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脂山清水秀,地灵人杰,其境内一步一个典故,一步一个传说,是一块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桀骜不驯的无定河由北向南穿境而过,孕育了米脂文明,同时也孕育了陕北文明,奠定了米脂作为陕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的地位。米脂古城作为县治所在地,已有近千年历史。古城背倚凤凰岭,面对无定河,近可闻文昌阁悠悠钟声佛古,远可观无定河滚滚波涛依旧。
窑洞古城 前世今生
米脂,古称银州。秦属上郡,汉归西河郡。银州古城早期是由数户姓惠的先民居住在凤凰岭上,所以称之为惠家砭。后来又有毕姓多户人家迁徙过来,形成了一个寨子,后称毕家砦。宋时,米脂地多战争,米脂县城游动不定。明洪武六年(1373)守御千户王纲负责修葺毕家砦,筑石为墙,老人们叫小城畔,三宫洞为北门,“观澜”门为南门,这套城叫上城。百姓的油、米、柴、盐、炭、箩筐、簸箕和筐担需要交易,所以上城下的城壕——现东街至北街一带就立了集市,定农历每月逢五逢十遇集,每月底如遇小尽,集就在二十九,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明成化五年(1469),知县陈贵,罗山人,拓东北隅;嘉靖二十五年(1546),知县丁让,泽州人,增筑东西关城;万历元年(1573),知县张仁复,邢台人,筑墙建门,东门曰拱极门(后改为迎旭门),南门曰化中门,北门曰柔远门,都修瓮城及建城门楼和垛口。
米脂老城建在凤凰岭上,东有魁星楼,北修玉皇阁,西建西角楼,远望形似被只东去的凤右翅驮负着,老城被三水围绕、四山拢抱。米脂老城内含元、明、清三个朝代不同风格的窑洞四合院,集窑洞、院落、大门营造艺术之大成。老城无南大街,早在明万历年间就在流金河南岸修建了南北走向的两个哨楼洞,洞上建楼,内供关老爷、文昌、真武大帝及观音诸神。
在清中后期到民国初年,米脂城乡的一些大户以买田置地来发家致富,像城内东街的冯月府、高光祖,北街的杜盛枝,西街的周志高,以及杨家沟马氏、刘家峁姜氏、高庙山常氏,远近闻名。随着商品交易风生水起,米脂一部分人以开店铺、做买卖生意来致富,养家糊口,从十字街、东街、草场口、西街口、南门外一直到南关,字号遍街,店铺林立。像东街口,王崇山、王崇彦家的“崇兴隆”, 冯社臣开的“复兴昌”、“复恒昌”、“复生昌”;艾维民、艾维光家的“永泰祥”和“综美祥”,等共有九十二家。
文化瑰奇 地灵人杰
依山傍水的米脂古城,自古以来就有帝王气象。唐朝大将郭子仪在夜巡米脂无定河时,恰逢七月七日,巧遇织女,拜地祈福,织女赐他六个字“大富贵,亦寿考”。仙女冉冉升天之后,郭子仪看到东南二里多有一道通天彻地的紫赤光焰。郭子仪当即告诫当地人“这是无定河龙脉所在,万万动不得”。郭子仪的忠告,老百姓也都牢记在心。这个神奇的地方就是后来的西角楼的位置。后来郭子仪果然官至太尉中书令,封汾阳王,七子八婿,享寿八十五岁,五福俱全,为历史上第一人物。
到了宋朝,银州防御使李光俨,没有记着郭子仪的忠告,曾向郭子仪看见的那个发出紫赤光焰地方挖了一眼水井,不料那无定河水,陡然便涨起三丈多高。过了段时间,他的夫人元氏生下了“生而有齿”的夏太祖李继迁。
相传中国道教的传奇人物陈抟老祖,到了米脂地面,看到无定河雄而不秀,浊而不清,感叹说道,此河气象雄奇,七百年间,理合两泄精英。遂口占一偈道:骇浪惊涛里,扶舆造化神,历年七百载,两度孕奇人。这两位“奇人”正是一个村子走出来的两位皇帝,一位是夏太祖李继迁,一位是大顺帝李自成。
李自成首义之地
在米脂古城的老街上,许多人喜欢谈论历史,谈论这座县城“控山险,扼冲要”,属“延绥襟喉之地”,不少人指着坐落于古城一条街最北端柔远门外盘龙山行宫谈论李自成。
李自成的行宫,也就是盘龙山古建筑群,原身为真武祖师庙,建于嘉靖年间。2007年10月,米脂县近万人在李自成行宫前,纪念李自成诞辰400周年。阵阵鸣炮声中,一座持宝剑、骑战马的李自成铜像揭幕现身,随后是隆重的祭祀活动和百人唢呐、百人秧歌表演。
据记载,李自成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出生在米脂河西200里的李继迁村,这村里的人代代口耳相传,他们由甘肃迁来,是骁勇的西夏国君李继迁后人。舅父闯王高迎祥被杀之后,李自成成为首领并以自己杰出的才能使部队逐渐壮大,他的屠戮随之扩大。李自成屠戮过的,在《明史》上列出的州县就有固始、霍丘、寿州、颍州、凤阳、富平、宁州、鲁山、叶县、含山、和州、昭化、剑州、梓潼、江油、黎雅、青川、宁羌、广元、宜阳、永宁、偃师22城。但李自成起兵数十年从未侵扰米脂。
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在襄阳称新顺王,命侄儿李过统兵3万回师米脂。李过发现城北盘龙山后有群山环抱,前有无定河回绕,龙盘虎踞,气势雄伟,于是将山上的真武庙改建为闯王行宫,以恭侯大顺王驾临。
米脂的李自成行宫,不同于它脚下县城的黄土城、窑洞院,竟是一派别具风格的木结构建筑。行宫依山势起伏修建,气宇轩昂。特别的是,在行宫内修建有乐楼一座,正中为演出舞台,两厢廊为看台。为了达到更好的音响效果,在戏台下埋了24口瓷缸,有余音绕梁的奇效。当年冬季,闯王曾亲率大军回故里,在乐楼唱戏3天。乐楼的对面是捧圣楼,楼高17米,下为拱形劵洞,是李自成当年带领起义军“滴血祭天,盟天发誓”的地方。
据说,清代官府以为前朝复仇惩奸的名义,两次要将行宫砸烂,米脂百姓赶紧将真武大帝请回,这才使闯王行宫免遭祸殃而保留至今,可见李自成在当地百姓心中的地位。
奇观风貌 错落有致
漫步在米脂古城街道上,人来人往,以十字街为中心的街道两侧,明清建筑风格为主体的商铺林立,以窑洞为主体的四合院摆满主街以外的巷道。东大街、北大街古风古韵,从老城中心的十字路口向周围延伸,石板铺道,一派古韵依存的景象。街道上半尺见方的青条石,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时日既久,在无数次的摩擦中变得极为光滑清亮。
走进窑洞四合院,多数院落面目依旧,至今保存完整。瓦当、吻兽、砖雕设计细致,院落里的照壁、抱石鼓、月亮门、垂花门、窗棂花原汁原味。晨昏时分,炊烟袅袅,活的文化依然延续。
古城承载着深厚的黄土文化,散发着古老的历史信息。从整体布局来看,古城山水环抱,两山俯瞰,一桥飞担,其街道主要以东大街、北大街为主骨架,其它巷道主要分布于大街两侧,形成规则网状,形若凤凰单展翅,布局精巧之极,在全国独一无二。
米脂古城格局沧桑依旧,古朴雄浑,街道两侧内以“明五、暗四、六厢窑”式窑洞四合院为主格局,在全国最具典型性。同时,米脂古城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以十字街为中心形成的古城老街内古色古香,其中枣园巷、儒学巷、安巷子、石坡及马号圪台、市口巷、北城巷、西城巷等巷道,至今风貌依旧。街区内的窑洞形式多样,有土窑、接口窑、方口窑、石窑和砖窑等。四合院有高将军宅(明延绥镇镇边将军)以及高家、杜家、常家、冯家、艾家等众多的明清窑洞四合院、套院。
人文底蕴 教育为先
1919年,陕北第一所女子专门学校在米脂开办,率黄土高原女子教育风气之先。1927年创办三民二中,与榆林中学、绥德师范并驾齐驱。不久成为陕甘宁边区米脂中学,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1939年袁德新的《陕北社会状况一瞥》载:“米脂县城中之文明现象,较之西安亦有过之无不及;故米脂可称为陕北文化中心。”于是,米脂“文化县”的称号由口碑转化为文字记载。
然而早在建县伊始,米脂即同时修建文庙,尊孔兴儒。这不但在陕北率先步入文明,而且开始与科举结缘。据记载,元代县内就有过张正臣、张道儒等举人,王宗尧、王猷等贡生。到明代,随着时局的相对稳定,人口的不断增加,米脂上城居民逐渐下移,即在下城选址迁建文庙学宫,历时五年,文庙学宫落成,成为当时全县城乡最为壮观的建筑,也是最为神圣的地方。随着文庙学宫规模的扩大,米脂的文化教育事业日益兴旺。明代学宫培养出艾烯醇等8名文进士,艾梓等4名武进士,艾元复等33名文武举人,贡生154人,举荐特科2人。到清代,历任知县引导米脂笃学之士“以振兴文教为己任”,想方设法筹集资金,维护修缮文庙,扩大学宫规模,增加办学经费,补贴考生旅费,民风更加淳朴,学风日趋浓厚。每逢开讲之日,除儒生外,其他文人亦来听讲,室内容纳不下,就立于窗前户外聆听。从此冠名米脂为“陕北的文化县”。清代共出高钿等文进士9人,艾质素等武进士3人,李重华、谢奎3等文武举人72人,贡生191人。
据统计,明清两代从这里走出24位文武进士,100多位文武举人。近代人物有关中道伊、观察使高祖宪、绥德知州李蕴华、陕西省都督署参议高照初等。现代的国家领导人刘澜涛、马文瑞、常黎夫等,均在此处接受启蒙教育。至于其他的名人如民主斗士杜斌丞、开明绅士李鼎铭、抗日名将杜聿明、教育专家马师儒等,可以说是举不胜举。
窑洞遍布的老城,自明嘉靖以来历经百余年,东大街、西大街、北大街古风古韵,从老城中心的十字路口向周围延伸,石板铺道,铺面林立。老城内历代窑洞比邻而居,这是当地生活的一大特色,保存下来的有高将军宅(明延绥镇镇边将军)以及高家、杜家、常家、艾家、冯家等众多的明清窑洞大宅,这就是陕北最著名、最典型的“明五暗四六厢窑”式窑洞四合院,瓦当、吻兽、砖雕设计细致,院落里的照壁、抱石鼓、月亮门、垂花门、窗棂花原汁原味。晨昏时分,炊烟袅袅,这是个信号:活的文化依然延续。
毛泽东曾经住过的窑洞
在老街上,还能听到更多的英雄形迹。
位于古城的石坡25号常平仓,是光绪十二年由知县骆仁主持修建的粮仓,1940-1942年为共产党和国民政府临时联合政府驻地,1943-1958年为米脂县人民政府驻地。解放战争的关键时期,这里接受着古城往南20公里的设于马氏窑洞庄园司令部的指挥,那也是毛泽东率党中央转战陕北时期,居住时间最长、从事革命活动最多的一处,并在这里召开了有里程碑意义的准备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的“十二月会议”,发表了《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等重要报告。
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进行重点进攻,胡宗南率20余万军队包围延安,党中央从延安撤出后成立了中央前委、中央后委和中央工委。
1947年11月,队伍终于到达陕甘宁边区的米脂。这里的马家祠堂闻名陕北,马家主人耕读传家,好义可风,乐善开明。1929年,陕北大灾,留过学的马醒民在灾荒之年兴建“新院”,以工代赈,历时10年,缓解了许多贫民的生活困难。毛泽东率党中央到杨家沟后,他又将“新院”捐赠。新院由马醒民亲自设计监修,将西方建筑风格和陕北窑洞建筑文化巧妙的融为一体,堪称典范,与城内原汁原味的窑洞四合院组成一部完整的、活生生的窑洞建筑史。
新院成为了毛泽东的居所,1947年11月22日到1948年3月21日他一直住在这里,随着战局变化、形势稳定,加上米脂黄米的滋养之功,他面色红润,精神焕发,离开米脂后,结束转战,进而反攻,指挥全国战局创下了节节胜利。
如今,马氏窑洞庄园已经辟为毛主席转战陕北纪念馆,规模格局、雕刻装饰都得到完善的维护。命运不同的是,米脂老街上的窑洞仍然遭受各类因素滋扰,现在的米脂古城中,时不时有现代楼房拔地而起,瓷砖贴面随处可见,3条大街的沿街门面建筑及百年窑洞院落大门、影壁、脊兽、花草等脆弱部位破损严重。西安美院近千名师生曾连续多年对米脂老街上的窑洞进行全面的考察、测绘。一位教授自豪地说:“现在就算窑洞古城全部毁了,按照我们的测绘图,也完全可以将它重新复原。不过,保护古城现状远比破除后重新仿建的价值高得多。”他们在米脂古城详查细测了70多个院落后,当时就发现已有7处瓷砖贴面和14处较严重的破损。
窑洞古城遭破坏由来已久。其中,“文革”至改革开放前的破坏,是纯粹性破坏,现在很多窑洞人家门口被捣烂的残破石鼓就是那时的“杰作”。而改革开放之后的破坏则以“建设性破坏”为主,名为建设,实为破坏,最为可惜。
2012年5月,米脂古城老街在第四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中,被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这是陕西省目前唯一获此“国字号”殊荣的老街。
2014年10月,由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颁发的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千年古县”荣誉牌匾正式授予米脂县,从而再次引来外界更多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