘,东西长150米,南北宽70米。台高3米,地面暴露遗物有绳纹陶片,在沙丘台东头露出有明显的夯土层和绳纹陶片,经鉴定属于周秦时期的遗物。

沙丘平台,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重大事件。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帝纣)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蜚鸟置其中,……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倮(光身)相逐其间,为长夜之欢。”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与少子何游沙丘,被公子成所围。长子章被杀,赵武灵王饿死沙丘宫,史称“沙丘之乱”。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南巡云梦,会稽,回经沙丘时病死。赵高、李斯密不发丧,于此谋杀太子扶苏,另立胡亥为二世皇帝,史称“沙丘之变”两处沙丘平台遗址,,哪一处是真伪,有待于今后考证。

廮陶故城

位于平乡县艾村西北方向1500米之处,遗址东侧是小漳河,地势平坦。地面上没有任何城墙痕迹,在故城遗址,当地农民打水井时,在地于2--4米处均发现砖瓦,陶片、木炭,并且发现了砖铺地和灶基等遗物,出土的遗物属于汉代。

廮陶故城据《平乡县志》记载,廮陶城的前身叫南□。春秋时期,这一带被称作□。周考王九年(公元前432年)赵襄子在此筑城,取名叫□邑。后来□邑南迁,因在旧□邑的南面,故起名叫“南□”。东汉时期汉恒帝将南□更名,取“安静“之意,叫“廮陶。”公元237年(蜀汉建兴十五年) 廮陶城被洪水淹没。第二年,即公元238年(蜀汉延熙元年)在今大老营置新邑,改名叫“平乡县”。

廮陶故城遗址,据光绪十四年编写的《平乡县志》记载,在当时遗址部分尚存。每当清晨有雾气时能隐约看见雉堞形城墙。据当地人们说,现在清晨如有特大潮湿雾气时,在遗址上空偶尔能看见一座古城,城墙、垛口隐约可见,人们称为“潮城”。廮陶故城遗址是被洪水突然淹没,地下埋有丰富文化遗物.对于研究从周到三国这一地区的历史有很重要的价值。

巨鹿郡遗址

巨鹿郡在战国时期是赵国的一个城邑,秦代建立巨鹿县,并设巨鹿郡,郡治在巨鹿县。据《清一统志》记载,巨鹿郡遗址在今平乡县平乡村。《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也载,巨鹿郡在今平乡县平乡村。《旧唐书》地理志却记载,巨鹿郡在今平乡村北十一里八辛庄一带。按《清一统志》记载,今平乡县平乡村一带,在地下三米深处,发现有大量的砖瓦和陶片,经鉴定,属于秦汉时期的遗物。按《旧唐书》记载的位置,现平地一片;没有任何遗址,也没有发现任何遗物。两遗址何处真伪有待考证。

巨鹿郡是古代军事要地。著名的巨鹿大战就发生在这里。公元前208年,项羽与秦将章邯在巨鹿对垒。项羽渡过漳河后,命将士把船沉没,把锅砸坏。带三天的食物,表示与章邯决一死战。结果,项羽战胜,全歼了秦军主功坚牛方人马十浅语尸破釜沉舟”就是来源于此。

鄗城遗址

鄗城,为春秋封秦汉时期的故城,西汉末年曾一度叫王莽城。故当地人们又叫王莽城。城址位于柏乡县治北二十余里的固城店村,

一九六五年以前古城址环绕固城店村,以后,因当地农民平整土地,烧砖用土,将城址破坏严重。现古城址仅遗留下来两段,一段在村西南角,一段在村东北角。古城址内暴露遗物有,绳纹砖石,陶片,瓷片,城墙断面有明显的夯土层。

鄗城在古代是一处重要军事要地,在这里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重要事件。《汉书》地理志记载;鄗城春秋时属晋国,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鄗城属赵国。魏公子信陵君窃符救赵;赵王为报答信解救之恩,曾将鄗城封给信陵君。《柏乡县志》载;战国末期燕国元帅栗腹率兵数十万水灌鄗城。赵国国名将廉颇率军救鄗,相持月余,最后栗腹于鄗城,东汉初,鄗城是光武帝刘秀进行军事和政治活动的主要城邑,公元二十五年六月刘秀在鄗城登基称帝,鄗城成为东汉王朝的临时京都。现固城店村西有全殿岗遗址。

柏畅城址

柏畅故城址,系战国至汉时期的一个处古城址。它位于临城县东柏畅村西南山坡之上。

城墙依山势高低而筑,墙系系夯基而成。城为长方形,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约800米,面积约400000平方米,城墙西、南两面斯续尚存,北面和东面已被平掉。

在柏畅城址内外,绳纹砖瓦和碎陶片俯拾皆是,当地农民耕地时,不断发现铁剑、三校铜镞头。从砖瓦、陶片的纹饰和箭镞的特征,系战国至汉时期的遗物。

柏畅城据《隆庆赵州志》记载,柏畅城在县西、为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封赵敬肃王儿子为侯。于此单姓建国,《寰宇记》载:“诋水东经柏畅城,在亭南里许,址犹存。”从发现的遗物和文献记载对照,该城址系战国至汉时期的柏畅城。

南宫旧城遗址

位于南宫县治西北约三华里的北旧城村北。

城址呈长方形,长约1000米,宽约900米。地面上没有任何城墙痕迹。据《南宫县志》记载,南宫故城;明成化十四年六月,被漳河洪水淹没。一九七九年在旧城址挖水库时出土了很多汉代陶器和瓷器。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遗物对照;此城遗址是一处自汉代和明代的一座古城址。旧城遗址突然被洪水淹没,地下埋有大量的文化遗物,这对于研究南宫县自汉到明代历史发展和地理有重要价值。

临清故城遗址

在临西县治(今童村)仓上村东南。城址地势较洼,地面散布破砖烂瓦,没有任何城墙痕迹。

临清故城遗址,据《临清县志》记载:“北魏临清故城,在今县治(指今山东省临清市)三十五里仓集(今仓上村)东南。土人称为旧县集,魏太和二十一年置。”《水经注》记载,后赵石勒将清渊县更名为临清县,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一年,将临清县又改名为清渊县,另在.清渊县西四十里置临清县。”现今仓上村故城更遗址就是北魏时的临清县城址。

贝州故城遗址

位于清河县沿西北约六华里的旧城村。城址地势较凹,南面是南关村,东面东关村,西是西关村,城址北约4华里是清凉江。

城址为土墙夯筑,呈长方形,南北长约750米,东西宽约1500米,面积为;l125000平方米。城垣断续可见。城墙的东北角尚存500米,西南角尚存200米高约4米,西北角尚存200米、高约4米。在城址内东南角,有一呈葫芦形的、西大、东小的砖城。据《清河县志》载,明正德七年在贝州故城的东南角,改建清河旧城。现清河旧城南街城门尚存。

贝州故城遗址内,地面上散布有大量的瓷片,有磁卅窑的白地黑花瓷片,有钧窑和定窑的瓷片,并在北城墙下出土瓷碗和瓷缸。经鉴定,这些瓷片和瓷器属于宋代遗物。

贝州故城,据《清河县志》载,古贝州城故址,地理志韵编贝州下注,今清河县治自宋元,赵蔫之重修,城周九里,高二丈,阔二丈,到明正德七年,改建今城于东南角隅。从尚存遗址和历史文献记载对照查证,该城遗址系北宋时期的故城,故城内东南隅砖城系明所建。

贝州城历史悠久,据历史记载始建于北周。唐神龙年间,贝州是武三思的封邑,1047年王则在贝州起义,震动了北宋王朝,据当地农民,1949年以前,在故城东南角,曾出土大量的瓷器,外国人曾在此坐地收购,该城遗址对于研究北宋时期这一地区的历史、地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西邱故城遗址

在内邱县治西十华里的西邱村北50米之处,一条公路从城址中东西而过,北面是一古河道。

城址东西长1000米,南北长200,面积约200000平方米。一九七五年出土了唐黄釉碗和瓶。城址地面暴露有绳纹砖、瓦、灰陶片,布纹陶片等遗物。一九八0 年西邱村一农民在挖土时发现一带有铭文的砖,上刻“中丘县中丘城”六字。

据《十六国春秋》记载,石季龙改中丘县为赵安县,北魏将赵安县又省入柏仁县。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于旧城东十里复置中丘县(今内邱县治所在地)。根据文献的记载和实地对照,该城址当是北魏太和十九年以前的中丘城故址。它对于研究中丘县的历史有一定参考价值。

昭庆城址

位于隆尧县治东十二华里的 水河西畔。城址东是旧城村,北有一条沙河故道,大兴庄村座落在城址内。整个地势较洼。

城址呈正方形,周长约4000余米,城墙遗存高低不等,在西城墙有一高七米的大土丘,当地人传说是仓门寺,南城墙里出土了瓷壶、瓷枕、陶俑等遗物,这些出土的文物经鉴定属于唐、宋时期。

昭庆城据《隆平县志》记载,昭庆县建于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因县境内有唐陵,李隆基“为尊祖陵也”题名曰“昭庆县”。北宋初期,太宗赵匡义路过昭庆县,见这一带缓缓高起“四无山阜,旷野平衍,”又将昭庆县改名为隆平县。据“重修王公德政碑”记载,大观二年昭庆城被洪水淹没。

昭庆城在唐、宋时期,此处地势较高,而现在的地势低洼,它对于研究这一地区的地理变迁和隆尧县的历史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平乡故城址

故城又名大老营城,位于平乡县大老营村南500米处,城址的西侧是留垒河。城址呈正方形,边长2500米,今尚存城墙三段。最高处约4米,离地面约1米深,有大量的砖瓦、陶片、骨骸、木炭等遗物。

据《平乡县志》记载,公元237年,廮陶县被洪水淹没后,第二年将廮陶城迁到此地。宋太租建隆元年(公元980年)漳河决口,将其淹没。从公元237年到公元960年,平乡故城共历七百二十二年。

平乡故城址,对于研究平乡县的历史发展有参考价值。

柴王城遗址

位于巨鹿县治东三十华里的柴城村西南。古城遗址西面1000米是漳河,南面6华里是冯家寨外村。

古城遗址,呈正方形,边长800余米。面积约6400,00平方米,古城址的东、北两面城已平,西、南两面现残存着高低不平的土垣。在古城址的内地面上暴露遗物有宋代的素面砖,布纹瓦,白瓷片,还有宋辽时代的厚胎黑釉缸残片等遗物,当地农民挖井在七尺深处,挖出大量的砖瓦、陶器、瓷器碎片。并发现一砖灶。据《巨鹿县志》记载此城址是柴世宗为世子时所筑。从古城址出土的遗物属于宋代与史籍记载相统一,柴王城遗址应为宋代城址。

宋巨鹿城址

在今巨鹿县治的南半部地下,距离地面3米深。城址为宋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被洪水所淹没。据记载,大水之后,土高二丈。

巨鹿城址在民国时期,曾挖掘出土大量的宋代瓷器和宋代绢画。并发现了街道和瓷器辅。当时各地古懂商闻风而来,坐地收购。使宋巨鹿城扯遭到严重的破坏,现在有的农民家里,还保存着有当时挖掘出来的瓷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古城址受到保护,列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巨鹿城址,地下埋藏着大量丰富的宋代时期的遗物,说明它在宋代是比较繁华的城市,对于研究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有很重要的历史价值。

寨沟城址

位于临城县治西北七十余华里阎家庄村寨沟东侧的山峰之上。遗址是由石块依山势而筑成的石墙,占地约37000平方米,现存残墙200米,在遗址内遗有残屋断壁,发掘出宋代遗物,有铜釜、铁釜、铜镜和崇宁、重宝古币。根据出土文物的形制和古币对照,此遗物是北宋时期的一处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