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东郊重镇——乌当,现东风镇驻地,历史悠久,元代置武当等处长官司,至今七百多年,乌当在高原的山间盆地。古建筑乌当惜字塔,又称字库,贵阳市乌当区文物保护单位,坐落于乌当盆地南侧十里河湾河畔,距贵阳市中心16公里,至今已有约160年,贵阳市唯一爱惜文字的塔。
惜字塔,亦称为惜字楼、焚字库、焚纸楼。台湾多称圣迹亭,四川称字库、文风塔、文峰塔,客家地区称敬字亭。与用於烧金银纸的金炉不同,惜字塔是用於烧毁书有文字的纸张的地方,是古人“敬惜字纸”理念的体现之一。
据《贵阳市乌当区志》和乌当文物管理所资料记载:惜字塔位于东风镇到鱼洞崃、情人谷的分岔路口。始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1941年重修。坐东向西,通高10米。楼阁式五层六角攒尖顶砖石结构。塔基石砌,平面呈六边形,边长1.6米,高1米埋入土内。塔身第一层为青石砌筑,第二、三、四、五层为青砖砌筑,平面六边形。底层边长1.4米,高1.67米。第三层塔身前二方刻石上竖向楷书阴刻“字库铭”,记述了重修惜字塔的原因、经过等,其余四面分别镌“过”、“化”、“存”、“神”四个大字,每字0.25米见方,塔刹完好。修建此塔为珍惜文字、培养地方文风之意。
2000年12月8日列为乌当区文物保护单位。总之,属于明代基石,清代建塔的古建筑。
受科举制度影响,古人认为文字是神圣和崇高的,写在纸上的文字,不能随意亵渎。即使是废字纸,也必须诚心敬意地烧掉。《二刻拍案》卷一开篇诗曰“世间字纸藏经同,见者须当付火中。或置长流清净处,自然福禄永无穷”。
惜字塔依史料所载始建于宋代,到元明清时已经相当普及。惜字塔通常建造于场镇街口、书院寺庙之内、道路桥梁旁边。有些大户人家亦在自家院内建有惜字塔。武平城北李氏宗亲理事会2004年3月编修的《李氏族谱》中记载,清朝中期李氏先祖已有敬字惜纸的风尚,“居恒敬惜字纸,拾即焚炉,其崇文爱士,已见一斑”,而且经常性地到县试考场捡拾字纸,“每值县试,必亲送子弟入校场,后提筐至各号拾字纸焚于库内,其敬惜字纸如此。”。有些塔龛中供奉仓颉、文昌、孔圣等神位,并配以相应的楹联与吉祥图案。
来历
宋时,王沂公之父爱惜字纸,见地上有遗弃的,就拾起焚烧,便是落在粪秽中的,他毕竟设法取将起来,用水洗净,或投之长流水中,或候烘晒干了,用火焚过。如此行之多年,不知收拾净了万万千千的字纸。一日,妻有娠将产,忽梦孔圣人来分付道:“汝家爱惜字纸,阴功甚大。我已奏过上帝,遣弟子曾参来生汝家,使汝家富贵非常。”梦后果生一儿,因感梦中之语,就取名为王曾。后来连中三元,官封沂国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