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真宫:张三丰与武当的不解之缘


武当山遇真宫,坐北朝南,海拔164.70米,在316国道旁,东距治世玄岳石牌坊1公里,西距玉虚宫2.5公里,在明代仙关外500米。面对九龙山,背依凤凰山,左为望仙台,右为黑虎洞,群山环抱,溪涧前绕,景色宜人,是一处龙凤嬉戏的宝地,被誉为“仙室灵境”,故名黄土城。相传,武当武术集大成者张三丰结庵于此,故又名“会仙馆”。

张三丰是道教史和武术史上的一个神秘莫测的人物。他常对人说:“此山异日必大兴。”据《明史》:“张三丰,字玄玄,丰姿魁伟,龟形鹤背,大耳目圆,须髯如戟。”他不修边幅,不论寒暑,只穿一衲一蓑,破衣烂衫,人称“张邋遢”;他读书过目不忘,通晓天文地理,才华异于常人。相传,他在武当山修炼时,根据喜鹊和蛇嬉斗的场景,认真领悟,创造了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的武当武术。他在全国名山大川云游传道,在民间影响很大,被奉为“真仙”。至今,紫霄宫墙壁上还存有“鹊蛇嬉斗图”。

朱元璋对张三丰心驰神往,曾先后派人寻访,但始终未能见到张三丰。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年间先后四次下诏,希望张三丰进京,但仍不见张三丰踪影。

后来,朱棣根据张三丰的徒弟孙碧云的建议,修建了遇真宫。“洪武年间,三丰张真仙结庵于其上,名为会仙馆。永乐十五年(1417)奉敕创建真仙殿,廊庑,东西方丈,斋堂,厨室,道房,仓库,浴室,共九十七间,钦选道士三十名焚修香火。钦点江西吉安府吉水县迎真坛炼师罗凤祥为提点,赐六品印,管理宫事。”遇真宫的建成,为明朝修建武当山皇室家庙提供了极为宝贵的风水、设计、施工等方面的参考依据和资料。

明英宗朱祁镇延续了他的前辈对张三丰的向往之情,专门为张三丰下了一道圣旨。在这道圣旨里,他首先表达了对张三丰仙风道骨的爱慕之情,接着对张三丰的修炼过程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述,并以皇家的名义封张三丰为“通微显化真人”。他还是由衷地期望张三丰屈尊与皇帝加强联系,互通音讯。

遇真宫,明永乐十年至十五年(1412—1417年)敕建,建真仙殿宇、山门、廊庑、东西方丈、斋堂、厨室、道房、仓库、浴室等97间,赐额“遇真”;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扩建到大小为楹396间。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云贵总督蔡毓荣、江南总督王新令等筹资捐修该宫。

遇真宫的主要建筑包括山门、龙虎殿、真仙殿、正殿等。山门即宫门,位于中轴线前。坐北朝南,永乐十五年(1417年)敕建。面阔三间17.67米,进深6.50米,通高9.67米。门建在方整石作崇台之上,歇山式黑筒瓦顶。

龙虎殿是宫内中轴线上第二重建筑,坐北朝南。明代敕建,清代重修。明间前开莲弧拱券门。前后崇台、蹬道设石栏望柱,方砖墁地,两山接厢房廊道。

真仙殿亦曰东配殿,位于正殿前东侧。悬山黑筒瓦屋顶,砖木结构,抬梁式木构架,屋檐下施重昂五踩斗拱。崇台、蹬道均设石栏望柱。两山接厢房廊道。真仙殿,是专门供奉张三丰的。耸立在崇台之上,庑殿顶式,面阔、进深均为三间,梁、斗拱等许多构建,尚为元代营建手法,单檐飞展,彩栋朱墙。殿内原置张三丰铜铸鎏金像,明永乐年间御制,像高1.415米,头戴斗笠,脚穿草鞋,面貌丰润,风姿飘逸,栩栩如生,为明代铜铸艺术珍品,现移至武当山博物馆。殿内地面为青砖地面,被信士磕出了一个个深窝。可见,张三丰深受信士膜拜。殿内还有一通铜碑,碑座为铸铁须弥座,通高2.84米,重约1150千克。碑文内容为明天顺三年(1459年),明英宗敕封张三丰为“通微显化真人”的圣旨。

正殿位于中轴线后,坐北朝南,明代敕建。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维修时屋架斗拱未动,锯掉后檐和翼角,改为后封檐,前屋檐保持原貌。据建筑专家介绍,大殿屋檐下四周重昂五踩真昂斗拱,是武当山现存唯一真昂斗拱,这种明朝真昂斗拱全国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