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曲民俗风情


舟曲,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白龙江上游,东邻武都,西连迭部,南面与文县及四川九寨沟县接壤,北面与宕昌县相连,总面积3010平方公里。

一袭碧波的白龙江,从悬岸夹峙的西倾山奔涌而来,从此,那个藏语名为“龙江”的舟曲,就腾飞在锦绣中华的几何中心。到过这里的人称赞它像小江南,似桃花源,如香巴拉,使人流连忘返。

舟曲至今仍保有着它古老而神奇的意蕴。早在公元前三四千年,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新石器仰韶文化的文物——彩陶三连罐,被甘肃省博物馆收藏为一级文物。山后拱坝河流域出土的丈地均粮碑是甘肃省境内明代土地管理和改革的重要文物,存放于城郊的二郎山公园。西汉时著名的将军李广曾率兵路过这里。三国时期,蜀国的大将姜维在武坪、大峪坪养兵蓄锐,这里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国名胜——沓中的所在地。立节乡华年城西晋时是宕昌王国的所在地,一度曾为一位女王执政管理,古城址、烽火台依稀可辨,是甘肃省级文物保护点。宋代时的县令张俊臣修筑了县城的四周城墙,建立了现在舟曲县城的基础。至今,县城西北的坪定乡仍能见到先秦时期的古城墙。舟曲西大门——巴藏乡的民居大多是石头砌成的整齐碉楼,保留着古羌族建筑的遗风。九十九眼泉、二十四个亮晃晃、达玛姑娘、格萨尔东征的传说家喻户晓,让这里充满了诗情画意。

舟曲民俗风情

藏传佛教在此曾留下过许多值得研究的历史文化遗迹。坐落在黑峪村的扎西伦布寺,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康熙皇帝曾敕封黄顿珠嘉措为僧纲土司。寺院既有格鲁派的经堂,也有古老苯教的大殿,有格萨尔王的传说,有多样的民歌和节俗,是一个藏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位于立节乡境内的占单寺院,初建于唐朝,明、清时进行过维修和扩建,是白龙江沿岸藏传佛教格鲁派的重要寺院。寺藏经卷丰富,唐卡甚多,彩绘古朴。舟曲境内其他较为有名的寺院还有武坪寺、八楞寺、曲瓦寺等,它们均建于清朝康熙、乾隆年间,规模不小。这些藏传佛教寺院在历史上曾积极传授文化知识、传承建筑风格、团结安定民众、保存地方史料,至今也还在广泛深入地影响着周围民众的生活。

远近闻名的民间节俗,为这方恬静的土地营造了千年不散的欢乐——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这里时常举办松棚楹联灯会,满街满巷的对联形成壮丽辉煌的人文景观,灯廊融对联、书法、纸艺、绘画为一体,具有翰墨精神和东方神韵,使舟曲拥有“不二扬州”之雅称。

博峪藏乡千年来流传着达玛姑娘采花降吉祥的动人传说,这里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都要举办采花节,姑娘小伙盛装上山采花对歌,以歌舞美酒纪念达玛姑娘织锦带、传技艺的善良贤惠。

舟曲民俗风情

巴藏乡五月初五则盛行朝水节,后背山村的悬崖上飞泻而下的一股瀑布前,来自舟曲、迭部、岷县的各族群众齐集一地,淋水沐浴,摆阵喊号,意在祈福纳祥,彰显着人与自然的美妙和谐。

舟曲还极富人文活力——这里活跃着一大批文学、楹联、书法和美术爱好者,出版过《第九十九眼泉》、《达玛花》、《龙江人家》、《爱在泉城》等一大批文化图书和影视作品,曾编排出大型民族民间民俗歌舞乐《梦幻拉尕》。

地方风俗

采花节,是舟曲县博峪乡藏族群众的传统节日,时间为农历五月初五这天。

节日从五月初四凌晨开始,真正的节日活动是在五月初五举行。

舟曲元宵楹联灯会,元宵灯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欢度此节,各地民俗大同小异,而甘肃省舟曲县别具一格,独有特色,素有“小扬州”、“赛扬州”之称的舟曲元宵楹联灯会,据传:灯火兴隋唐,对联盛明清。活动主要由楹联松棚大会、十五庙会、黑十七、十九“迎婆婆”为主的内容形式组成。

楹联松棚灯会,在舟曲年小十五大,从正月初八始,县城四街两关就组建各自的灯会组织,划定各家地段,每家负责各自地段的立架、蓬松毛儿、挂灯等事宜。每年灯会由同街灯会会员轮流主办,每晚由各家自己点燃灯(现代用电灯)。至到十九晚,"九街灯对列火树,万幅书联绽银花"。家家走桥赏画,处处观灯吟联。

舟曲民俗风情

十五庙会,城内外所有寺庙大开山门,供“善男信女”顶礼膜拜。

黑十七,亦称黑社火。十月十七晚,灯内只斟少许油,灯亮不到一个时辰即全部熄灭,幼童背着背斗,黑面馍上插根蜡放在背斗底,倒骑驴,由大人牵着在街道下串游戏闹。并选一个当灯官司老爷,戴破草帽、红缨帽,手拿破扇,穿一白长衫,状若清时县令;乘坐椅,绑在梯子上,由年轻人抬着颠来晃去,敲锣打鼓,游过街道。意为驱除“凶神恶煞”,保佑平安。

十九迎婆婆(舟曲称圣母娘娘为"婆婆")迎"婆婆"是遗留下来的一种带有浓厚色彩的民俗活动,是整个正月各种活动的高潮,犹如舟曲城的狂欢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