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太仆寺的“马”风俗


太仆寺旗曾是清朝皇家御马场,具有深厚的马文化底蕴和传统,并且在长期的养马、驯马、育马等诸多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体系。而这里与马有关的民族风情也是一道独特风景。

为马涂抹食物。太仆寺左翼人,有正月十五为牲畜涂抹食物过年的习俗。这天清晨,人们把棚圈打扫干净,点燃香烛、柏树枝烘托气氛,将大米、小米、红枣、葡萄干等加些熟酸奶放至盘中搅拌均匀,然后涂抹在牲畜身上。还在熟饭中间弄个小坑,放上黄油、白油、软奶皮等,象征以马为首的五畜如米粒、果实一样多的意思。

挤马奶。太仆寺牧马人,较完整地保留了挤马奶、酿酸马奶的传统。农历四月十一这天,是为祭圣主成吉思汗挤马奶、酿酸马奶的。人们把小马驹系在牵绳上抓骒马挤马奶,挤出的第一桶马奶洒向敖包、大地、山水,以表祭祀。挤马奶时,在离家稍远的平坦凉爽的地方钉拴马的橛子,在拉牵绳的右边铺上洁白的毡子,上边放上桌子,桌上放奶食、肉食,然后焚香念经。青年们准备套骒马、马驹。

马倌为了喜庆,在套马杆上系条哈达,从先产下的第一匹马驹开始,而后再套别的马驹,给它们戴一笼头,拴在牵绳上。再抓住骒马绑住后腿,开始挤奶。挤马奶时拉长调吟唱“咕来!图什”,促使骒马下奶。把马奶挤满桶后,拿到摆好的桌子前与酹(酹是用檀木或沉香木等名贵木头制成的,是在一节木头上凿出九个勺子样的洞的专用工具)放在一起。酹的把柄上浮雕着种公马、骒马、马驹,系上彩带哈达,用酹扬洒叫做献洒。奶桶要用系哈达的套马杆抬来,还有一人按顺时针绕牵绳三圈扬洒鲜奶,并唱祝词:哲,遵照成吉思汗仪轨,以坚定的信念,在碧绿的草甸上,拉上长长的牵绳,拴上野骡般的马驹,挤那胀满奶的骒马,用清洁的酹献奶酒,洒向苍天,泼向大地,洒向敖包,泼向山水,谨表虔诚明显……

酿制酸奶。太仆寺人酿制酸奶,十分注重选择良辰吉日。在选好的那天,请酸奶酵母,发酵马奶酿奶酒。请酵母时,带上一桶奶,一盘点心、一条哈达,到有酵母的那家。把带来的点心放到他家桌子中间,斟上自己带来的鲜奶,用哈达托在手上,敬给这家主人,表明请酸奶酵母之意。主人接过哈达和鲜奶后,让宾客品尝主人家奶酒的味道,把酿好的酒装在来客的桶里。请酵母的人回到自家的马桩时,主妇扎着头巾、戴着首饰、耳环迎上前去,把酵母放进清洁的桶里。待酿出第一锅好酒时,浩特邻里的长者们前来祝贺,并让孩童摔跤助兴。

赛马。太仆寺左翼牧群“赛马”游戏一直流传至今。参加“赛马”游戏的人各选一只带有标记的沙嘎作为自己的“马”,并将其余的沙嘎(一般为60只或百余只)合起排列成长长的队形,参加人轮流投掷各自的“马”,如果出现“马”面,可从队形中前进一步“队列马”,否则,不允许“队列马”前进。谁的“马”向前冲去谁赢。“赛马”游戏还有一种玩法:把很多沙嘎堆起来当敖包,游戏者将自己选定的“马”放在向敖包前进的起跑线上,然后轮流投掷“哲麦”,每出现一次“马”,参赛的“马”前进一步,谁的“马”先到达敖包为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