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文姜祠,又名灵泉庙、顺德夫人祠,俗称大庙,位于博山城郊西南境内凤凰山南麓。颜文姜祠至今已有一千四百余年的历史。
它始建于北周(公元557年),更建于唐天宝元年(742年),宋熙宁八年(1075年)扩建,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增建。颜文姜祠占地3660余平方米,拥有四进院落,有殿房83间,为淄博市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典建筑群,也是仅存的3座唐代木质建筑物之一。整个建筑物规矩严谨,金玉交辉,华丽中透着古朴,优美中伴着刚健,充分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建筑技巧。2006年颜文姜祠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颜文姜祠的兴建,源于颜文姜的传说。颜文姜祠内主要建有山门、香亭、宋代碑碣、灵泉、无梁大殿、东西两庑、寝殿等殿房,设有淄博陶瓷博物馆和博山金代壁画墓陈列等。
颜文姜祠座北朝南,山门两侧各蹲石狮一个,雌雄相对,遥相呼应,雕刻的十分精细,神态如生,是不可多得的石刻艺术品。门楣上悬有“颜文姜祠”鎏金匾额,为当代著名书法家舒同所书。步入山门,你会感受到两尊高达四米的木雕彩绘门神的威严,左边是银盔素甲手持方天画戟的平辽王薛仁贵;右边是金盔金甲高举十三节豹尾钢鞭的鄂国公尉迟敬德。
山门内迎面便是香亭,青砖辅壁,门是朱色,木雕的隔扇极为精致,整体玲珑剔透,与正殿之雄伟壮丽形成强烈对比。亭内供奉的是颜文姜木雕金身坐像,端庄静穆,令人起敬。亭檐下悬着一方牌坊,上面写着“顺德夫人”四个字,是宋代熙宁八年(1075)年,宋神宗敕封颜文姜号。香亭两侧各立有古碑两通,高三米多,是宋代遗物。
过香亭便是名闻遐迩被咏为“孝水澄清遗妇泽”的灵泉了,它位于正殿前院中心,为七米半正方形,深三米,四周有雕栏环抱,柱头上有狮、兽、莲等石雕。据说这便是孝妇河之源,汛期的时候,泉水会从正殿殿基下的涵洞里涌出,甘洌清冷。在池北正殿台基中嵌有一块碑碣,刻有汝南熊荣七绝一首,诗云“孝妇河名自古今,源头一派更弘深,何当吸去为霖雨,洗尽人间不孝心。”道出了博山一带自古以来敬老爱幼的朴厚民风。
接着来到颜文姜祠的主体建筑正殿,俗称“无梁大殿”,以杠杆原理起建于台基上,纯系木结构。殿内塑有高达三米的颜文姜木雕金身坐像,端庄慈祥。两侧有为其站班的五位先生塑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大殿的屋梁也是十分漂亮,看介绍的牌子上说,这是一座飞槽斗拱两翘三昂十一踩的唐代风格建筑。“飞槽斗拱两翘三昂十一踩”虽不太明白,但整个建筑物规矩严谨,金玉交辉,华丽中透着古朴,充分展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建筑技艺。
颜文姜祠的东北角钟亭内有“灵泉钟”,此钟为北神头村民集资捐铸,重达吨余,声音浑厚洪亮,余音袅袅,可于苏州寒山寺内钟声相媲美。走下亭台,便见院内两株挺拔耸立的银杏树向你致意,雌株稍显苗条多姿,雄株则显舒展粗壮。爬满墙头殿脊的紫藤,穗穗紫藤花散发出诱人心脾的清香。
整个祠内古代碑刻很多,有北宋以来的碑刻79块,多嵌于殿、庑墙壁间,其中北宋《牒文石碣》、《敕女石碣》、清孙廷铨撰文《新置灵泉庙香火房田记》,赵执信撰文并书丹的《重修顺德夫人坟院记》等都保存完好。清道光六年博山知县杨春喈之妻吴静君所画“风雨竹”刻石,为其中饺饺者,历来为人们所珍爱。
此后其千百年来,颜文姜祠香火不断,并逐渐演变成了盛大的民俗活动——文姜庙会。每逢农历七月初三,即颜文姜的生日,博山及其周边地区的老百姓都会自发举办规模宏大的庙会活动,成千上万的百姓前来虔诚地进香供奉,祈祷许愿。庙会时间长达4天,从八陡镇到山头街道神头村,沿途十几公里的道路两边都摆放香案供品,颜文姜祠内更是人头攒动,场面壮观。时至今日,文姜庙会也成为了当地弘扬孝文化的重要载体。
颜文姜祠的传说
博山有一条河叫“孝妇河”,被当地人视为母亲河,蜿蜒百余里,在千年岁月,流淌着一个不老传说——颜文姜传说。
颜文姜:战国时齐国孝妇,传为颜回之后。初许聘李氏,丈夫早亡,遂主动孝事公婆。曾远汲山泉,不间寒暑,感动神灵,泉生于室中,清泠可爱,时谓之颜娘泉,俗称孝妇河。
唐朝初年的一个夏天,唐王李世民率大军东征,来到颜神(今淄博市博山区)神头这地方。因为天热,三军长途跋涉,人困马乏,唐王便传旨停止前进歇息,寻找水喝。
那时,神头四面环山,人烟稀少,全军将士东寻西找水源呢。个个心焦口燥,一筹莫展。正在这紧要关头,忽然从南面来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慈眉善目,满面笑容,身着蓝粗布衣裙,左手提个四鼻水罐,右手拄一根龙头拐杖,好象特意送水而来。
御林军见了喜出望外,急急忙忙迎上前去说:老婆婆,唐天子东征路过这里,想找点水解解渴?
老婆婆慈祥的脸上,笑开了花,毫不犹豫地说:喝呗!天子先喝,大家再喝,一定让大家喝个饱。御林军小心谨慎地接过水罐,心中想:这个四鼻小罐能盛多少水?这么多人怎么能喝饱呢?边想边把水罐双手跪献给唐王。
唐王见了水,端起罐子,咕嘟咕嘟一气喝了个饱。喝过以后,罐子里的水还是满满。于是,他又传给将士们喝,将士们挨个喝完后,又传给士兵们喝,三军将士挨个喝饱后罐子里的水照样满满的。唐王感到很惊讶,心里揣摩:一定是神仙下凡相助,才要拜谢,抬头一看,老婆婆却无影无踪。唐王立刻派人打听这是什么地方?有什么神庙?
御林军很快探得实情,便向唐王禀报:这个地方叫颜神,后周时这地方有个孝妇叫颜文姜,她秉性勤劳贤淑,孝敬公婆,治服了洪水之患,救活了一方人的生命,人民感念其恩德,所以就在当地建立了颜奶奶庙,四时香火不断。颜奶奶救苦救难,为民造福,还常常显灵显圣呢!唐王听了以后,立刻到庙前一看,唉!原来是一座小庙!于是,马上焚香跪拜,虔诚地祷告说:您老人家多多保佑,待我东征胜利归来,一定给您老人家塑个金身,建九十九间无梁大殿。祷告完毕,大队人马又继续东征去了。
不久唐王东征凯旋归来,又路过颜神,却把许愿之事给忘了。当他的大队人马走到离神头五里多远的马棚之时,不知从哪里突然飞来一群大马蜂,团团围着唐王的坐骑嗡嗡地叫个不休,怎么轰也轰不走。他觉得马蜂来得蹊跷,一定有缘。于是,派人打听这是什么地方。地方官禀告说是颜神地方。唐王恍然大悟,想起了当年路过此处颜神保佑和自己许愿之事。
唐王便急忙下了坐骑,焚香下拜说:神蜂息怒,寡人因军务繁忙,忘掉许愿之事,望你宽恕,我立即办理修庙之事,一定不负诺言。说完之后,也真奇怪,马蜂立刻散去,云雾开处,红日高照,青天再现。
于是,唐王火速传旨,大军就地宿营,急速责令地方官请来名工巧匠,设计图样,准备材料,择地建庙。可是神头四面环山,地方狭窄,盖不开九十九间大殿。唐王又重新焚香祷告,说明原因,便在神头建了九间供承攒的无梁大殿。只见琉璃瓦面,金碧辉煌;五脊六兽,栩栩如生;飞檐斗拱,古朴壮观;雕梁画栋,镂金错彩。殿前建有双檐四角尖式的香亭,山门外有一对精工细雕的大石狮子把门,真是雄伟壮观极了。唐王还亲笔书写“孝妇祠”三个大字,制成金字大匾,悬挂于山门的上方。
此后,在表榜以孝治天下的宋熙宗年间,又进行了重修,并改称为“颜文姜祠”。
一个村妇化神的传说
博山有一条河叫“孝妇河”,被当地人视为母亲河,蜿蜒百余里,在千年岁月,流淌着一个不老传说——颜文姜传说,这个因至孝而成神名叫颜文姜的女人感动着这里的每一个人。明代山东御史熊荣写有《孝妇河》诗一首:“孝妇河名自古今,泉头一派更弘深,何当汲去为霖雨,洗尽人间不孝心。”
博山的孩子们从小就听大人们讲“颜奶奶”的故事,这是关于一个普通村妇以孝行感动上苍最终成神的传说。
据地方志史料《齐乘》记载,周朝时期,博山八陡村的颜文姜为了给重病的“夫婿”冲喜嫁到郭家,但结婚当天丈夫死亡。“寅时娶进颜家女,卯时死了郭家郎”。自此,迷信的婆婆视文姜为“丧门星”,对其怀恨在心,百般折磨刁难。婆婆让她每日去离家十几公里外的泉水处挑水,为了不让文姜休息,婆婆甚至找人定做了两个尖底桶。但是心地善良的文姜依旧任劳任怨,孝敬公婆,照料小姑……
太白金星化身老人施以援手,送她一条马鞭子,让她把鞭子系在水瓮里,只要提一提鞭子,水就会涨上来。婆婆另生一计,让她回娘家一天,做七双袜子八双鞋。当文姜做完活从娘家返回时,发现村子里大街小巷洪水滚流,原来婆婆从水瓮里提出了马鞭子。
在滔滔洪水中,颜文姜左手拉起公公,右手拽着婆婆,用脚挑起小姑子,自己坐在水缸上,终于阻止了水灾。水停后,颜文姜坐化成神,在她坐着的地方流出一股甘泉,后人称为灵泉,也叫孝泉,把流淌的泉水命名为“孝妇河”,把在泉河附近兴起的村落称为“颜神村”。
千百年来,颜文姜“忍辱负重、孝敬公婆”的故事世代相传。晋朝郭缘生的《述征记》最早做了记述,历史古籍如曲阜的《颜氏陋巷志》、南北朝时顾野王的《舆地志》、唐朝李亢的《独异志》等书中,对颜文姜的故事也都有记载,并不断增加其神话色彩。如今,颜文姜传说也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孝德精神被继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