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锣鼓标旗巡游


锣鼓标旗是一种汉族节庆民俗娱乐活动。是广东潮汕地区群众家喻户晓且最喜闻乐见的。清代学者郑昌时曾赋《竹枝词》“东西弦管暮纷纷,闽粤新腔取次闻,不隔城根衣带水,《马头》高调送行云”。真实地再现这项民俗文娱活动的热闹情景。每年农历正月和二月,普宁市各个乡镇都有不同规模、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锣鼓标旗队巡游。揭西、揭东的锣鼓标旗巡游分别被列入第二、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锣鼓标旗巡游是一种已经延续了500多年的汉族民俗文化活动,它的产生和明、清代潮汕节庆风尚关系密切,清代、民国时期,以祈丰年、避邪趋吉的意识演绎而来的大锣鼓春游,十分盛行。锣鼓标旗队也经过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旧俗到新尚的演绎,如今,这一广东潮汕汉族民间艺术的综合表演,声势浩大,场面壮观华丽,充满着浓厚的潮汕文化色彩。

旧时游神或喜庆活动配器简单,只有苏锣仔、钹仔等几件打击乐(俗称“八音” ),配高灯彩旗和一班化妆的孩子,边行进边唱曲词出游。清末民初以来,随着潮剧班、木偶班(纸影班)、各村落“弦间”、“乐馆”的兴起,锣鼓标旗游行时又对曲牌、配器和演奏形式进行改革,以大鼓、深波、大锣(苏锣)、斗锣、大小钹等近十种打击乐器为主奏,辅以唢呐、扬琴、椰胡、大笛、三弦等十来二十件弦管乐器伴奏,乐曲由少到多、由单调到丰富。锣鼓标旗巡游的队伍规模颇大,游行人数少时三四百人,多则以千人计。其组成也颇为繁复,游行队伍由俊美少女扛着堆金织锦的横帔走在最前面,随后是马头锣、大小五锋旗队、仪仗队、腰鼓队、儿童火龙火把队、娘伞队、戏出队(也称“摆涂景”)、大小年标队、潮州大锣鼓队、箴担,观看整支游行队伍,使人眼花缭乱、回味无穷。

锣鼓标旗巡游是潮汕地区汉族传统艺术的综合表演。它不同于其它地方和中原地带文艺游行的一个特点,就是引入了潮州大锣鼓的“长行套”表演形式。在涂戏和扮景中,同样采用了不少潮剧曲艺的题材,如《十仙庆寿》、《仙姬送子》、《王茂生进酒》等。这些戏出都是取材于潮剧,蕴含吉祥喜气意义。

锣鼓标旗巡游不仅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而且是最具广泛性的群众娱乐活动,每逢开展这种活动,男女老少不分阶层、不拘贫富,倾巷而出,夹道观看,人山人海,为其它活动所罕见。锣鼓标旗巡游为传统节日增加了祥和欢庆的节日气氛,促进社会的和谐。因而保护好这项民俗活动对促进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皆有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