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英独角麒麟舞是陆丰民间岁时习俗的一项驱邪引福的舞蹈活动。其历史悠久,意蕴深邃。它不仅清晰反映上英民俗文化的演变,还动态地揭示了上英民间传统舞蹈的发展历程。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是地方特色较浓厚的民间传统动物舞蹈之一。被列入陆丰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英独角麒麟舞历史悠久。明末清初,由该镇草洋村王氏一世祖王清远由福建莆田后沟乡迁入时带来,传延至今已有23代。历史以来,上英民间一直认为麒麟是一种吉祥物。因此,将麒麟作为拜祭的对象。人们祈求日子过得风调雨顺,种养有好收成,信奉它能驱邪和保佑平安。并根据麒麟的形状和神态创作了独具本土特色的麒麟舞,在岁时节令进行舞麒麟。
历史上,上英舞独角麒麟活动以草洋村最为活跃。每年农历年底前,村中的扎作艺人都会提前几天将质地柔韧的竹子放在河中浸泡。然后开篾扎作重约十多斤的麒麟头,在麒麟头的扎作竹架上糊上纱纸,描上颜色,再画上麒麟面部图案,再做眼睛和装饰头部,使麒麟头更加活灵活现。麒麟头做好之后,开始用竹篾扎作麒麟身,为麒麟身糊上纱纸,披上有红蓝绿白等颜色的长约4米,宽1.6米的麒麟被。接着用麻草扎作麒麟尾,连接在麒麟骨架上。麒麟扎作好之后,就在麒麟头上挂上八卦和花针。然后选择吉日,在草洋村王氏宗祠供有麒麟祖师的牌位前为麒麟进行点睛仪式。麒麟点睛之后,便可以开始“出狮”。
上英独角麒麟舞一般在正月演出。期间,麒麟队会到村中祠堂以及家家户户拜年。麒麟所到之处,每户人家都会打开大门烧起爆竹迎接。舞完麒麟之后,主人家就会递上一封“利是”致谢。有的人家还会安排麒麟采青。除了农历春节外,草洋村民在平日的新铺开张、新路开通、房屋奠基或是老人大寿等重要节庆仪式上,也会请来舞麒麟庆贺。
上英独角麒麟舞是一种以中国传统武术中南拳为主要动作的动物舞蹈。其表演由一头一尾两人操作,六人等待轮换。表演内容有参神、冲四门,即麒麟腾跃着巡舞了两个大圈后扑擒东西南北四方煞气。然后表演左顾右盼、扑前扑后和咬蚤子、找尾巴等。其舞步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追求创新,有虚步、鹤立步、丁字步、弓步、麒麟步等,以表现麒麟神兽的形态,向人们呈现麒麟神态动感。麒麟舞蹈时,以节奏明快,激昂的调子为主的广东音乐作为伴奏,令人精神振奋。舞完麒麟,就开始表演武术。上英独角麒麟舞的武术表演队伍需要40余人,他们都各自学有多门技艺,如徒手、槌、刀、长矛、三叉戟等。武术表演开始,先由个人逐一作徒手、刀、槌、长矛、三叉戟等的表演,接着是徒手对打、双刀对双刀、双槌对双槌、长矛对三叉戟、盾牌对刀或三叉戟等等。
上英独角麒麟舞自明末清初由草洋村王氏一世祖王清远由福建带来以后,一直深受上英村民的欢迎,每逢农历春节过后的正月期间,村民们都有舞麒麟祈求风调雨顺、身体健康、种养有好收成的习俗。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当地一直都很兴盛,其中,草洋村的几支舞麒麟队伍最为十分活跃。“文革”期间,独角麒麟舞被迫停顿。改革开放以后,独角麒麟舞得以传承,草洋村的村民又自发成立了几支舞麒麟队伍,开始重振麒麟舞威风。并多次应邀外出参加过各项大型的民间艺术表演和巡游活动,其精彩表演引来了数万多观众前来观看。
上英独角麒麟舞是民间以麒麟图腾崇拜演变的岁时习俗舞蹈,其历史悠久,意蕴深邃,具有强烈的祈福色彩和一定的历史人文研究价值。它不仅清晰地反映了上英民俗文化演变的轨迹,更能动态地揭示出民间传统舞蹈的发展历程。是上英人民向往太平盛世,希望吉祥平安的精神寄托,有一定的人文价值。同时它以深厚的中国传统武术为基础,融南拳之所长,成为群众强身健体的一项体育项目。独角麒麟舞表演活动还可以凝聚民心,强化团结力和亲和力,利于构建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