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武傩祭


傩,是一种神秘而古老的原始祭礼,又称傩祭、傩仪,其宗旨是驱鬼逐疫、福佑百姓,我国早期的典籍《诗经》《论语》《周礼》等均有傩活动的记载,傩活动广泛分布于我国的湖南、江西、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傩师所唱的歌、所跳的舞称为傩歌、傩舞,后来又在傩歌、傩舞的基础上产生了傩戏,这是一种宗教与艺术相结合,娱神与娱人相结合的古朴、原始、独特的戏曲样式,被誉为“戏剧活化石”、傩文化的“活化石”。

临武傩戏,当地人又称“神狮子”“舞岳傩神”,现完整而原生态地保存于临武县大冲乡油湾村。大冲乡位于距离临武县城30余公里的偏远山区,海拔900多米,村庄四面环山,偏僻闭塞,这为祈福避邪的傩活动提供了存在的条件。相传大明成化年间(15世纪七八十年代),油湾村的十七世祖王思能外出拜师学傩祭,学成后回村组织实施,渐而成风,代代相传,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因破除迷信、破“四旧”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临武傩戏曾一度跌入低谷乃至废止;改革开放后,由于政府和文化部门的重视,于2006年偶然发现并得以确认。

傩戏的整个过程包括了许傩愿、还傩愿、闭傩壇三大部分。

当某家宅主(福主)遇到不幸或有祈求时,就在春季择一吉日到油湾村法师家许傩愿,法师立刻组建班子,装彩裱画傩神面具,为神像开光点眼。到十二月中下旬,法师登坛请兵,恳求将许愿者的傩愿奏文呈送于上界,同时造桥、路祭、桥祭,确保神兵有路行、有桥过;在某一吉日黎明前,到野外的三岔路口接应兵马送到祠堂,交与傩神护管,设宴席祭祀。这就算完成了许愿。

福主许愿后实现了心中的愿望,接着就是还愿。还傩愿在第二年春季进行,程序繁杂。在启动去年招来的兵马后,头戴傩神面具的三娘、来宝、土地、云长、二郎、夜叉、狮子神、猴子神、小神(小鬼)九位傩神开始外出还愿;到福主家后,福主感恩于傩神,杀猪宰羊款待报答,法师则将带到福主家的兵马收齐安顿,坐镇家堂,扫鬼驱邪,保福主家百事吉祥。到晚上就开始唱傩戏,演出三娘结伴来宝北上京城寻夫的故事,一路人遇到夜叉、云长、二郎、土地神的阻拦,但终因寻夫精神而感化众神,大道敞开。故事不事雕琢,充满了湘南的风土人情,特别是语言极具地方喜78剧色彩,娱神娱人。此外,故事有孟姜女寻夫的影子,有的人物形象还别具一格,居然把关公塑造成一个向三娘要肚兜的好色之徒。音乐曲牌固定,以民间歌曲为基础,包括山歌、小调、劳动歌曲等,同时带有民间道教音乐的特点。伴奏的乐器主要有战鼓、堂鼓、小锣、大锣、唢呐、牛角等地方乐器。此外,临武傩戏吸收了临武花灯、小调和神话传说等地方艺术精华,带有浓郁的临武地方特色。

第二天清晨,还愿正式开始,法师在福主家设壇请动各路神仙,将许愿牌当场撕破焚化,表示昔日所许之愿如愿以偿,不负神债,拜神谢神,然后跳起傩舞,念起咒语,意在请各方神仙安然复归原位。接着安排了极具娱乐性的打狮子表演,在稻草铺开的地面上,当一只猴子几经周折最终智擒狮子后,围观的村民立刻蜂拥过来将稻草一抢而空,他们视稻草为神草,拿到猪圈牛栏中,即保六畜兴旺。一番娱乐之后,傩神们继续在福主家驱邪镇魔,用稻草编造草龙船,肩扛绕村串巷,一定要途经圈养牲畜之处,表示将瘟神百怪收上船,再到村外的三岔路口,斩小鬼、烧龙船,意思是将妖魔鬼怪等邪恶一并烧灭送走,保福主安宁吉祥。还愿之后,福主燃放鞭炮呈上礼品送法师和众傩神返回。

归来之后,因为担心将一些不吉祥的东西带回,法师率众人择吉日倒秽水、烧旗布、踩八卦(踏罡,即将法师脚踩九位傩神的面具),再将傩神面具封存好,闭傩壇,表示此次的傩活动结束。但是,在此后的三至七天内,村内不得大声喧哗、响动,以求村庄安宁兴旺。

临武傩戏举行的时间跨度大,从第一年的春节开始到翌年春才结束,而且每一个阶段都延续数日。整个活动大约有近40道程序,每道程序又分若干小环节。在当今科技进步的年代,临武傩戏还能保存得如此系统,实属难得。

临武傩戏表演场地不固定,有较大的流动性,很多时候在户外进行。傩神面具由樟木雕刻而成,演员佩戴时只戴在头顶,不像其他傩戏那样遮住整张脸。傩神的角色均由男性扮演,忌讳女性参与,即使“三娘”这样的女性角色也由男性扮演。

临武傩戏所包括的傩祭(傩仪)、傩舞(傩技)、傩戏具有系统性,表达了人类与自然灾害、困难进行不屈斗争和祈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又具融哲学、宗教、民间习俗、舞蹈、音乐等多种元素于一体的综合性,具有浓郁而神秘的巫楚文化特质,对于社会、历史、哲学、民俗、宗教、文学、戏剧、舞蹈等方面,都具有宝贵的研究价值。

2014年,临武傩戏已成功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将面向全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