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龙舟


礼乐龙舟

2007年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礼乐龙船竞渡在清朝康熙15年到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历史上礼乐相继建造了39条龙船,其中有一条 龙船在解放前由于历史问题已湮没一百多年,到现今还没有重造,现在只保留八只传统大龙舟。开放改革后,龙舟竞渡的体育运动随之发展,从2000年至 2004年又建造了10条小龙船。礼乐龙船竞渡至今仍保持传统的竞技模式。礼乐人除民间自己组织的龙舟赛事外,还有参加市、区组织的竞赛活动,以及香港、 澳门等地区举行的龙舟比赛。此外还以举办“龙舟节”进行联谊、招商活动,吸引外商、港澳同胞到礼乐投资设厂,发展当地经济。

礼乐龙舟历史悠久,赛龙舟运动人数众多,预备运动员每只船120人,赛道长、时间长,全程5000—8000米,需3小时以上。观众多,本乡男女老少、在外经商务工的乡民和邻近地区的人都来观看。

龙舟竞渡最初的民间自发活动,逐步到更广泛的参与人群,形成全民健身运动的一种有益身心的活动。激烈竞赛的场面,最激动人心的时刻。这种龙舟竞渡,是意志的角逐,是毅力的较量,是团结合力的大比拼。

礼乐龙舟

历史渊源

南宋景炎年间(1276-1277年),礼乐境内渐已成滩,已有渔民来此定居。到元朝初(1283年),礼乐才逐步发育成堆积平原。到清道光21年(1841年),渔民逐步弃渔就耕,新会县志记载:礼乐乡周遭訾水,田亩最广,潦涨时其患颇大。礼乐人从渔民到农民,生活在堆积平原各个岛上,船是谋生的主要交通工具,划船是礼乐人的专长。为纪念屈原,每年端午节,乡民划节龙,或在秋天举行龙舟竞渡。礼乐龙舟始于的年份,至今尚无考让。一句建造南溪桥时的纷争,引起了“天字号”龙舟里居归属,证实这时期已有龙舟。南溪桥(石拱桥,是江门市保护文物)建于康熙15年(1676年),距今330年,桥下(桥南里)有业兴东里、业兴西里、东兴里、南乐里、北乐里、聚兴里、攀桂里共7个里(现在的东红、英南村)。建造南溪桥,攀桂里未在里人中筹集建桥款,其他6个里的人一不准攀桂里人过南溪桥;二不准攀桂里人归属天字号龙舟。所以在建桥时已经有龙舟。礼乐在300多年前已相继建造9条龙船。黑桡龙舟是月塘里的(又称丘镇),此里分为三个社,由于发生争吵,龙舟泊在丘镇桥侧河边,后安入龙船坞,长期没人管理,树根缠绕,龙船破烂,在一百多年前已经湮没。现有8条龙船,每一条龙船都有一坊,分别为:红桡(乌纱坊)、花蓝桡(朱紫坊)、黄桡(东门坊)、白桡(中正坊)、九社(南桥坊)、桃果红,又称柑皮红(联捷坊)。礼乐龙舟有公母龙,花蓝桡、白桡、桃果红为母龙,其余为工龙。

礼乐龙舟

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各业兴旺,龙舟竞渡的体育运动随之发展,2000年,腊味行业造了金龙、银龙龙船;浮皮行业造了一条“桃果红”龙船。2003年,由个体老板出资造了乌纱、武东、武西、威东龙船。2004年由个体老板出资造了新丰、英北、威西龙船。上述龙船用杉木制造,每条龙船23人,每年在二星宫河举行龙舟赛。

礼乐龙舟闻名于珠江三角洲,1944年,由礼乐各里人组成的龙舟队,参加中山石歧龙舟竞赛获得第一名,1940年,九社龙舟在外海参加龙舟竞赛获得第二名,这次比赛礼乐龙舟本可获得第一名,开赛到半途,外海大恶霸眼看礼乐龙舟太快,本坊龙舟第一无望,境用手枪指吓发令,不准九社龙舟继续比赛,致使九社龙舟获得第二名。1973年,花蓝桡在司前龙舟竞赛获得第一名,1978年,获开平县水口、振华龙舟竞赛第二名。礼乐龙舟于1995年获得香港大龙竞渡第五名,1995年获广州龙舟竞渡第三名,1999年获江门市国际龙舟邀请赛第一名,2005年、2006年分别获新会玉龙湖龙舟竞赛第二名、第三名。2005年,九社、桃果红分获荷塘龙舟竞渡第三第四名。1983年,桃果红获外海龙舟竞渡第一名,1982年黄桡获外海龙舟竞渡第一名,1994年江门市江海区成立庆典,在江门蓬江举行龙舟竞渡,白桡获得第一名,桃果红获得第二名。礼乐龙舟历史悠久,是乡民最喜爱,最广泛的体育竞技运动。

基本内容

端午节,各只龙船在节前(农历四月尾)从龙舟坞挖起,洗净淤泥,扎好龙根,每天下午扒到张围河,三只或两只进行非正式竞赛。一河两岸,人山人海,助威的人声、炮竹声响彻张围河,热闹非常。端午节当天,各只龙船在本村各个里的河段扒节龙。龙船扒到庙宇前的河段贺庙,俗语“好睇龙舟嫁庙堂”。在庙堂前击锣、放鞭炮、递茶水(或饮料)给运动员,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欢庆端午节。

礼乐龙舟竞赛又称“出大标”或“出科”,为珠江三角洲特有,一是赛道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起点(龙门)在南口,终点在江门造纸厂,全长8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赛道缩短,起点(龙门)在夹橹(今礼东大桥),终点在江门纸厂涌口(即第一涌口),全长5公里。二是竞赛时间长,从起点至终点来回扒14次,需3个多小时。三是运动员站起身扒,取一支标旗后鼓水转身扒,斗力大、斗耐力。由于端午节(五月初五)天气酷热,正式的龙舟竞赛多数在农历八月秋凉期举行。

运动员是男性,历史上不准女性落龙船。龙船过桥洞,女的不准站在桥上看,违者受众人指责、受罚。1958年,人民公社化,提出破除迷信,破旧立新,组织妇女参加划龙船,天字号、红桡两只龙船的运动员是妇女(掌舵和打鼓打锣是男性)。两船分别划出北头咀水闸时,逆流水急,妇女的力气稍逊,两龙船分别沉没,幸好无人伤亡,天字号龙船破烂。这次事故发生后,至今仍没有女人参加划龙船。龙船新造或修理完下水,不说“下水”,而说“升水”。因忌“下”字意不好。新龙升水择吉日良时,时间的尾数必须是“1”,如8点1、(8:05)、9点1(9:05)等。运动员穿新运动服,腰系红布带,不准说话,协力抬龙船升水,舵手把龙尾拔除甩下河中,这叫甩尾,寓意是比赛永不留尾。然后燃放鞭炮,击鼓鸣锣,划去第一氵化围“取青”。龙头舵手跑入围中取一棵水稻苗或青草,用泥土栽在船头。这样取青有两重好意,到第一氵化围取青,以后比赛会夺得第一;入围(称三甲)意是获得前三名。

礼乐龙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贫苦,比赛选择在农业丰收年(俗语好时年)举行。赛前,每只龙船初选100多名运动员,训练期7天,每天4小时。在训练中,派人在岸上观察,由观察员提议,逐天挑选,淘汰,补充,到第五天定出运动员。赛龙所需经费各坊按丁筹集,男丁要交定额龙舟款,女性不用交款。每只龙船派人抬个谷萝,逐家逐户捐米粮,发动较富裕人家捐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1959年才举行第一次比赛。1962年、1963年连续两年举行龙舟竞赛。文化大革命期间,十多年没有进行龙舟竞赛。开放改革,发展经济,事业兴旺,村民生活逐步提高了,1977年至1981年这五年,连续举行5次龙舟竞赛。后来,定出每三年举行一次龙舟竞赛。由村(大队)、生产队出资及村民、港澳同胞捐款。

赛前召开各坊龙船的负责人会议,制定赛龙规则等事项。赛道在礼乐河(又称睦洲水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江门造纸厂捐龙舟款,故北面龙门设在纸厂码头河段。两头龙门在河中各插8支竹竿,扎上8种龙舟桡,让各只龙船看到自已水道龙门的位置,竹竿上扎一个竹筒并插上标旗。比赛开始前,各只龙船不能离标竹和横过河面麻绳。比赛开始,鸣炮放龙,千桡齐划,运动员吆喝声、炮竹声、观众喝龙声,响遍龙门赛道。一河两岸,几万群众看赛龙。港澳同胞,在广州、中山、珠海等地经商、做工的人都远道回乡,本乡乡民,男女老少齐出动,观看龙舟竞渡。从古至今,龙舟竞赛是礼乐人最喜爱而又最广泛的群众性体育运动。龙舟竞赛,奖前三名,每个名次颁发一个匾。如1963年国庆节龙舟竞赛,第一名白桡,绿底金字匾:一登龙门;第二名花篮桡,红底金字匾:二龙争珠;第三名桃果红,黑底金字匾:三分鼎足。1993年国庆赛龙,红桡第一名获“群龙至尊”匾,桃果红第二名获“二龙比翼”匾,白桡第三名获“三捷龙门”匾。每次赛龙获奖牌匾挂在本坊庙宇。获得第一名喜演“第一龙舟戏”,请粤剧团演古装戏,运动员优待座前排座位。还要晒标贺庙,到全镇(乡)各里河段划三天,演示获得第一的实力。

主要特征

礼乐龙舟创造了300多年,是最受乡民爱好又广泛开展的体育竞技运动,闻名于珠江三角洲,它有如下的特征:

1、历史悠久。礼乐龙舟到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2、特有的赛龙形式。赛道长,全长5—8千米,时间长,需要3小时多,来回14次,站起身划。

3、观众多。有4万多人观看,本乡的男女老少、在外经商务工的乡民和邻近地区的人都来观看龙舟竞渡。

4、赛龙舟运动参赛的人数多,预备运动员每条龙舟120人,8条龙舟共960人,每条龙舟正式参赛运动员(鼓手、锣手)71人,8条龙舟共568人。

5、技艺传艺传授时间较长,鼓手、舵手师徒传授时间要经过3—5年时间。

6、焕发乡民团结、奋发向上,拼搏精神。

礼乐龙舟

重要价值

礼乐赛龙活动具有它的特征,从古至今最受乡民爱好而又广泛开展的运动,具有如下价值:

1、传承和发扬赛龙运动开展。

2、全民健身,活跃乡民文体活动。

3、通过赛龙活动招商引资发展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