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地域自商代起立国、设郡、置府、布县,历史已逾三千年,有治必有城,有城必有廓,一段建置史就是一部城建史。史上大大小小、先先后后存在的若干城廓里,尤以建于明嘉靖年间的大荔龟形县城最为传神。
神龟形制谓称奇
大荔县城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所筑的冯翊古城,此时左冯翊、临晋县治所同设一城。晋武帝末年(290),改临晋县为大荔县,县城一直延续着方方正正的规整形制,无论郡、州、县制的多番变换。大荔东临黄河,据有蒲关(蒲津渡)要冲,处在守卫京畿长安的险要位置,故有“三辅重镇”之称,东汉以后多次农民起义、封建王朝争夺,加上各种自然灾害侵蚀,城垣屡遭毁坏,北魏宣武帝永平三年(510)、孝明帝正光五年(524)以及西魏大统元年(535)3次修筑,共历时26年。《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唐宋都曾对其进行修葺。直至遭遇到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关中大地震,方形城廓毁于一旦。后来为防御外族南侵,全国各府、州、县城均按等级地位建造城垣以凭防守,大荔便削掉县城北部(今东长城村南)余地,缩小城廓规模九里三,建成了精巧别致的龟形城垣。
鸟瞰大荔县城,犹如一只巨大的神龟,龟为上古四灵(麟、凤、龟、龙)之一,是长寿、异灵的象征。6座城门象征神龟的肢体,其中南门为龟头,城楼上面南有两个圆洞是龟的两只眼睛;北门是龟尾,城楼上面北有一个圆洞是龟肛门,城外的文殊宝塔是龟尾巴;东南门(大安门)是左前爪,由于龟爪弯曲,所以修了两个门洞,中间有个小瓮城,角楼为魁星楼;西南门(普济门)是右前爪,也是两个门洞,一个瓮城;左后爪伸出去是东北门(长宁门),两个门洞,一个瓮城;右后爪蜷缩回来是西门(永安门),爪尖伸向正西方,两个门洞端东端西,一个瓮城,角楼为文昌阁。由于后爪蜷缩,所以城墙西北角弯了回来。城墙之内,呈曲线网状布局。以现在的同州广场所在地为龟壳顶点,地势中间高而四周渐低,一条条大街小巷、一座座庙宇祠堂、一户户深庭大院似通非通,似连非连,建筑布局遵从八卦玄武的方位,曲折玄妙,恰似龟背网纹状,更显神龟活灵活现之势,蕴含天地灵气。
大荔龟形县城为夯土城垣,全围包砖,墙外筑护城河,深、宽一丈有余,6座城门均设置吊桥。城垣周长4788米,高12.28米,基宽9.8米,顶宽6.3米。城墙之上,设炮台48座,建重檐歇山顶式城楼12座,筑墙垛(女儿墙)3160个,有上城的马坡道6条。清代中晚期各地民众起义不断,为防止起义军入城,先后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宣统三年(1911)和民国十一年(1921)、民国十六年(1927)、民国十九年(1930)对城垣作过修补。民国三十七年(1948),国民党政府妄图阻滞人民解放军解放大荔县城,大量征集民夫重整城垣,加固城墙,疏通加深拓宽外壕,这是史载对城垣的最后一次修葺。1949年3月,解放军发起凌厉攻势,大荔县城一攻即破。新中国成立后,城垣防御守护的功能顿失,听任存废,日渐蚕食,沦为群众修建庄基的土源,直至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夷为平地。现今,城墙残迹尚留少许,但龟形的县城轮廓已荡然无存。
龟城来历好似谜
龟形县城在国内并不多,遗存下来的就更少,目前仅知有山西平遥古城、江西赣州古城等,与平遥古城神龟负息壤和赣州古城乌龟水上浮的说法一样,大荔龟形县城也有一段动人的传说。
大荔汇聚黄河、渭河与洛河灵秀,三河流走的是水,留下的是历史,积淀的是文化。远古时期,在秦岭与渭北高原之间,西起宝鸡,东至同州(今大荔),绵延八百里的关中地区整个是由渭河地堑形成的汪洋泽国(古三门湖)。传说大禹治水来到这里,看到崇山峻岭连在一起挡住了黄河的去路,一时一筹莫展。后来,在伏羲的帮助下,首先赶走了兴风作浪的水神共工,又有神龟从洛河中爬出,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凿龙门,推华山导河,让黄河切穿三门峡东流入海,八百里秦川沧海变桑田。神龟乘风驾雾游历四方,见大荔地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遂流连忘返、乐不思归,就此落户安家。先民以为天意,据此有了仿神龟之形建造县城之举。中华文明素有图腾崇拜,古曰:“麟体信厚,凤知治乱,龟兆吉凶,龙解变化”,先民从龟具有的中庸平和、坚韧顽强、智慧长寿、避难消灾等习性中得到启示和灵感,一定程度上把长寿的乌龟当成神的代言人、人与神沟通的桥梁,在龟身上寄托了人神共治洪水,追求人类自身健康长寿、幸福吉祥的向往,希冀神龟之力,使大荔古城固若磐石、永世长存,使大荔人民福寿久远、祥瑞永恒。
《说文解字》注释:洛,水,出左冯翊(今大荔)归德北夷界中,东南入渭。有着北洛河、漆沮之称的洛河从陕北黄土高原一路蜿蜒680公里,迂回曲流十多个州县至大荔,形成一个大大的“S”形,紧贴县城由西向东进而南下,于三河口流入渭河、汇入黄河,在此河段一直流传着洛河神龟的故事。《陕西日报8226周末版》1991年起先后三次以《洛河发现奇异发光体》、《目击:洛河巨怪》、《奇异发光体再现》为题报道了这一反复出没的奇异现象。1993年报道大荔县卿避村直社码头出现一只龟形巨怪,其前爪有20多厘米粗细,头有35厘米左右的直径,龟板足有1.5米以上的直径,成铁灰色,裙边呈肉红色,肚边为淡黄色,并发出强烈的淡黄色光华。1995年报道中陈述了发光体时而像星星、时而像满月、时而像横倒着的扫帚、时而像立体光柱,使人难解其意。1997年三次“神龟显灵”:4月12日(农历三月初六)于洛河弯道8号深潭处发现神龟逆水向上游,头部泛有气泡,一道一道的铁青色右肩清晰可见;6月3日(农历四月二十八)于7号深潭北侧发现神龟伏着蓬草,有时伸头,有时翻身,全面亮出乳白色腹部,呈显有四方块型;6月22日(农历五月十八)于7号深潭北面发现长约2米,宽约1.5米,头颈有50厘米的龟体。这一奇异现象长期以来在洛河沿岸群众中广为流传,并把它与几千年前的“河出图、洛出书”神话联系起来。传说归传说,我们没有亲眼见过不敢轻信,但在这一河段分布着“伏羲画卦台”、“八卦龟城”、“龟峰寺”、“太极天球”等与神龟有关的天象地貌倒是事实。
神龟护佑大荔千载
大荔龟城,好似一只伏在平坦沃野之上的神龟,望着横在面前的洛河,摇头摆尾,活灵活现。在中国古代,法力无边、最令妖邪胆战心惊的四大神兽是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青龙为东方之神,白虎为西方之神,朱雀为南方之神,玄武为北方之神,龟蛇合体。《山海经》记载,大荔县城北面有一座山,就是远古天下名山独苏山(铁镰山),此山的形状好像一个乌龟头。由此可以想见,一定是得到了灵龟之神的庇佑,古人才建成大荔龟形县城。
县城承载了先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祥和长寿的良好祁愿,这与大荔居黄、洛之地,河洛文化堆积内涵丰富,而且相互叠压、相互沿袭的文化史相契合。从距今20万年前到四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一直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用勤劳的双手改造世界、创造世界,一步步走向文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智人大荔人,中石器时代的沙苑文化遗址,新石器时代的梁家坡遗址、同堤和埝头遗址以及商代早期的赵家和白村文化遗址,所代表的正是中华文明逐步形成的历史。因此,以大荔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实际上就是中华先民的发祥地、是华夏民族的发源地,在中华民族的发展中居重要地位。
大荔“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平川、沙洲与台塬相间,山川形胜、阡陌纵横,水草丰茂,遍地黄花,自古就是皇家牧马地、河西米粮川。明、清及民国的20多部大荔史书记载,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至明嘉靖年间(龟形县城修筑前)的1300多年里,洛河流域共暴发大洪水5次,其中两次造成大荔县城垣坍塌进水;在其后至今的450多年里,洛河流域暴发大洪水17次,尤以民国七年(1918)和1984年为甚,洪水一度涨到城南崖下,但县城(区)却安然无恙,由此也便增添了大荔城是龟形,城下有只巨大的乌龟驮着卧在三水之间,随着洪水的涨落而浮沉的新传说。朝代更迭变换,而神龟蛰伏依然,保佑大荔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即使是在抗战期间的民国二十七年(1938),大荔县城多次受到日本鬼子空袭,城市建筑遭到极大破坏,但以老十字街为龟背的地势却没有任何改变。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古旧的大荔城墙虽已荡然无存,但千年寿龟却在一直魔幻般的变粗、变长、变大,城区西扩北进,范围几经变大,较之历代任何一次拓展都不能比拟,这样也便牢牢地确立了大荔作为秦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次中心的长盛不衰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