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五大最美古村落


每一个古村落,都是一个传奇,它们承载着极其丰富的历史记忆、人文生态和社会发展轨迹。每个古村落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基因”,传统风貌、地方特色、民俗风情,传承潮州市古村落的文化内涵。下面一起走进潮州最美古村落。

一、龙湖镇龙湖古寨

南宋初年建寨,至今八百多年,寨中央直街形似“龙脊”,四周韩江水、池塘湖水环绕,故称“龙湖”。

街巷中,宗族祠堂、名宦府第和商贾富绅豪宅100多座,不少有五进、十进之深,素有“潮居典范、祠堂千家、书香万代”之美誉。寨以重文崇教著称,历代涌现出进士、举人、贡生达600多人。

一个昔日潮汕滨海的贸易重镇,历代曾出过50多名进士、举人,现在仍保存着100多座古建筑,堪称“潮汕古建筑博览”。

潮州市潮安县的龙湖古寨,地处韩江中下游西岸,始建于南宋,明、清为发展的盛期,是潮汕滨海的贸易重镇,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龙湖寨内结构相当讲究,是先人按照地舆学的九宫八卦修建的,寨中央的直街长3华里,由于形似龙脊,便将原先的俗称“塘湖”改为“龙湖”。中央直街的东面有新街、上东门街、下东门街,西门有五宫巷、隆庆巷、福兴巷、狮巷、中平巷、伯公巷,形成“三街六巷”的工整格局。

据考证,龙湖寨历代科举出身的进士、举人达53人,名人的题词、书法、碑记也相当多。至清末民国初,在面积只有1.5平方公里的寨内,宗族祠堂、名宦府第和商贾绅豪宅有100多座,不少有五进、十进之多。

有关专家介绍说,目前龙湖寨里的古建筑仍保存着少量线条洗炼的宋代建筑构件,大量是风格简约的明式建筑和华贵尚美、精雕细刻的清式建筑,其中仅保存基本完好和重修的祠堂约8座,三进以上的民居约40座,专家认为这些建筑堪称为“潮汕古建筑博览”,既体现了宋、元、明、清各历史时期的不同建筑风格,又荟萃了木雕、石雕、嵌瓷、彩绘、贝灰塑等典型的潮汕民间工艺精华。

在众多的古建筑中,天后宫的风格尤其与众不同,一般祠寺的门神是八面威风的武将,天后宫的门神却是身穿罗裙的女将;镇宅的石鼓,一般两面没有任何装饰,天后宫的石鼓两面却刻有“双狮戏球”的图案。

这些府第、民居的门廊主面装饰浓重,门匾、侧壁等多绘风俗彩画,显示出皇庭气派;天井地铺卵石或条石,摆设花盆,简洁明快;门厅与天井间置同花屏风隔扇,使空间转折变化。这些建筑虽经历沧桑,但石刻文字仍清晰可见,墙上壁画栩栩如生,屋脊嵌瓷的花虫鸟兽生动传神。

二、古巷镇孚中村

古巷镇孚中村是潮汕最早的古村落之一,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在这里,江夏黄氏近千年的古代遗风仍保存完好,与状元密切相连的历史文物更是随处可见。

孚中村具有丰富的历史文物资源,古寨、神庙、祠堂、公厅、大宅、状元第、将军第、龙头书屋、状元石狮等,都是其文化底蕴深厚的见证。

孚中村俗称埔中,含大乡、北厝、饶埔、孚梓寨4个自然村。在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城庵埠西北24.7千米,因村位于丘陵地带中间平坦开阔地,故俗称埔中因“孚”与“埔”音近而雅,故写成孚中。在这里,江夏黄氏近千年的古代遗风仍保存完好,与状元密切相连的历史文物更是随处可见。

孚中村自南宋时期(1128年)开始有历史记载,因地处古巷寨后羊铁岭后壁山脚象埔东部,当地人俗称为埔东村;又因同县意溪有埔东村,铁铺也有埔东村,该地自明朝嘉靖(1522至1566年)以前就称为孚中村。据《黄氏族谱》载:“其祖先于宋度宗年间(1265—1274年)由福建莆田迁此时,已有郭、袁、张、杨等姓居住。”聚落呈混合状分布,建筑以灰沙土夯墙瓦木结构平房,部分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还保留有清代建筑孚中寨。

在孚中村约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先后居住着韦、黄、郭、姚、吴、卢、卫、袁、胡、张、洪、杨、郑、余、林等10多个姓氏。黄姓初创居于北厝自然村黄厝围,传至五世祖若人公。明朝景泰元年(1450年),出身秀才的若人公带妻携子迁居大乡孚中寨内,庙宇之兴,始有其基。

经过300多年艰苦创业和发展,黄姓于明朝嘉靖(1522~1566)年间创建孚中寨,清朝康熙39年(1700年)创建黄氏大宗祠,乾隆11年(1746年)创建长房宗祠,乾隆38年(1773年)创建东迎公祠。清朝嘉庆元年(1796年)黄仁勇考中武状元后,黄氏宗族更是日趋兴旺发达,其他各姓氏则先后搬离孚中村迁居他乡,另谋发展。至民国元年(1912年),孚中村一统黄氏。

孚中村作为清代武状元黄仁勇的故乡,具有丰富的历史文物资源,古寨、神庙、祠堂、公厅、大宅、仓库、状元第、将军第、龙头书屋、状元石狮等,都是其文化底蕴深厚的见证。其中,孚中寨雄伟高古,寨门两侧的状元石狮、寨内的黄氏家庙、状元第、龙头书屋等历史文物,都与状元黄仁勇息息相关。

1796年黄仁勇考中武状元,1797年潮州府和海阳县两级官员按清廷官制督建黄仁勇的状元第。状元第建筑面积408平方米,门口埕即是通巷面积50平方米,总面积为458平方米。

状元府是一座二进阶三座落的普通官宅,前座、中座和后座都是一厅两房,前天井设南北两廊,后天井设两间南北厅。前厅设置臻屏,臻屏上面挂着钦点状元匾。中厅前后设置12幅闪门,闪门是用优质梨紫雕刻而成的。12幅梨木雕刻闪门分为“麒麟送子”“八岁学武”“习文练武”、“京城潜修”、“状元及第”、“头等侍卫”、“君臣銮弈”、“承德守猎”、“治国献策”、“威镇南疆”、“一代英才”、“光耀南粤”的画面。每幅闪门都以一个侧面讲述黄仁勇生平的一个故事。后厅是会客厅,也是祭拜祖宗的地方。

1942年6月11日(农历四月二十八日),日本侵略军到孚中村烧杀抢掠,状元府第被波及,前后两座严重烧伤,中座完全坍塌。前后座历两次修补可以遮日避雨,中厅和右房60年未能修复。2005年状元后裔子孙380余人员捐资修复状元府第。

地址:潮安区庵埠镇西北24.7千米,古巷镇人民政府驻地东1千米

三、古巷镇象埔寨

潮州古巷象埔寨是潮汕最早的古寨之一,它建于南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年),距今已有940多年的历史。寨中民居年代久远,宋、明、清各年代的建筑皆有。

纵观象埔寨中的这些古建筑,汇集了宋、明、清各年代的建筑风格,荟萃了木雕、石雕、贝雕、嵌瓷、彩绘、贝灰雕等潮州民间工艺的精华,又融入了中原建筑艺术和我国宫殿建筑的文化,彰显了“京都帝王府,潮州百姓家”的尊贵与气度。整个古寨的建筑布局及其形制,对研究民居发展史和民宅演变,都很有价值。

象埔寨位于古巷镇的古一村,前广场十分宽阔,一圈老寨墙将古寨围得严严实实,看上去就像是一座老城。一些村民在寨门进进出出。记者见到,在寨门上有匾额写着“象埔寨”,并有落款,上款为“壬戌之秋”,下款为“颖川郡立”。据当地村民介绍,象埔寨是“龟地”,门口的两个大石墩就是龟目,据说原来寨前有一口大池,池中从来不曾发现有石螺,因都被龟给吃掉了。

象埔寨是一座方形古寨,寨中布局十分严整,占地面积约2.6万平方米。据专家介始,这个巨大的方形寨可能是潮汕最早的方寨,其规整方正的外形,高高寨墙里面排列整齐的府第,有如缩小了的古城,后来的潮汕方寨,多效仿这种布局。象埔寨方向坐西向东偏北,寨宽162.4米,深154.4米。寨为方形。建筑格局规范严谨。有“三街六巷七十座厝,座座格局不相同”之说。全寨由一大门进出,并各有通道连接最后面的“陈氏大宗祠”。

从象埔寨的唯一大寨门门洞远远望去,可以见到长长的正中巷道尽头的“陈氏大宗祠”,寨后建有楼与寨门楼遥相对应。从寨门到大宗祠一线就象是整个古寨的中轴线,围绕中轴线的纵横的巷道使古寨四通八达,井井有条。

象埔寨规模浩大,布局合理,寨中至今还保存着宋、明、清不同年代的建筑物,其中的“陈氏大宗祠”有宋代建筑的特点。寨中72座建筑物,分别为单进、二进、三进等列出,门簪变化不定,据传寨内四边角落原各有井一口,每座厝中也有井一口。全寨共有井76口。

据了解,象埔寨大宗祠属于古巷镇古一村、古二村、古三村、古四村和古五村所共有,这里的村民都姓陈。五个村的人口共有二万人左右。这里历来土地肥沃,地灵人杰,出了不少人才。在大宗祠的门厅大门楣上挂有三个大匾,十分引人注目。这是当地引以为荣的三块大匾,正中的是一块清代“武魁”即武状元的牌匾,另外两个是近现代二名将军的牌匾,其中一位是曾参加长征的老红军、有名的少将陈德将军。

象埔寨这座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古寨饱经历史沧桑,当年日本侵略者占领潮州古巷,就在象埔寨的寨前驻扎,如今寨中仍能看到一些厅房被炮弹炸过的累累弹痕。如今的古巷经济发达,特别是陶瓷较为发达,象埔寨周围都能见到生产各式各样生活瓷器的厂家,这里正在申请全国日用瓷专业镇称号,居住在古寒和走出古寨的人们正在用聪明才智创造富足的生活。

地址:潮州市潮安区古巷镇古一村,东距潮州古城约8公里

四、文祠镇李工坑村

在群山环抱中,栖息着一个静谧的畲族古村落,位于潮州市潮安县北部的凤凰山脉南麓,北靠后头山,东南西三面都是山谷和深坑。从凤凰山上俯瞰,它犹似一位远离了尘世的老者,睿智而独立。这个古村落,就是此前入选第二批“广东省古村落”的潮安县文祠镇李工坑村。

李工坑村入选“广东省古村落”,不是因为这里有多少悠久历史、价值连城的古建筑,而是这里有一个又一个美丽的古老传说,有原生态的畲歌和招兵节。

招兵节是畲族重要的民俗节日,是畲族一直保留的祭祖形式。传说“招兵”是缅怀祖先驸王创世,祈求祖先神灵庇护、驱除邪恶、销灾纳福、保佑子孙昌盛和六畜平安的一种祈福活动。

相传远古时期,畲族的始祖盘瓠往番邦取番王头时,得到神兵的帮助,得以顺利擒拿番贼,从此畲族有了此项祭祀活动,并沿袭形成民族习俗。

凤凰山的畲族人为了纪念自己的始祖,感谢神兵,每三五年举行一次“招兵节”,在这一天,材民们要穿起他们的服饰,共同到祠堂里祭拜祖先,场面非常隆重盛大。

节前成立理事会,专司活动筹备工作。由理事会择吉日,请法师,筹备节日所需品,敲定节日日期,组织活动仪式及参加活动人员等。招兵仪式设在公祠进行。在公祠内设坛,以起鼓为始;祠堂外插一副大龙旗及其他旗幡。紧接着起师、请神。先请玉皇大帝、三清等佛、道、教诸神;继而请本民族远祖盘瓠(护)驸马爷和历代祖师;然后由法师带领多位男性青壮年和锣鼓队往村寨周围请来本村供奉的神明入感天大帝、协天大帝和打猎先师等等,并一一抬到坛前祭拜供奉。接着一套祭祖仪式依此演绎,“招兵”法事为最高潮。每家主妇点着灯笼,挑着一担象征兵粮的箩筐,内装稻谷、大米和盐,以供奉神兵。再经安兵法事,把各营兵马安于祠中,寓意镇守宅院,保村寨家宅平安……

李工坑村,原名李公坑,畲民来到此地定居之前,先有李氏居住,故名“李公坑”。1953年易名为李工坑,为畲族聚居村落。据畲族传说,明万历13年,李工坑畲族始祖从凤凰山主峰凤鸟髻下金湖村迁居于此。

李工坑的平均海拔为400米,民居多依山的自然地势随形而建。畲族称房屋为“寮”,大概以前的房屋多为简陋的茅屋。因经济条件的限制,也为了防止台风,李工坑的民居大多低矮、狭窄,十分简陋。房屋的形制主要有“竹竿厝”和“下山虎”两种民居类型。

李工坑畲族还保存有内容完整的畲族祖图,据说是光绪20年复制。这是李工坑村保存下来的内容完整的一幅畲族祖图。横幅长卷全长15米,高1.5米。《祖图》全卷内容共分16段38节,是一幅以神话传说为依托,以畲族自身历史发展、社会生活、文化习俗为背景的历史画卷。因此,《祖图》凝聚了当地群众的许多头口传说。

建国前,李工坑村民还不知道自身的族别,并没有以“畲族”自称。1956年12月,国家民委进行民族识别调查之后,才确定了族别。而现在,村中有住户80户,居民310人。由于缺少自身宗族来源的记载,因此大家都不大明白自己的祖先是什么时候创村,也不知道本村公祖世代的历史沿革变迁过程。

尽管如此,村民们却始终牢牢记自己是畲族子孙。现在,村民们彼此之间交流时,几乎都坚持用畲语,他们不仅保留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而且还保留着自己的歌曲――畲歌,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畲歌仔”。

五、凤凰镇后河村

后河村始建于公元1516年,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该村陈氏祖先为河南省颖州人,因时代原因多次迁徙,最后来到凤凰镇东兴村后河创祖。因为当时已有何姓人家居住在该地,陈氏是继何氏之后迁来的,于是取村名为"后何",后写成"后河"。

后河村集古街村落、侨眷建筑、潮式民风于一身,又因历史悠久、至今仍保存着大户人家的人文底蕴和生活气息,被称为寻找旧日潮州风情的必到之地。

后河村中“四方楼”、“竹竿厝”等百年老房,将南洋文化、华侨文化、潮汕文化统统包含了进去,将中式居住的功能、中外的生活方式统一起来,构筑了多重文化交融的典范,是潮州古村落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