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西双版纳一样,德宏的傣族等民族地区亦为云南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主要流传地,所不同的是,这里有南传佛教教派润派、摆奘、朵列和左底,种类比较齐全,所以当地佛教寺塔建筑风格各异。
潞西菩提寺
潞西菩提寺是滇西南上座部佛教摆奘派的著名佛寺,坐落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县芒市镇,当地傣语称“奘相”,意为宝石寺。菩提寺之名,系1940年中国佛教会等慈大师到寺讲经时所取汉名,据称源自于寺门前的一棵大菩提树。该寺是始建于清康熙十四年,即公元1675年,雍正年间皇帝曾特赐“佛光普照”匾额,1816年又行扩建,以后几度毁损均得以修复,至今成为德宏州历史上保留较为完整的佛教古寺名刹。
进菩提寺山门,即见干栏宫殿混合式建筑的佛寺大殿。大殿整体以36根木柱支撑拔地而起,楼台距地面有近2米高的空间;楼台上的殿堂高约20米,中堂为佛堂,其两侧各连接偏厦,左为鼓房、右为观音堂;屋顶为二重檐歇山式结构,斗拱飞檐、翘角鸱吻,整个大殿外观揉汉、傣佛寺建筑风格特点为一体,别具一格。大殿前的庭院里,设有戒堂、方塔形香火亭、高挑的幡竿,泼水节行佛像沐浴礼的浴佛亭,以及放有巨大牛皮木鼓的鼓楼亭等设施。
从庭院有石阶经过厅入佛堂,石阶两旁各设一只怪兽造像,其龙身、象头、鹿角、马腿、鸟翅,传说怪兽原为释迦的武官混尚,因对佛祖成道不服而相约比武,输了的混尚只得变成一头怪兽为佛祖守门。佛堂内殿面宽敞,可同时容纳500人拜佛听经;正中供奉两米多高的释迦牟尼金身坐式塑像;其两旁各立一尊神像,左边为名叫“威士众”的主司善恶的男神,头戴金盔,右手执笔左手执簿,右边是名叫“朗洼宋特立”的土地女神,赤脚边放着水罐,手理长发作滴水状;顶部挂满各种汇集傣族剪纸、装裱艺术的佛伞、灯笼及彩幡等富丽堂皇,四壁的绘画、雕刻等精美考究。
菩提寺自建成以来收藏了许多傣民族文化艺术珍品,还又集傣族历史、文学和佛教教义于一体的万卷经书,又有悠久的历史,使之成为当地各民族信徒心目中的朝圣地。1956年曾举办盛大的“佛牙摆”,供奉从北京专程迎来的释迦牟尼佛牙,一月内朝佛的中外信徒达24万之众,从此更加蜚声海外,特别在东南亚各国享有较高声誉。1965年即被列为德宏州重点保护寺院之一,经过1982年的再次修缮彩画,古老的佛寺焕发出勃勃生机,为芒市等地举行重大佛事活动的场所,菩提寺现有比丘、沙弥数人,住持长老伍翰地亚,兼任德宏州佛教协会会长。
潞西五云寺
该寺坐落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县芒市镇,与菩提寺毗邻。因寺前有5棵常年栖息白鹭群的大青树,远看如云,故得汉名五云寺,当地傣语称为“奘罕”,有“金寺”之意。
五云寺是德宏上座部佛教润派(也称耿润)历史悠久、规模较大的佛寺。初建于清朝康熙四年(即公元1665年),由泰国清迈来的左密灭长老设计建造并任住持,原址在法帕乡新寨,后几经迁址重建,1802年迁至现址。抗日战争时期,佛寺被侵华日军焚毁,1946年重建,1984年再度修葺,基本保持原貌。
全寺占地两千多平方米,四周围墙,东面正中开院门,大殿坐西向东,修复时由干栏宫殿式改为落地宫殿结构。大殿为抬梁式木结构,三层重檐歇山顶,覆板瓦,屋脊设禽兽形鸱吻,脊角反翘。殿前有木栏杆、方格棂的横排走廊,中央开太阳门,佛堂供3米多高的释迦牟尼王子坐式塑像,佛像的头、手、足等部位为汉白玉雕成,经各种宗教用品和傣族民间艺术品装饰的殿堂尽显华美。殿内还供奉着被视为佛寺瑰宝的“帕拉过勐”——一尊高盈一尺的铜佛像,其为芒市境内第一尊佛像,据说是建寺之初由长老左密灭从泰国清迈带来的,也有的说是当时主持建寺的土司放廷定从缅甸迎请来的。
寺院内有一组金塔,由8座小塔环绕主塔,各座小塔基座下都设有佛龛,内置一尊小佛像,塔顶都饰有黄铜镂刻的缨络,闪耀着金光。该寺是芒市境内现存的建寺最早、保存较为完整的上座部佛教寺院之一,现有住持比丘及沙弥数人。
瑞丽喊撒寺
喊撒寺位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县姐东乡、距县城约4公里的喊撒寨。当地群众称佛寺为“奘”,故喊撒寺又称喊撒奘或喊撒奘房,为上座部佛教朵列派佛寺。
据傣文史籍载,喊撒所在地曾一度为勐卯古国的都城,又有传说喊撒最早是鸳鸯栖息之地,但远近闻名的喊撒寺,其始建年代却暂无从考证,有记载的是公元1912的扩修、1954年的大修缮,以及1983年的重建。
喊撒寺为典型的干栏式建筑,展现出傣家竹楼的构筑精华。大殿、僧舍以桩柱支撑,楼面、墙壁为木板铺设,房顶二重檐覆盖镀锌铁皮瓦,正脊饰一塔形宝顶。大殿旁建有泼水亭、金鸭亭,有一骑鸳鸯的仙女造像。从庭院有台阶直通正殿,中堂佛坛供巨大的释迦牟尼佛莲台坐姿塑像,四周围坐5尊小罗汉像,顶部和四壁绘有白象、麒麟、孔雀、鸳鸯及宝塔等彩色壁画,梁上悬挂五彩佛幡,佛坛前设一精致台座,是住持长老讲经布教在之处。
喊撒寺是德宏州朵列派最有影响的佛寺,据史籍记载,朵列派开始从缅甸传入德宏时,传教者之一就是喊撒寨的召弄长老。该寺历史上曾有过5代高僧,现有长老一位,比丘、沙弥及学僧十几名。长老伍并亚· 温撒 傣族,瑞丽县人,于1949年担任喊撒寺第五代长老,1958~1982年在缅甸习经传法,1983年回国继续任喊撒寺住持,在他的倡导下,喊撒寺率先改革南传佛教僧侣不操俗务的教条,农禅并重,努力实践人间佛教思想,在僧界引起较大反响,赢得较好声誉,每逢节日,前来的拜佛信众和参观游客络绎不绝。
潞西县佛光寺
佛光寺位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县的芒市镇,当地傣语称“奘贺兴”,意为珍常地已不经书的佛寺,是德宏境内最大的左底派佛寺。
佛寺初建于清朝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据说开始是芒市二十世土司放庆禄请内地工匠给自己造的宫殿,因其建筑颇具内地皇城风格,竣工之时被告密,朝廷即责成龙陵厅官员查处,土司只得借建佛寺之名掩盖,遂将另一佛寺得陈设搬迁入内,定为土司正印夫人的官寺,一般人不得进去拜佛。20世纪抗日战争时期,除正殿和南偏殿外,整个佛寺建筑均遭毁坏,1983年进行了修葺。
现在佛寺占地两千多平方米,建筑有正殿、南偏殿、牌坊式院门、亭阁及一组白塔。正、偏殿具有显著的汉式建筑风格,抬梁结构,三层重檐歇山顶,覆盖青筒瓦,四周镶嵌板壁,门窗为精细的方格棂,两殿雕梁画柱,殿堂都供有释迦牟尼佛坐式塑像,正殿佛像身边还围坐了8尊小的罗汉像。而白塔和亭阁却是典型的傣家建筑,亭阁高约4米,单开间木结构,重檐六角顶;白塔则为砖砌实心的笋塔群。主塔高约10米,有16座均高3米多的小塔环绕而立,塔尖装有银伞,伞上悬挂黄、白色铃铛,配以塔身耀眼的白色,阳光下的笋塔熠熠生辉,风起铃声四扬。
按上座部佛教左底派教规,僧侣不住固定佛寺,所以佛光寺平时无僧侣住持,一些佛事活动由当地人称为“兴”的寺院管理人员主持。
瑞丽姐勒塔
姐勒塔位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县姐勒寨,距县城约5公里。当地傣语称为“广母贺卯”,意思是“瑞丽坝头的佛塔”,因其坐落在傣语叫“广迷罕”(汉语意为金熊的土丘)小山丘上,故又称姐勒金熊塔。其是瑞丽最古老的佛教建筑之一,迄今至少有400多年的历史了。
当地傣族民间相传,远古时代,姐勒山丘每当月明星稀之夜便发出奇丽的光芒,掘地发现佛祖舍利(遗骨),于是众佛徒集资造塔祭祀。世道轮回,每次皆因此地发光而造塔,历经数代,到勐果占壁古国时期,国王找到了第六代废塔基,始造第七代佛塔。这是传说,由出土文献记载的是清朝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的重建,历史上曾多次遭损而修复,基本得以保存。
如今的姐勒塔是20世纪六十年代彻底毁坏后于八十年代重建的,基本保持了原来的建筑风格,为缅式大型群塔,与著名的缅甸仰光瑞广塔极为相似。塔群由17座实心砖塔形成整体,基座为圆形,占地700多平方米,每塔均有莲花塔座、叠垒葫芦状金色塔身、宝伞、风标和铜铃等构造。主塔高36米立于中央,16座子塔分3圈环绕其周围,内圈分布高约13米的4座,中圈4座高约10米,外圈有8座,高约6米。每座子塔底部设方形佛龛,龛内壁有浮雕,供一尊汉白玉佛祖雕像,龛外上下左右刻绘着各种花纹图案,装饰有钵体、小塔及兽禽雕塑。在塔群附近,塔基四方分立4只石狮,东西面各设大铜钟一口,南面有亭状佛堂。佛堂内供铜铸、石雕、及泥塑的大小不一的释迦佛像,顶部绘有傣族民间释迦王子七次生死转世成佛传说的巨幅彩图。
姐勒塔整体布局错落有致,构筑精巧,是德宏傣族吸收外来佛教建筑艺术的珍品,在南亚、东南亚享有盛誉,每年傣历的十一月二十三日传说是勐果占壁国王找到塔基的纪念日,这一天都要在此举佛事大摆,境内外信徒纷至沓来,虔诚跪拜、听经诵佛。而且一年一度的出夏安居、春节和浴佛节,当地都要举行为期三天的赕塔佛会“摆广母”,场面盛大。
耿马总佛寺
耿马总佛寺位于临沧地区耿马县城,当地语称“袜楞”,因其为清朝乾隆年间(约公元1771年)耿马宣抚司主持修建,所以又称“官缅寺”。历史上,该寺是耿马宣抚司所辖地区上座部佛教最高级别的寺院,为耿马佛教最高印长老按雅倘住持,咸丰、光绪年间曾两度因兵燹重建。
现存的佛寺建筑,也在1981年以后经当地有关部门主持进行过修葺,组成部分有大殿、过厅、戒堂、僧舍、八角亭等。目前,有30多名僧侣在寺内修持。
作为佛寺主体的大殿,其在建筑风格和内容上都与德宏、西双版纳傣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佛寺有所差异,兼具了内地汉文化色彩。大殿基座高出地面1米,为砖木结构,主殿约高30米、宽15米、长27米,中堂由两排平行的巨大木柱支撑,木柱两侧向外承接出副梁,搭成偏厦,组成三重檐屋顶,覆盖青灰瓦。主殿的正门外增设一过厅,过厅顶部不同方位的坡形设置与主殿屋顶巧妙结合,重叠错落,美观别致,进入厅堂的石台阶上,是一对呈昂首坐姿的石狮。主殿的西端供奉着释迦牟尼塑像,此外,在佛像的后面又供列着8尊泥塑,其中有一尊为水神乌巴谷,7尊为阿罗汉像,分别是阿拉含、阿底牙、韦拔、关定牙、麻哈南木、阿达理、麻哈加乍。这是与一般上座部佛教寺庙唯供释迦佛祖的不同特点,显然有内地汉传佛教的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