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安国婚嫁习俗


议婚

解放前,男女婚姻仅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届婚龄,媒婆上门提亲,双方经打问,同意联姻,择吉互换庚贴。双方庚帖交算命先生推算,如无岁数、生肖、五行等冲克,不妨公婆,婚事便妥。由于父母包办,重门第、财产,不重人品,致“好汉无好妻,赖汉娶花枝”的姻缘屡见不鲜,悲剧常有发生。

解放后,提倡婚姻自主,自由恋爱者日多。农村多数婚姻仍需人介绍,双方打问对方家境、人品后,如有意,便约定时间、地点,让男女青年见面,俗称“相亲”。一方相不中先行告辞,婚事作罢。若双方有意,男女单独攀谈,俗称“谈话”,之后男女自行约会。此间,姑娘要由母亲、媒人或其他亲属陪同到男方家中作客,俗称“认门”“相门户”。如中意,一干人接受男方盛宴款待。如今,多自由恋爱,青年男女自定终身者日多。

订婚

解放前,婚事议妥便择吉下定。男方生辰八字及“恭候玉音”书于红贴(又称大书、龙凤贴),并12枚铜钱(称压书礼,闰月13枚)装入拜匣,由媒人送达女家。女家收下拜匣,款待媒人。数日后,女家将姑娘生辰八字及“乾坤定矣”书于来贴,托媒人原匣送回(女方不即回书,俗为“压婆婆性儿”),即为正式定婚。是日,男方招待媒人。

20世纪50年代后贯彻婚姻法,废除凭婚书定婚的作法,男女定婚,到政府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定婚日期由男方选定,届期邀女方到政府办理结婚证书。用法律的形式把婚姻固定下来。是日,姑娘由媒人、婶或嫂等陪同赴男家,男方摆宴款待。80年代,定婚宴多摆二三桌,如今订婚宴有摆三五桌、十几桌、甚至几十桌者,邀亲朋赴宴。

纳彩

女方向男家索要彩礼,向为县人鄙薄。清乾隆《祁州志》载:“男不责陪嫁之有无,女不计衣饰之多寡,此风最为淳朴”。男方送彩礼不过几件衣料、首饰。有产之家嫁女往往薄彩礼而厚妆奁。此风一直延续至20世纪50年代。

60 年代中期渐变为双方互换“四色礼”,男方备衣料、袜子、头巾等4样礼品,另加几十元钱,用红布包裹由媒人送女家。女方备床单、秋衣、枕巾等“小四色礼”由媒人回送男家。至70年代中,渐不备“四色礼”而折人民币二三百元不等。

80年代,奢风骤起,彩礼越办越重,竟相攀比,由四五百元渐至二三千元,甚则逾万元,且名目越来越多。定婚后女方要男方陪同进城购物,女方随意挑拣,男方出钱,动辄二三百元,甚至上千元;又讲“登记不登空”,办理结婚证书之日,男方要给女方钱物等等。如今彩礼从几万元到十几万元不等。

定吉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定婚后男方选择完婚之日,并于婚前一个月具帖通知女方及亲友,称撒“娶帖”“对月帖”。20世纪50年代后,撒娶帖之俗渐少。男方择定婚期后,请媒人通知女方,或男女双方协商而定。婚期一般集中在腊月下旬,也有定于“五一”国际劳动节、“十一”国庆节、元旦等节日完婚者。

过妆

1、抬催妆

安国市周围及东、南乡村称“抬食箩”。婚前,男方备小麦100余斤(旧时为100个馒头),猪肉10余斤,五色线1束,粉条五、六斤,另有面条、芫荽、五色粮、酵母、石子等装入贴有大红喜字的食盒。或人抬、或车拉送达女家。有婚期将到,催促上妆之意。女方设宴款待后,备两副碗筷,煮两碗面条,上搁两片肉,称“离娘肉”,剔两根猪骨,用红线束住,称“离娘骨”,并男方所送粉条让拾催妆者带回男家。20世纪80年代后,有不抬催妆而折款一二百元给女方者。如今此俗已少。

2、抬嫁妆

嫁妆,俗称“陪送”,丰廉视家境而定。一般与抬催妆同时进行,县南部则于婚日先轿而行。民国前,富户陪送被褥、家具及多种生活用品,俗称“大铺床”。贫户只不过陪送壶碗、梳妆匣、饭桌数件而已。每件嫁妆都贴喜字,容器内装硬币。20世纪五六十年代,嫁妆从简,70年代后期渐增,近年越办越大,床、被、自行车、缝纫机、电视机、洗衣机、录音机、箱、柜、桌椅等一般价值千元,高者逾万元。送嫁妆时,大件车拉,小件人抬,多者数十人。城区北有送红包之俗,抬嫁妆者宴后临行,男方送红包,谓“喜钱”,若喜钱给得少,折回“道喜”,男方须再加钱、烟等。间有女方不送嫁妆,由男方送催妆时顺便捎回者。如今,陪送越来越大,亦有陪送楼房、轿车者。

完婚

完婚俗谓“小登科”,极为隆重。

1、准备

完婚前一天, 男方鸣炮晓示乡邻,收受贺礼,新郎四出邀请亲朋,路远者备车接。帮办人将屋字院落整饰一新,院内外遍贴大红喜字,门楣上喜字倒贴,意喻“喜到”。喜堂搭于堂屋外左侧,正面贴大红喜字。喜桌上放柽子、粮斗,斗内蓄粮,红纸幔顶,上插秤杆。新房内被褥叠放整齐,窗明几净。至晚新郎由本族男性长辈或平辈较其年长者陪同请家族长辈赴婚宴,俗称“拜门”。是晚,男家通宵达旦备办婚宴及有关事宜。

2、迎娶新娘

明、清及民国时期,迎娶新娘用轿。新郎乘官轿,伴郎(俗称娶客[qie下同])2人乘暖轿或轿车。同时备花轿(子母轿)、炮铳,邀鼓吹。富户豪门多前一天晚上发轿,炮手开道,鼓乐随行。至门,新郎大礼谒拜岳父母,女家款以盛宴,通宵达旦。将近良辰,新娘盛妆,于闺房内入子轿,先由兄弟辈2人将子轿抬出,再入花轿,鸣炮起程。一般户迎娶新娘,亦备花轿,一般早起发轿,不入女家。女家在门外以酒菜待客,谓之“小待”。女家送新娘的人有男“送客”(一般由叔、兄担任),女“送客”(一般由婶、嫂担任),另有一小男孩随之,称“挎轿的”(后称“压车的”)新娘上轿怀揣铜镜(谓照妖镜),胸别钢针。过河桥或遇他家娶亲队伍炮手放炮,新娘折钢针,谓避邪。解放后,迎亲骑马,男女披红戴花。20世纪50年代改坐篷车,六七十年代改骑自行车,80年代县城多用汽车,农村多用拖位机,少数用汽车。如今多用8辆汽车。

婚礼

花轿进门,鸣鞭炮,生肖相克者回避。新娘由子轿抬至天地神位前(俗称“掐小轿”),男方女眷一人扶新娘登红毡下轿,新郎、新娘拜天地。然后,新郎用秤杆挑去新娘盖头,女眷手托托盘为新娘象征性开脸(在脸上虚铰十字),土布铺路导新娘入洞房。堂屋上门槛放两块粘糕(意寓迈门高),门内放一副马鞍,下置两个染红的鸡蛋,炕沿下放石头(意寓平安给子)。新娘跨鞍、踏石,上炕,坐炕洞处(意寓婚后日子热火),然后梳洗,由女眷陪同入席。上房内“娶客”及族中长辈陪男“送客”入席。该两席谓之“官席”,主人竭力营办,务尽丰盛。宴罢,于天地神位下,新娘向婆家长辈逐一行礼,长辈赠钱币(俗称“拜钱”)。拜毕,“送客”观新房,谒家主,询问回门日期,并嘱“诸事多担待”等语,即告辞。是日,男家宴请赠喜幛送随份子的乡友,谓喝喜酒。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提倡婚事简办,喜堂内贴毛主席像,新人对像鞠躬,婚筵2桌邻里小酌庆贺。20世纪80年代摆宴之风甚盛,少者四五桌,多则数十桌,公婆和新郎、新娘逐一向来宾敬酒。亦有为婚礼录像者,亲朋同事“随份”少则三五元,多则数十元,穷于应酬,成为负担。政府提倡婚事新办,出现旅行结婚、集体婚礼。1987 年县民政局在西伯章村召开现场会,为11对青年男女举办集体婚礼。是年,流各庄乡一对青年干部领取《结婚证书》后,去石家庄市学习食用菌栽培、服装设计,共度蜜月。之后,旅行结婚、集体婚礼渐行。如今,城区婚礼多在饭店举行,农村多为流动餐厅在家举行。

闹洞房

俗称“逗媳妇”。域内有“新媳妇三天不论大小辈”之说。20世纪30年代以前,逗新娘先看脚,脚大称“底沉”,被取笑。50年代后,让新娘点烟,新婚夫妻对咬苹果、糖块,谈恋爱经过等。“文革”中,增添新娘背颂毛主席语录、诗词等内容。今多以开玩笑为主,间有用录音机放舞曲,邀新娘伴舞者。闹洞房一直到深夜。新婚夫妻安寝前,嫂辈儿女双全者代为铺床,边铺边说“被边压被边儿,生个小子做大官儿”等语,并将花生、红枣、粟子等放入被窝,意寓花搭生(男女间生),早立子。夫妻安寝后,新房外多有人窃听,以私房话作笑料,谓“听房”。如无人听房,婆母多邀人听或在窗下放一把扫帚,迷信说法为防鬼怪作祟。

拜门与回门

完婚第二天,新娘由婆母或婆婶陪同拜宗亲,俗称“踢门槛”。解放前,新娘见长辈行跪拜礼,解放后改为鞠躬礼。新娘拜门不走空,长辈给“拜钱”。是日,新娘出门后,妯娌辈入新房翻看新娘妆奁,俗称“翻富”。

第三天,新郎陪伴新娘回娘家,俗称“回门”,新郎兄弟一人随往。20世纪60年代前,回门带100个大馒头,今多为糕点烟酒等。岳家宴客后,引领新郎拜见岳门长辈,称“认门”。是日,新娘同辈女子逗女婿,有为新郎带个拉、抹黑脸之俗。70 年代后,逗婿多为小伙子,间有扒衣服、抢鞋帽、装麻袋、骑墙头等非文明行为。年底结婚者,俗于正月初二回门。如今逗女婿多为“文逗”,说些俏皮话等。

婚后来往

20世纪50年代以前回门时,岳家留新郎小住,俗称“住九”。至婚后第九天,将新郎、新娘送回,称“送九”。是日,女方亲戚备礼同往男家,俗称“会亲家”。新娘备礼盒,内放糖果子、烙饼或鸡、鱼等,馈男方长辈亲友和酬谢媒人。男方亲友收礼盒后装钱于盒内回赠新娘。今“住九”之俗渐绝,一般正月初六新娘家亲戚去男家“接闺女”,男方亲戚亦带礼品去男家“送饭”。城北“送九”之俗保留至今。正月初十过后,岳家接新郎,俗称“住十五”“新郎躲灯”,此俗沿袭至今。婚后一月,新娘为夫家每人做鞋一双,俗称“对月鞋”“便脚鞋”,婆母出钱酬针工。新婚妇多住娘家,但清明、芒种、处暑等节须回婆家。今此俗有变,新娘住婆家、娘家较随意。

附:其他婚俗

童养媳

解放前,贫户因生活所迫,将未成年女孩许人,并送婆家寄养,称“童养媳”。婆家往对童养媳打骂虐待,让其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常有未成年便劳累成疾而死者。童养媳成年后,婆家择吉日将男女妇入一室,俗称“圆房”,庆典从简。

换亲

两户无力为儿娶妻,或有某些缺陷娶妻困难者,将女许配对方,达双方娶妻之目的。亦有三家换亲者。“文革”期间,成份高或有“政治问题”家庭多行此法。近年换亲极少发生。

叔接嫂、妹续亲

兄长亡故后,寡嫂带孩子度日艰难,遇有小叔尚未婚配,叔嫂结婚称“叔接嫂”。妹续亲即姐姐亡故,留有遗孤,为抚养后代,妹嫁姐夫,今叔接嫂、妹续亲已不多见。

娶寡妇

解放前,寡妇为亡夫守节为贞,改嫁受舆论遣责,婆家刁难,故寡妇改嫁多偷娶。新娘进门,接下车人向其身上撒黑豆,意去其晦气,一切典仪从简。今寡妇改嫁受法律保护,与初婚无异。

入赘

旧称“倒插门”,即女娶男,婿须随岳父姓,受人歧视。近年,实行计划生育,提倡男到女家落户,婿不换姓,生产、生活诸方面受到优待,各项权益受法律保护。今男到女家落户者日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