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三原县,是久负盛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是辛亥革命先驱、著名爱国诗人、一代书法大师于右任的家乡。2009年4月11日,在于右任先生诞辰130闰年纪念日,三原县以火热的书法氛围,被中国书协命名为“中国书法之乡”,成为陕西省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县区。2014年12月18日,三原县又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称号。这些巨大成果,得来绝非偶然。
三原自古文风鼎盛,品位高雅,大家辈出,薪火相传,闻名三秦,明清两代的王恕、马理、温纯、孙枝蔚、刘绍攽、贺瑞麟等著述颇丰,为后世留下了大批文化珍宝。民国时期,于右任、茹欲立、贺伯箴、孙髯翁等人的诗文、对联,已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刘自椟、吴天明、谢德萍、温友言、孙皓晖等现代名家的书法、影视、书画、小说作品,蜚声书坛、文坛。1949年新中国诞生至1986年5月三原县作协成立,三原的群众文化如雨后春笋,一大批乡土作家脱颖而出,出版作品13部,成为一个时代的雕塑。他们所创作的这些作品,是三原文化史上辉煌闪光的一页。
近三十年来,三原的文学创作异军突起,收获不俗,出版文史作品41部,在海内外传媒发表各类文史作品5000多篇(首),为三原的文史长廊增添了新的气象、新的活力、新的光彩。
据说:秦始皇曾在三原南边开挖过一条南北宽40里、东西长200里的长池,训练水师。三原在长池之北,故称池阳。可惜已记不清出自何古籍。然而,作为三秦重镇的三原,距离十三朝古都西安和帝都咸阳均不过30多公里。自秦汉以来,就有“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美誉,迨至明清,成为渭北商贸中心,陕西历史文化名城,已是不争的事实。
近年,三原的商贸物流发展迅猛,工业园区方兴未艾,交通发达闻名遐迩,书法之乡笔歌墨舞,已是海内外著名企业和大商巨贾关注与投资的必选之地。
春天的三原,油菜花儿金黄;盛夏的三原,放眼麦海逐浪;深秋的三原,处处硕果飘香;隆冬的三原,丰收锣鼓铿锵……
无论到西安,还是去咸阳,都不能不去三原!辉煌的明清古建和深厚的文化淀积,使三原县的景点卓尔不群,独树一帜。建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的城隍庙,飞檐落霞,鎏金映彩,布局独特,结构新颖,宏伟壮观,气象森严,是陕西省现存最完整的明代整体建筑群。城隍级别颇高,被封为正五品,相当于现在的地市级。横跨穿流三原县城的清峪河上的龙桥,石砌铁钳,三孔高耸,坚固异常。一些建桥的大师巨匠常把这座桥与山西的飞虹桥和河北的赵州桥相提并论。
县城北5公里处的李靖故居,是1300多年前的唐卫国公李靖的别墅,亭台阁榭,流光溢彩;奇花异草,四时生香;翠竹紫藤,葱郁丰茂,假山怪石,别有意趣。连唐代著名诗人张籍游此园后,也笔走龙蛇,写诗赞叹。
县城西北4公里的周家大院,建于清乾隆末年嘉庆初年(公元1787-1797年),是朝仪大夫刑部员外郎周梅村的府第,是慈禧太后干女儿安吴寡妇周莹的娘家。周家大院,脉承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风格,也兼容了中国南北古代建筑的特色典范,古朴厚重,和谐统一,肃穆典雅,内涵丰富。10年间,共建豪华民宅17院,形成了一片雄浑壮观、富丽堂皇的古建群落。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夏,回民举事,烧毁了16院,现仅存1院。
县城东南5公里安乐乡中王堡的文峰木塔,建于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是陕西省一座独特的4层木塔。相传是在三原龙桥竣工后,用搭架做楦拆下的木料修建。原有庙宇,广栽菊花,每年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举办菊展,欢庆老人节。其时群芳竟艳,馨香扑鼻,游人无不以赴寺登塔赏菊为快。
游览古建,一是欣赏建筑特色,二是欣赏雕刻艺术,三是欣赏匾额楹联。四是聆听传说故事。纵观三原的明清古建,不只是欣赏一片细腻精美、神奇绝伦的建筑瑰宝,更是在感受一种厚重辉煌、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
赴三原的首个外国旅游团,就被三原奇妙的建筑艺术所倾倒。游罢城隍庙,几个老外仰面朝天躺在大殿前木牌坊下的青石基座上,死活不愿起来,眼睛直勾勾地盯着下小上大、木榫相接、无一铁钉的木牌坊出神,似乎恨不能把这种神秘而又精妙的建筑搬回他们家去一样!
如果你对历史人物兴趣浓烈,可以进图书馆在善本书中遨游,了解王恕、马理、温纯、孙髯、贺瑞麟、贺伯箴、茹欲立、徐朗西……如果你对近代革命历史情有独钟,可以到李靖故居,看看于右任任靖国军总司令的司令部,是何建筑。周恩来为稳定“西安事变”后的全国政局,不畏艰险,穿过重重关卡,临此园和杨虎城将军共商抗日与军国大事的遗迹。在史可轩烈士墓前,在习仲勋的战友黄志文烈士的墓前,你会觉得今日的共和国来之不易……从于右任、刘自椟、谢德萍、吴天明等大家的逸闻趣事中,你会感受到浓烈的书香韵味……特别是国民党元老、真诚的爱国诗人、一代书法大师于右任早年挑灯苦读的丝丝气息、发奋报国的勃勃雄心,于右任纪念馆那些珍贵的文物资料,不能不使你浮想联翩,感慨顿生。
于右任1964年在台湾逝世前写的那首诗《望大陆》: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国有殇!
(1962年作)
我们仿佛看到一位白发皓首、美髯如雪的老人,站在高高的山顶,透过茫茫海峡,凝望祖国大陆,渴望台湾回归,思念骨肉团圆,企盼祖国统一……那悲怆的声音,似乎仍强烈的回响在我们的耳畔!而今,怎能不为老人的夙愿未能实现感慨万千,潸然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