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史可法祠


史可法祠墓,均位于扬州广储门外梅花岭西麓。

史可法,字宪之,号道邻,河南祥符(开封)人。明末清初政治家,抗清民族英雄。南明宏光元年官拜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的史可法督师扬州。清顺治二年,十万清兵围困扬州。清摄政王多尔衮连发五封书信劝降,史可法不为所动,拒降固守。终因寡不敌众,城破被俘,慷慨就义。时年四十四岁。

清人全祖望有《梅花岭记》,记述了史可法壮烈殉国场面:“大兵如林而至之际,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死前他留下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昆曲《桃花扇》,史可法对三军的号令是:你们三千人马,一千迎敌,一千内守,一千外巡。上阵不利,守城;守城不利,巷战;巷战不利,短接;短接不利,自尽。

面对十万清兵的史可法,表现出的民族气节,让人叹为观止。清顺治二年(1645),清兵十万围困扬州,只有三千兵马的扬州守军,在史可法的率领下,固守城池。终因寡不敌众,史可法城破被杀。为了报复扬州军民的顽强抵抗,残酷的清豫王多铎,下令屠城十日,造成扬州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惨案。死人的尸体堆积到城头,由于天气炎热,尸体多不能辩。副将史德威遍寻史可法遗体不得,于次年葬史可法衣冠于梅花岭下。清乾隆三十七年建祠奉祀。

史可法祠位于扬州广储门外街24号,南邻古城河,梅花岭畔。青砖步瓦的小门旁边挂着“史可法纪念馆”的牌子。馆内三间飨堂飞檐翘角,堂前的两株银杏,粗大、高直,浓荫蔽天,犹如两杆旗帜,亦似两方丰碑,为墓园添色,为史公添威。堂前两边悬清张尔荩撰的名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堂内有云纹形梅花罩格,上悬“气壮山河”横匾,两边挂清道光时吴熙载撰书的楹联:“生有自来文相国,死而后已武乡侯。”堂中供奉1985年为纪念史可法殉难340周年而朔的史可法干涤夹貯像。飨堂内还陈列史可法“玉腰带、象牙印章及追远图”等。飨堂后梅花岭下就是史公的衣冠冢。墓前有三门砖砌牌坊,上额“史忠正公墓”。

史可法喜爱梅花,曾说:“我死,当葬侮花岭上。”副将史德威到处找可法遗体,不可辩认,就将可法衣冠葬于梅花岭下,一个月后就建史公祠。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清高宗御笔题写“褒慰忠魂”,又制御诗一首,颂扬可法气节“月与霁而风与光”,和者数十人。咸丰年间,史公祠焚于战火。同治年间,可法裔孙史兆霖复建。民国年间,王柏龄募修。

1956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吏公祠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建立史可法纪念馆。如今墓、祠、馆合为一处。

今见史公祠,坐北朝南,朱红大门,右悬朱德题“史可法纪念馆”楠木馆牌。穿过门厅是一方庭院,院内有古银杏两株,乃乾隆时所植,昂然挺立,犹如两杆旗帜,为史祠壮威。院后为飨堂。飨堂为面南三楹,内有梅花纹落地罩格,罩格前置可法端坐塑像。像高2米,左手扶玉带,右手握书卷,气宇轩昂。史书载可法“短小精悍”,而民众则带着强烈的感情塑造了他们心目中的英雄。塑像之上有“气壮山河”大匾,两侧悬郭沫若手书对联:

骑鹤楼头,难忘十日;

梅花岭畔,共仰千秋。

抱柱上有朱武章撰、李亚如补书楹联:

时局类残棋,杨柳城边悬落日;

衣冠复古处,梅花冷艳伴孤忠。

又有彭玉麟题撰抱柱楹联:

碧血丹忱,正气常存光竹帛;

冰雪铁骨,忠魂寄托有梅花。

史公祠内的西部另成一区。主体为祀祠,面南三楹,外柱悬王冬龄悬张尔荩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

堂中设神龛,内悬史可法画像。神龛以竹节构成,象征高风亮节。龛上有“亮节孤忠”匾。内还陈列史可法生平事迹资料。

300余年来,不知多少仁人志士前来凭吊。蒋士铨题其遗像云:“梅花岭头冰雪魂,生死南枝最孤直。”黄燮清《吊史阁部》诗云:“留得岁寒真气在,梅花如雪照芜城。”彭定求诗云:“碧血久从衰草没,白云遥带古梅香。”李时震诗云:“岭上梅花千树横,笛声吹彻暮云平。招魂曾把孤忠葬,感慨偏深吊古情。”吴歧诗云:“邗水春秋供血食,梅花今古吊诗歌。”吴锡麒诗云:“左率弓刀想像存,梅花岭上记招魂。”陈秉昌诗云:衣冠玉带留天地,长与梅花伴国魂。”人们观梅色思史公,闻梅香思史公,仿梅岭吊史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