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潼区骊山一带,至今保留着一些与女娲有关的古老的风俗文化。主要表现在节日风俗、婚俗以及生活习俗等方面的与众不同。
节日风俗
每年农历正月二十日,骊山周围一带的百姓都要过“补天补地节”,也叫“女王节、女皇节”。这一天要吃“补天饼”,由于各乡讲究不同,所以吃的饼各异,有煎饼、烙饼、蒸饼。但必须是圆形、薄页。吃饭前要举行简单的仪式,由家里的祖母或者主妇撕饼抛向房顶象征“补天”,然后扔向井中或者搁在地上,叫做“补地”。这一民俗,清临潼四志中均有记载。
正月新春,骊山脚下各乡有一种习俗,已婚女儿给娘拜年要敬献矩形油角子两个,大至一斤多重。娘家送“长命灯”,方式是女儿婚后娘家送灯三年。头年送长命灯,第二、第三年添烛火,如今演变成台灯、手电,以后添灯、电池。
女儿生子后娘舅家逐年送灯至十二岁(虚十三岁)“完灯”。民间传统长命灯一般贴有“长命富贵”四字,以示祝福,同时贴有蛙图腾图案以保佑。送灯礼仪非常有趣:第一年送灯,是要带上面塑的以蛤蟆(蟾蜍)为首的一组动物:鸡、鱼、小龙(蛇)、团儿或都锥巴儿(俗称蛤蟆鱼,就是蝌蚪)。第二年以后渭河北变成十二个团儿(獾),渭河南是十个锥巴儿,统名为“茧儿”,包含孕育子孙的意思。送灯,中途不能断送,元宵佳节,黑灯瞎火意味着娘家舅绝种,后嗣无人。
农历五月端阳,旧传为女儿节,从农历五月初一至初五,娘家就给出嫁的女儿送“端阳礼”,俗称“送裹肚儿”,代表物是一件绣有蛤蟆蛙的花裹肚儿。“端阳礼”以女儿婚后第一年最为隆重,此外,送节面食礼品,依然是面塑的蛤蟆、鸟(鸡)、鱼、小龙、锥巴一组动物形象,先是给女儿送节(追节)。以后是给外甥、外孙赐送蛤蟆裹肚儿。到了初五这天,骊山周围群众除了吃粽子、喝雄黄酒、插蒲艾、割百草、送香包种种风俗之外,还有的制蛤蟆墨,乃是民间传统外用保健良药,又叫“紫金锭”。
八月十五拜月风俗。骊山周围,民间至今保存着赏月、拜月风俗。中秋节八月初五过后至十五日一旬时间,女儿要给娘家奉送月饼。八月十五之夜,明月当空,家人团圆,由主妇插香遥祭月神,陈列月饼及时令水果石榴、柿子、红枣等。月饼象征月神,护佑全家团圆,鲜果意味着榴多贵子,事(柿)事如意。祭祀过后,由家长分给全家老小月饼,共享天伦之乐。
重阳节送糕(高)。“九九重阳”是一年中的第二个女儿节。从九月初一起,娘家要给女儿、外孙送糕。糕是米糕,取其谐音有步步登高之意。因临潼缺米,演变成面塑宝塔,上附蟾蜍、鸟、鱼、小龙、锥巴一组动物形象。
婚俗
在骊山婚俗中,新娘子轿前充作护轿符又当做嫁妆望子(幌)的是一对绣花裹肚儿,一幅由花边嵌底,是赠给女婿的礼物;另一幅则是绣着大蛤蟆娃的花裹肚儿,老年人说那是媳妇的开路神,犹如宣告“女娲娘娘在此,百神让道”,以保新婚大吉大利。同时,它也是新媳妇针线活儿过硬与否的标志,所以又叫做“嫁妆望子”。新人拜堂,大礼告成之后,接着是入洞房。这里闹洞房还有一种很别致的“审新娘”风俗。新媳妇揭盖头洗脸之后,姨、婶、嫂、姐们照例围着要看新媳妇的花裹肚儿,花裹肚上绣有蛤蟆蛙。在这里视戴蛤蟆裹肚为至高无上的护身符。
说千道万,这些都是围绕着女娲氏的蛙图腾在转,怎么来解释这一史诗般的古文字现象呢?分明是中华民族的女娲氏崇拜在文字学方面遗留下来的鲜明的历史性烙印,保留在骊山民间的古老风俗应当说是女娲氏时代对中华民族古老文化传统的强烈影响的一个缩影。郭沫若生前曾认为半坡陶文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是汉文字的渊源,骊山姜寨出土了比半坡更多的陶文符号,并在周围遗址流传通用,从这一角度讲,说骊山是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之一,是女娲氏时代的一个遗址,总不为过分吧。”
2007年5月,骊山女娲风俗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被定为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