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德寺历史梗概
万德寺原名汪公庙,始建于明洪武年间,于村东3里处的大山上顶峰的山凹里。当时,明洪武征南后实行屯田定边,我村村民来到此地时为了便于防御,建村于易守难攻的大山上。信仰汪公,源于安徽州府一带,征南将士把此习俗带到此地。
明永乐年间,天下太平,屯堡人与当地仡佬族等民族虽然可以相处,但还不够和睦,村寨曾经居今鲍家树林,石门坎,马家院一带,汪公庙还是在大山上。天启年间,安邦彦作乱,村人损惨重,又迁回大山上。直到清朝顺治年间,才迁到今天的位置,并建汪公庙。同时增建大佛殿,改名“万德寺”,并塑有汪公等神像。康熙年间扩建左边厢房,一直香火旺盛,每年正月十八日汪公圣诞,都要举行祭祀,抬汪公以九大会主持。至清咸丰中期至同治十三年,何得胜,许大八,潘名杰,余三三,陈小五作乱以及九劳事件,特别是九劳事件破了大山上,烧毁大山上五百余年的防御工事,村里房屋被烧毁了三分之一多,寺庙损失较严重,神像被毁。
光绪中期,重修庙宇,再塑汪公和大佛殿神像。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塑汪公神像,更是工艺精湛,神像栩栩如生,传说眼珠能活动,据说是专从云南买来的材料,脏腑具全,全身主要关节能活动,折装方便,塑工高超。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尊重宗教信仰自由,因此纪念汪公活动一直进行,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由于社会原因,把万德寺所有神像及设备全部倒毁,同时全部拆除了我村另一座寺庙(朝阳寺,今遗址尚在)。间断了十几年,直到一九八0年就才开始恢复抬亭子,四年后村里通过集资,塑了汪公像,之后几年里塑了释迦牟尼佛、文殊、普贤、观音、地藏、韦佗、十八罗汉等神像,并在前天进墙上,绘了两幅神像和汪公“五凤楼救火”传说的壁画,2000年后,又集资买大钟,鼓,罄等器材,才发展到今天的规模。
万德寺(前汪公庙),从明洪武年间至今600余年的历史,历经几劫几建,到现在三次塑汪公像,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每年正月十八日,纪念汪公“抬亭子”的迎春盛会活动,从来没有间断过。为弘扬民族文化,带动旅游事业的发展取到了积极作用。使美、英、德、日、意等国外宾及港、奥、台同胞经常光临。
万德寺简介
万德寺位于我村的东大街,座南朝北,建筑以石木结构为主,石头砌墙,柱头、方子穿孔相构连,雕花栏屏装饰,石板盖房,是典型的屯堡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占地1000多平方米,现存房屋19间,由汪公殿,大佛殿组成,前排为老龄协会,过道,村治安室,房屋为三进两天井(俗称轿子型)建筑,临街而建,大门以东是我村的戏台,以西是我村引以为荣的长近200米,平均宽度15米的大街,也是整个安顺市农村唯一最宽最长的大街。
临街前排五间,其中一间为大门,大门对联每年一换,进天井后,首先看到的是两边木柱上一副木刻黑漆金字楷行体对联:
一代忠烈功国利民尊是圣;
千秋伟人德贤垂世敬为神。
汪公殿居中间一排房屋,有走廊,走廊两边墙上有两幅绘制神像,神像分别有对联:
左边对联:
正直为神德望重;
恩泽惠民福寿康。
右边对联:
施甘霖海宴河清民安乐;
兴云霓风调雨顺世太平。
体现了屯堡人向往太平盛世、安居乐业,希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善良愿望。
汪公殿门口有对联为:
河山有辜育忠骨;
诞辰无愧慰英灵。
正中上横扁大书“汪公殿”,殿内中央高座着寨民无比尊敬的先贤汪公塑像,神像威严庄重,两眼炯炯有神,威严庄重。使好人尊敬,心术不正之人生畏。两边对联:
赤面丹心微州主;
荣封宠锡忠烈王。
汪公像后面是韦佗神像,韦佗面对大佛殿。大佛殿对联是:
观殿宇巍峨心正身安梦魂稳;
仰圣躬严谨天知地鉴福泽长。
对联上面,大门正中同样横扁上书“大佛殿”。殿内塑有神像二十三尊,居中是释迦牟尼佛,左边普贤、观音,右边文殊、地藏,两边有十八罗汉;一边各九尊。左边前殿还有大钟一口悬挂,钟两边对联;
晨钟暮鼓警醒世间名利客;
经声佛号唤回苦海迷路人。
后门以外属寺庙范围,大佛殿天井两边厢房左边是和尚卧室,右边是厨房,供“迎汪公”大型活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