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安福武功山传说


武功山,原名泸潇山,山脉连绵起伏,浩浩荡荡,奇峰嵯峨,怪石林立,幽谷沟壑,飞瀑流泉,景观壮丽。主峰海拔白鹤峰(金顶)1918.3米,是江西境内第一高峰。

武功山属罗霄山脉北段,位于江西安福县泰山乡及钱山乡境内。武功山是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一体的山岳型风景名胜区,同时也为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遗产、2009年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十大“非著名”山峰之一、2009年武功山入围“中国大学生最喜欢的旅游景区”金奖。

相传晋时山上住着武姓夫妇,耕猎为生,武艺精湛,名扬远近,前来此山拜师学艺者络绎不绝,武姓夫妇也乐意传授教习。后来上山学艺者日益增多,夫妇两人决定开基立派,妻子便去了泰和境内的武冈山,后改名为“武姥山”。而泸潇山因武公在此得道,而称为武公山。

南朝陈武帝时,侯景在西昌(今泰和)叛乱。欧阳頠领兵勤王,于武公山下吉州、安福安营扎寨,不料被诡计多端的侯景包围,情势危急。欧阳頠夜卧帐中,梦一老者与之细论兵法,教之于武公山各处陈兵。欧阳頠遂调整兵力部署,经官兵奋勇厮杀,终获全胜,平定侯景之乱。班师回朝,武帝欲封赏,欧阳頠把得武公托梦阴助平叛之事禀奏,陈武帝龙颜大悦,即派员上武公山祭祀,并改武公山为“武功山”。此即武功山来历的传说。

江西安福武功山传说

武功山传说的内容十分丰富。山上十大高峰,三十六石、四十八涧等58处自然和人文景观,处处有传说。这些传说既有神仙云游四方,惩恶扬善;也有僧道行善积德、普渡众生。既有精怪作恶人间,终被惩罚;也有官吏欺诈百姓,不得善终。既有书生发奋苦读,终成清官;也有百姓辛苦劳作,上苍眷顾。既有名逸潜心成仙得道;也有英雄除暴安良、匡扶正义等。另外还有彭德怀寅陂之战、三女跳崖、三江改编、夜袭洲湖、陈毅进山等革命故事。通过一系列的民间故事传说,把武功山的神奇秀美、儒释道文化、自然风物、人文景观、红色斗争史,表现得淋漓尽致。

武功山传说,自晋朝始在民间流传,历史悠久。南朝安福人王孚在《安成记》中就有记载,明代安福人张程编的《武功山志》详细记载了武功山的自然人文景观和传说的出处。这些传说,流传于吉安、萍乡、宜春和湖南茶陵、攸县等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民间传承性,是庐陵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安福县先后整理出版了民间故事集《武功山风情》和《武功山传说》。

武功山三女跳崖传说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离开中央苏区开始长征。奉命留在湘赣边界坚持革命斗争的湘赣省委,为了保存有生力量,决定将省党政军机关和独立三、五团转移到赣西武功山区。撤退时,不少群众也随游击队上了山。这样,安置转移苏区干部和群众,便成为当时各级苏维埃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

刚刚结婚不久的安福县苏维埃政府内务部代部长李发姑及专做安置工作的郁怡花、刘长英担任了临时安置任务。10月底的一天,她们来到武功山深处的白竹坪村。呼呼作响的树林,高耸入云的杉树,构成了这里的独特风光。村子虽小,但已住下了不少转移来的乡亲。三位女同志村前屋后,挨家逐户慰问谈心,为群众发放安家费。一天深夜,乌云密布,阴雨沥沥。李发姑开完妇女会一出门,就听到“砰砰”几声枪响。情况危急,敌人已包围了村子。保护群众迅速转移,刻不容缓。夜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敌人的手电光像鬼火般地晃动着。三人凭借较为熟悉的地形,往山上冲去。他们一边跑,一边喊着,藉以吸引敌人。愚蠢的敌人听见有人叫喊,又见一路树枝摇晃沙沙作响,以为游击队的主力就在这边,于是像一群疯狗似的往山上追去,为首的还大声喊叫:“不要开枪,要抓活的!”

李发姑三姐妹一口气爬上山顶,回头一看,山下村里静无喧声,可知群众已安全转移,敌人已经全部被“调”到身旁。但望背后,低矮的小松树下是悬崖陡壁,阵阵阴凉的山风从崖下往山上袭来,凭着记忆,李发姑等人断定,这里就是有名的千丈崖。人到此时,哪容多想。她们这时只有一个信念:宁可牺牲,也不能落入敌人手里当俘虏,更不能做革命的叛徒。三人不约而同地相互拉了拉衣角,刚毅的嘴中迸出两个字“跳崖!”

江西安福武功山传说

三人刚到崖边,敌人已离她们只有数十米远,几十只手电光向她们射来。三位姐妹喊着“共产党万岁!革命胜利万岁!”英勇地跳下山崖。一心想抓活的敌人见此状都惊呆了。

翌日清晨,潺潺山溪首先将郁怡花从昏迷中唤醒。透过朦朦胧胧的晨光,她挣扎着浑身是伤的身体,慢慢地回想起来昨夜为掩护群众,三人从九丈多高的千丈崖上跳下来的情景。现在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寻找另外两位姐妹。她忍着疼痛和饥饿,带着满身的伤痕,艰难地向前爬着。忽然她听到一阵呻吟声,原来李发姑还活着,但伤势很重。不幸的是刘长英已经牺牲。两人爬上战友刘长英烈士的遗体,拿出自己的手绢盖在她的脸上,草草地掩埋了战友。

爬出去,一定要活下去,为战友报仇。两人挣扎着,拖着带伤的身体,一直往前爬着爬着,直到爬出沟口,遇上当地上山来砍柴的李敬香老汉,两人才获救了。李敬香将她们背到山边的一座小庵里, 很快与武功山上的游击队取得了联系,由游击队送住山洞里的后方医院治疗……

武功山仙人桥的传说

武功山金顶东侧山下边有块叫麻子石的地方。这地方的石头奇形怪状,麻麻点点的,自成一道风景。

江西安福武功山传说

传说,那一年,“八仙”之一的铁拐李来到武功山,看见上山朝拜的香客络绎不绝,他想:且不说爬山越岭、翻崖过涧的艰险辛苦,这么多人上山来往哪里吃住呀?想罢,决定下山去为香客化些斋食,以解饥饿。

这天,铁拐李挑着满满一担食物上山来。这食物都是化缘来的,有米饭、包子、斋果、粟米等等。自然,铁拐李好喝酒,他不忘往那酒葫芦里灌了一壶安福老冬酒。铁拐李专用他那根铁拐仗,挑着米酒斋食,一瘸一拐地上山来。他走啊走啊,走到麻子石地方,那时,那地方是一条茅草山坳,坳两边是山崖,沟里有一条山涧。铁拐李爬上山崖,准备跳过山涧,不料担子重,加上他的脚拐,经他用力一跳,拐杖“啪”的一声断了。

铁拐李差点跌跤,吓出一身冷汗。他虽然跳过山涧,可顾不上扶那肩上的担子。结果,折断的铁拐杖飞迸出去,一截落在山涧这边,一截落在山涧那边,分别深深地插进地里,变成两根冲天石柱;那担子倒了,米饭斋果粟米洒得满地都是,形成漫山遍谷的麻石;那葫芦里的酒咕嘟嘟流淌出来,形成一条溪水,叫酒泉溪。

如今,麻子石、酒泉溪仍在。那两支石柱已经“长”成数十丈高、二三丈粗大。它隔河相峙,形似桥墩,十分雄伟壮观,人称“仙人桥”,其实是有墩无桥。

关于佛光的传说

事实上,佛光是大自然一种十分普遍的自然现象,并不是传说中的那么神秘,只要具备产生佛光的气象和地形条件,就可能有佛光的产生。“佛光”在中国的峨眉山金顶最为多见,在我们江西武功山也经常有游客拍摄到佛光。“路转层崖曲径通,诸峰罗列顿晴空。方塘倒现青莲座,南海观音水月中”。这是流传在萍乡、安福民间对武功山金顶佛光常现的赞美诗句。从“三天门”上武功山金顶,在快到金顶的途中,常现有佛光奇观。在武功山,还有着不少关于佛光的传说故事。

武功山金顶上的佛光,从古至今一直是武功山宗教文化的精髓,也是武功山成为江南宗教名山的标志。在众多名僧、香客、旅行家赞美武功山的诗篇中,对武功山神奇的佛光也有记载,如明朝诗人刘长吾“岩上灵光夜烛天,法身常现补陀禅”等诗句,芦溪、安福民间也有很多武功山朝香好运者对“佛光”的传说。

江西安福武功山传说

武功山金顶的佛光常现之处在观音岩,僧人叫做“佛光”,古人称其为“光相”,意为菩萨显相,佛家人认为,只有与佛有缘的人才能见到“佛光”。当人的位置恰在光环与阳光的直线上时,光环中即会出现人的投影,好似观音在莲座上。有诗曰:“重轮叠彩印岩腹,非烟非雾染丹青。我与化人中共住,镜光觌面交相呈。”这就是传说了1000多年的佛光景观。

安福武功山发现“朝天碑”

考古人员在安福县金田乡槎田村发现一块《捐租定议条规》碑,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记载朝谒武功山的唯一文献。这次发现的“朝天碑”,无疑为武功山朝天文化的研究、传承,提供了极其珍贵的文献与实物资料。

江西安福武功山传说

据该县文博人士介绍,碑文内容是关于古代武功山朝天的习俗。该碑长186厘米,宽45厘米,厚6.5厘米。在古代,“登金顶,朝武功”,是江南一带的习俗。随着时代的更替,古老的朝天习俗已然淡化。此前关于武功山朝天的传说,仅剩口口相传。有关朝谒武功山的具体仪行及规范,见之于文献的,几乎没有。明代刑部侍郎朱世守曾为武功山行台撰对联:“欲登金顶朝天去,先向行台稽首来”,形象地反映出古时朝天仕民的虔诚心态。后世将之与祖先崇拜、宗教崇拜互相掺和,形成了一定的朝谒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