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太平歌


兰州太平歌,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甘肃省兰州地区春节时以地方方言演唱的独具艺术特色的一种娱乐形式。旧称“皋兰太平鼓武曲子”、“兰州太平鼓曲子”、“武歌”、“社火武曲子”等。它同太平鼓相互配合构成了全中国独一无二的民间鼓乐形式,为兰州一绝。太平歌曲调古朴,粗犷豪放,伴奏仅用鼓、锣、钹等打击乐器。20世纪60年代以前,兰州地区此风尤盛。

太平歌是过去兰州人民最喜爱的一种曲艺形式,群众基础广泛。

太平歌有两种表演形式:一种为清咸丰年间流传下来的表演形式,一人击鼓,周围的人自由唱太平歌,歌词内容多为《三国》、《水游》中的历史英雄人物。四句一阕,接连数阕不止,表达出英雄人物一生重要事迹。另一种表演形式是在太平鼓表演完一场后的间隙中,由一人唱一曲小令,一人击太平鼓为节拍,内容多表达劳苦大众的生活,有哀怨、有相思,也有愤世小令。太平鼓表演间隙唱的太平歌,城关地区也叫身歌小曲,即兴表演,为社火队助兴添趣。

太平歌曲调古朴,粗犷豪放,歌词动听,韵味浓厚,伴奏仅用鼓、锣、钹等打击乐器。歌手不拘形式的或坐或站引亢高歌,听众、路人则注足聆听,先以擂鼓、锣、钹为前奏,招徕听众。当乐队奏完一通鼓、锣、钹后,即可听到人群中捷足先登者歌唱声。当歌手演唱完头一句后就有一声鼓、钹。用拖腔唱完第二句时,就连敲三声鼓、钹。再就是一句一句唱下去。惟唱到最后则须两字,三字拖腔到两句节拍,这时伴奏者知道歌手的唱词要结束了。接着就是一阵鼓、钹,等鼓、钹一停,鼓、钹声又起,便会有人接着再唱。

太平歌词内容广泛丰富。歌手唱家多在平时背词演练,正如兰州俗话说的“学一年、唱三天,靠蛇雏子踏烂砖”。太平歌词多为当地一些落第文人所编,唱起来朗朗上口,情节生动。歌词成套成段,有“三国”、“水浒”、“隋唐”、“说岳”、“二十四孝”等历史传统故事。以及诙谐幽默的“十三月”、“拙老婆”、“灰老鼠”等令人捧腹的段子。也有唱家、歌手们即兴现编互相戏谑逗乐的歌词,歌手多为独唱,亦可对唱,一曲唱毕继续击鼓、锣、钹来吸引唱家续唱,唱到高潮时一人高歌众人和的慷慨激昂场面不时涌现。歌手、唱家们可自由的用嘹亮奔放的声韵,抒发内心的感情,这样一段接一段的你唱我接,直到夜阑人静,听众不散,唱家不歇。每晚高歌一直唱到二月二龙抬头方止。

太平歌深刻地反映着社会。真实地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它的语言根植在“兰州话”的肥沃土壤中,广泛流传在人民群众口中,表现了兰州人民淳朴豁达、豪放乐观的性格。唱太平歌和耍社火、观灯会、射灯谜一样,是兰州人民过去数百年来春节文化生活的主要内容。

唱太平歌使兰州地区闹元宵的民俗有别于外地。它庆贺丰收,娱乐助兴,消除疲劳,鼓舞士气。在漫长的岁月中,太平歌不断发展,日趋完善,使这一古老的民俗艺术延续下来。

历史渊源

太平歌是从14世纪末的太平鼓派生出的民俗形式。最早的记叙太平歌的文字,可追溯到1821年—1850年间(清道光年间)。兰州回族诗人,著名学者马世焘(1809年—1875年)所作的《兰山竹枝词》十首组诗的第一首“金钱再买乐如何,路转星桥灯火多,的是人间春不夜,满城都唱太平歌”之中,诗人选取满城都唱太平歌的片断,再现了清代兰州元宵节的盛貌和这一独特的乡情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