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一是宜兴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这天人人衣着全新,相互见面说吉利话,不准说脏话。清晨,由男主人第一个开门,放炮仗,然后烧团子、赤豆粥,端给女人吃,表示对妇女一年四季操劳的答谢。
年初一,首先向祖宗神位拜年,然后向自家长辈拜年,一般不出门。
年初一:早晨家中隆重祭拜天地,设香案。相传自明代开始,江南百姓怀张士诚之德,年初一祭拜,为避朱洪武耳目而不明说祭拜谁,只说拜天地。
要年饭:年初一有叫花子及贫苦人上门要年饭,讨口彩。一般人家都要准备米饭、团子以应付。大户人家会连发三天。
拜年:年初一家中拜祖宗等,或投拜年帖子,年初二出门拜年。
初二,出门走亲访友,但必须先拜舅父的年。初三至初五,新嫁娘夫妇由妻兄弟领回拜娘家年,长辈家分别轮流请客,称“待新官人”,“请新娘子”,长辈给小辈“压岁钱”。拜年客上门,一般都留吃新年饭,约至正月半结束拜年。拜年时,见面互道“恭喜发财”、“见面发财”,小辈称长辈“身体健康,像老寿星一样”,长辈答“读书聪明,像老虎一样”。
年初三落神子:神子(神祗)即祖宗画像。
一般是初三晚上,一般人家是初三中午即开始祭祀,也换上一些新鲜菜肴。祀毕即收起祖宗画像。祠堂里由值年子孙办理,上供的菜可以按房份分,谓之散福。祠堂大多在初三晚上举办,散福后即收起画像。
正月初五,祭路头(财神)生日,商界请"利市",桌供白面、汤团、乌塌菜头,中堂挂财神纸马,点香烛叩头后门前烧化,放鞭炮,一般在天亮前后,生怕财神被别人接去。
接财神:
年初五为五路财神生日,隆重的要用猪头三牲迎财神。一般人家用一个方盘盛几样菜接财神。这仪式举行很快,因为财神太忙。最为隆重的大多是商家。但相传宜兴溪上徐家不接财神。
开市:年初五商店开门营业。开门之际放爆竹炮仗。宜兴的商号也有自备的锣鼓家什,十分热闹。
春酒:过了初五,各家送请帖请客,称“春巵候光”,谓之“春酒”。大的商家也有请春酒的例规。农村田伙计也由老板请他们吃“上工酒”。也属春酒之列。
元宵节:正月十五为新年第一个月圆之时,又称“上元节”。街上商店都张灯结彩,男女老少相伴看灯。大户人家家中也点灯以示庆贺。无论城乡,龙灯、狮子、马灯等,热闹非凡。湖父的龙灯狮子要掉到“上沙滩”为止。元宵锣鼓也争奇斗艳。
正月十五宜兴称“过正月半”(元霄节),各地出灯,故又称“灯节”,并有灯谜、高跷、龙灯、马灯、狮舞等民间游艺,著名的宜兴“十番锣鼓”响彻云霄。灯会最盛莫过于徐舍美樨村。宜兴城在城隍庙演元宵戏,民间彻夜尽欢,称为“闹元宵”。妇女可以结伴赏灯,以三更为度。
二月初二,招猛将,土地菩萨生日,为祈五从丰登。
二月初二为“土地菩萨”生日,家家有荠菜馅团子接“灶君”。城乡竞为“土地会”,多演“人丁戏”,祈求人口太平。解放后已停止。
二月初八,祭家堂(祠山)菩萨,求保全家平安。
此日相传为祠山大帝生日。又称张王菩萨,常常相伴风雨。一般到庙中祭祀。宜兴徐舍、芳庄一带有“吃二月八”的习俗,各人出份子钱聚餐。隔年家中添子女者,必须捐赠鸡一只谓之添菜。大碗酒、大块肉一起吃。
二月初八“祠山菩萨”生日。张渚有祠山殿,祀汉张渤治水有功。俗传祠山有风山、雨山、雪山三个女儿迎送宾客,请客风、送客雨。张渚、鼎山有庙会,演双人假面古典舞蹈“男欢女喜”。解放后已停止。
二月十二为百花生日,花盆中插小红旗庆贺。和桥的上塘、下塘开锣演百花戏,以祀“痘司娘娘”,避儿童开天花之患。
百花生日,又称“花朝”凡种花、果树者,都给树枝扎红绸条或红纸小旗,名为“赏红”,现已为植树节取代。
二月十九为观音生日,过去的妇女自初一开始持斋,至十九为止,称吃“观音素”。
三月三:为上巳节,古有行修褉之礼习俗。和桥镇上演“花台戏”,在城隍庙前演,少则三台,四乡争看。
三月廿八,以王茂公桥东岳会祭黄飞虎,四乡八镇前往赶集看会。
过清明:宜兴都在清明节前择日祭祖,各家祭祖一般只供三代。台上设 香炉烛台。祭祖也可邀近亲来吃酒。上香、上菜、上酒都由男子担任,女眷在厨房操劳。清明上坟,又称飘钱,扫墓,包括为祖坟上坟。凡是第一次过清明的新坟在清明当天上坟飘钱。上祖坟由族中值年子孙办理。宜兴又有“祭祠堂”习俗。各姓大宗祠都在清明、冬至举行祭典,仪式隆重。参加仪式的子孙,读书人年满16岁,农工人家须达五十岁。女人不参加祭典。祭毕散福,按房份支配,不入席者可领“酢钱”。分祠祭祖一年三次,清明、七月半、冬至。本房份子孙不限年龄,包括女孩也可参加,谓之“吃祠堂酒”。16岁即可参加,是勉励读书之故。
清明家家门上插柳条,青少年放纸鹞。清明前上坟扫墓,飘纸钱,家家做“羹饭”祭祖。解放后改祭扫烈士墓,宜城镇每年组织各界去太隔烈士扫墓。近年来,以飘纸钱祭祖的形式又渐恢复,农村有些地方还折纸烧锭。
四月初八吃乌饭,此日演戏称“乌饭献”。又俗传佛祖释迦牟尼生日,各寺院以香汤浴佛,称“浴佛节”。又传,目莲以青精树(一名南天烛)叶浸糯米煮成“乌饭”,瞒过鬼卒救出其母,此俗传至今。
城隍会:县志“风俗篇”,四月下旬举行“城隍会”,仪从极盛,装饰故事俱极精巧,士女云集。扮演城隍出巡,有十殿阎王、皂吏、“犯人”、各殿菩萨及丝弦、锣鼓、仪仗等。和桥镇是七月十五出会。
端午节:俗称五月为毒月,诸事不宜。道士送符箓驱邪,贴大门槛上,钟馗悬于中堂,以为镇压。人家挂菖蒲艾叶,中午吃雄黄酒,孩子额上画“王” 字,以祝虎虎有生气。家中艾叶熏。商店忙于收账。节前女婿要送礼“张节”。
五月初五端午节,家家门前插苍蒲、艾叶,堂中挂钟馗像,以镇妖除害。小孩以五彩线编花网袋挂颈项,内装煮熟的鸡、鸭蛋,眉心画王字,胸挂老虎头、鸡心,着虎头鞋,以驱妖避邪。早上吃粽子,房间里喷雄黄酒,用艾叶熏壁角,祭神,演《白蛇传》,赛龙舟。农村“斋牛栏”“供圈头”,求六畜兴旺。宜兴又传周处斩蛟,其母包粽子给他做干粮,吃粽子一直传至今。
五月十八日:农历五月为农忙之际。然芳庄是大节场。演戏“两头红”,农民尽情玩乐一天,邻近各村也来赶节场。大多摇船来,村上也有各种娱乐活动,拉洋片、赌局等。
五月二十为城隍菩萨生日,四乡八镇的老妪少妇到城隍庙拜寿,烧香叩拜后在庙中要坐一夜,俗称“坐夜”。
六月:“六月六猫狗宗牲洗冷浴”,洗浴不生蚤虱。六月廿四为雷祖生日,妇女自初一吃素,到廿四为止,谓之“雷祖斋”。徐舍镇六月廿四“校水龙”,即消防演练。
六月十九吃馒头
农历六月十九日,宜兴人俗传这天是观音菩萨的成道日。据宜兴民间传说,观音娘娘不仅主宰人间生育,而且扶正压邪、普渡众生,深受人们的爱戴和尊敬。因此,在每年农历六月十九日这天,尽管天气炎热,但宜兴民间家家户户,以面粉调制馒头,由户主带领全家男女,燃点香烛,虔诚地朝观音神像顶礼膜拜,并以特制的大馒头祭供,祈求观音保佑人丁兴旺,子孙昌盛。这洁白松软、味美可口的馒头,也随之成为人们在炎夏季节的礼瑞食品。
相传到了明代,阳羡(宜兴古称阳羡)民间的酿酒技术日趋精湛,寻常百姓家都能制白酒,用发酵的酒酿冲水加面粉调和,然后揉做成一个个大馒头,再放在蒸笼里用旺火蒸熟,蒸出的馒头洁白饱满,松软爽口,香味四溢。旧时宜兴有支《抛馒头歌》唱得好:“一抛东方太阳升,百无禁忌福降临,招财童子前引路,和合送宝进府门。二抛南方南至海,观音老母送子来,先选一个文秀才,后送状元进门来。三抛西方日落山,主家好比沈万山,沈家有棵摇钱树,金银财宝满仓箱。……八抛丙庚辛金全,添福添财又添丁,财喜两旺代代兴,步步脚脚踏金银。九抛北方笑云水,峨眉老君满面笑,寿比南山不老松,福如东海长流水。
馒头洁白,“发”得大,象征着如雨后春笋勃勃向上,因此宜兴民间至今新居落成、乔迁之喜,还有新婚之喜、生子女办满月酒、考上名牌大学等等,仍有向亲友、左邻右舍送馒头的习俗。农历六月十九日这天,宜兴农家仍有做馒头、蒸馒头、吃馒头的习俗,许多乡下农民做了馒头还特地送给居住在城镇的亲友,增进一份亲情或友情;但也有少数家庭主妇怕麻烦,干脆在小镇上买了许多各种馅心的馒头,回家供全家人品尝。
六月十九宜兴俗传为观音菩萨成道日,民间蒸馒头互赠,以纪念明末兵备道张一清屯兵法藏寺,为免宜兴屠城,暗透消息,使全城免遭杀戮而自己身亡,其行辕后改为“张公庙”。吃馒头之俗传至今。
立夏:立夏有大秤称人的习俗,验体重,称过以后不“疰夏”,即不易生病。至夏至日,城内都吃混沌,亦称不疰夏。
七月七:初七为“乞巧日”,晚上家中女眷供牛郎织女,设香案,备瓜果,并在月光下穿针引线,向双星乞巧。亦有女子用凤仙花捣汁染红指甲。
中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祭祀祖先,供茄饼,开红瓤西瓜,中间划作锥齿形上供。请诸亲友宴饮,家庭宴会。宜兴人谓之过 “七月半”。傍晚在大门口设矮桌,略具酒菜,供祭野鬼,谓之“野羹饭”。酒菜多由叫花子取食。夜间“放焰口”上法台,超度冤孽,请和尚敲木鱼。河里放河灯,以荷花状灯为多,中燃小烛,为亡魂照明。俗称“鬼节”。湖父有“伽蓝会”,为纸扎灯彩大会,多为牛头马面、黑白无常、十殿阎王等,形象生动。
七月半宜兴称“中月节”,相传为鬼节。这天家家做羹饭祭祖,焚烧纸钱济孤魂苦鬼。寺庙做忏事,扎彩船,唱戏,奏鼓乐,晚上放河灯,超度溺死小鬼,祈求太平。解放后已停止。
圣王会:宜兴旧时出会有城隍会、东岳菩萨会、圣王会。“会”指化妆巡游活动,即神灵到人间巡游,为百姓驱凶祈福,保地方平安。出会以哪个神灵为主,即称什么“会”。巡游有一套仪式、路线,有仪仗执事。由人扮演各种神鬼角色。百姓夹道观看,并设香案迎送,十分热闹。宜兴、丁山、周铁等地出会,各有特色。形式、时间、内容大同小异。每年四月下旬出城隍会,七月下旬出 “圣王会”。宜兴西门外有“圣王庙”,祀唐御史中丞张巡,后改为“英济王庙”。明初以后,宜兴百姓暗中祀张士诚,俗称 “圣王”。疫神即“男女禓亡”,圣王奉以驱疫。“圣王会”也极其隆重。
七月三十,祭地藏王生日,祈死后早日超生。
稻灯:中秋前后,田间无大生活做,农村有举行稻灯会的习俗。一户一灯,锣鼓前导,灯队在村中巡行,预祝丰收。以徐舍美栖乡一带为最盛,连续热闹三天,谓之“观音灯”。 “稻灯”即灯会。
中秋节: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天上月圆,人间团圆,俗称 “过八月半”,吃月饼,吃糖藕,吃糖芋头。有些人家还要自家烤饼子,送人或自己吃,以应时节。晚间家宴毕,女眷在明堂设香案备素月饼斋月宫,谓之“供亮月”。过去宜兴协和会曲友每年在瀛园唱昆曲,雅兴非凡。长桥边顺和楼茶馆为赏月佳处,宜兴有“蛟桥夜月”景致。八月半也供祖宗。
重阳节: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吃重阳糕,登高游览。古有“满城风雨还重阳”之句。
十月朝:十月初一为“十月朝”,俗称“哭日”,常有风雨。当年亡故之人皆由女儿哭着为其上坟,供“汤糍”青团子,焚化纸衣纸箱,谓之送寒衣。
冬至:冬至大如年,又称冬至节。各姓大宗祠如清明一般要举行大祭,各户也以小汤圆供祖宗先人。冬至前一夜,各家宴饮,宜兴旧俗必备豆腐一碗,俗语:“若要富,冬至隔夜吃块热豆腐”。
十二月廿四,祭灶神,求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农村供圈头,求六畜兴旺;敬"灵官",求蚕花茂盛。祭蛮家(宅家)神,是对家蛇神物的供奉,供时,在米房里或米桶上放米粉做的人头蛇身像,祈求仓米不少,全会增加。家里发现了蛇,非但不打,而且要烧香敬它,以保住宅安全。
腊八粥:十二月初八,家家以蔬豆煮菜粥,也叫“咸粥”。寺庙尼庵也煮菜粥馈赠施主。
腌咸菜:每到入冬天冷,各家各户开始腌咸菜,踏盐菜梗,谓之“长梗菜饭”,家庭必备。宜兴以芥菜、雪里红居多。丁山出产瓮头,又称“瓮头菜”。冬至腌风鸡风鹅、咸鱼腊肉,准备过年吃。
送灶:腊月二十三晚上,灶家菩萨上天述职,汇报人间善恶。各家备酒果素盘及送灶团子,特别要备饴糖一盘碟,给灶家菩萨甜甜嘴,上天言好事。供毕烧化纸马纸轿送客。供毕,女人方可入厨,将素盘中豆腐百叶油生腐等烧咸糊粥大家一起吃。开年正月十四要迎接灶神回来,仍是晚上设祭。芳桥一带有“烧廿四夜棚子”习俗。
掸尘:俗谓十二月廿五,诸神下凡,查看人间善恶。家家要清洁庭宇,先掸屋梁簷头灰尘,洒扫庭除,大扫除。
做团子:宜兴人过年一般都要做团子。牵好米粉,斩好馅心,到十二月二十六、二十七,各家做团子。做小团子即无馅供果,供宅神,供“蛮家”,供祖宗用。还要做糕、人口健、生肖团子。出笼的团子要扇到发亮不粘手。
过年做羹饭:年前各家祭祖叫做羹饭,晚上设供桌祭祀祖宗。当年家中有亡故之人,必定在大年夜作羹饭,谓之“添羹饭”。
除夕:又称大年夜。在大年夜前关于过年的事要准备妥当。商店的大事是年底收账。家中就是把炒瓜子生果做炒朱糖的事都要料理妥当。有些大户人家要挂祖先神像及宗支图、牌位,供桌上高烧红烛,盛设酒肴。子孙依次行礼,合家围坐吃年夜饭,在外游子须赶回家团圆。大厅上设火盆,取旺盛之意。家人亦可游戏,或彻底不眠谓之守岁。小辈向长辈辞年,可得压岁钱。也有贴春联习俗,以自己写的为上,佳联好字常得人称赞。大年夜请过“利市”,即“封门”。春节请过利市方可开门,以石灰画弓?及方胜之形,即不准有人再进来。
宜兴禁忌杂俗
一、过寄
解放前,有的为融洽人际关系将子女过寄结成"寄亲",有些独子,恐其早夭,择日寄给观音大士,至成婚时须重找个"赎身"寄娘。有的因生肖"相尅",认定生肖寄娘,寄方须请好寄媒,在端午或中秋履行过寄手续,寄方须带上糕、粽、团、圆和礼品,点香烛叩见寄父母,寄父母给寄子从头到脚换新"回礼",并写寄单一张。以此为正式过寄父子关系。
在逢年过节务必"尊节",有谚语道:"寄妮亲,有来有往亲又亲,无来无往路边人。"
二、分家
民国期间,宜兴家庭一般以儿子成婚后,仍在一家生活,婆媳、妯娌有分歧、口角后,即行分家,把家中资产分若干份,应请舅父到场决定,房屋规定哥东弟西。解放后,农村一般结婚后即分家,按债务、口粮平摊,并规定父母的供养。
三、祭祀
民国时期,这些习俗在农村,渔家较盛行。解放后提倡科学,反对迷信鬼神,祭祀之风渐趋消失。80年代祭祀活动又逐渐在农村兴盛起来。
生产习俗
一、造屋
开工前请风水先生看门向,择吉日破土动工,办“开工酒”请作(工)头,上梁时(即安放第一根正梁,如今指梁全部安好),由泥工边说好话边把红绸、炮仗、糕递给梁上的木工,富家加一对金花插于正梁,将红绸绕梁,贴“上梁巧遇紫微星”,屋内贴“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红条,泥木工说“接盘好话”、“上梁好话”,均由作头安排,接上舅家贺送的糕、粽、团、圆(谐高中团圆)开始向东、南、西、北抛散,给围观群众抢拾,放炮仗,主人付工匠“喜俸”。近年,宜兴农村楼房矗起,“抛梁”仪式有增无减,物品加糖果、面包、分币等。屋面盖好称“出水”,亲友送喜幛、“份子”,主人办酒谢客待匠,装修完毕办“进屋酒”,砌好灶头,送邻里“斋灶面”一碗,解放后,农村中造屋多为互助换工。
二、造桥合龙门
宜兴多古典石拱桥,其桥面正中一块大石背面有“腾龙”图案,故称“龙门石”,安放最后这块“龙门石”称“合龙门”。“合龙门”时须择吉时,一般在鸟叫狗吠之时,忌人影合入龙门,合好龙门,即为竣工,演“谢桥戏”一台以撒福,并勒碑于碑亭,上记募捐人名单与开支费用。解放后多为国家或集体造桥,无此等仪式。
三、生产禁忌
种田插秧忌将秧把打在人身上,车水数双忌数“4”(谐“死”),而数“活”,烧陶器点火忌女人上窑,箍桶匠新年第一笔生意忌做“锅盖”(意即财气被子盖住),而必须做桶(谐“通”,即财运亨通),砌屋忌匠人做“关木”(以迷信为内容的恶作剧),忌下首人家屋檐高过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