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萍乡春锣


萍乡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着辉煌的文化遗产。萍乡民俗文化绚丽,采茶俚调、民间灯彩、古朴漆画繁衍流传,历久弥新。渊源于楚巫的傩文化“三宝俱全”(傩面、傩舞、傩庙),被称作“艺术的活化石”。在民间的群众艺术活动品种多、活动多,代代相传。至今仍保存下来并在民间流传的尚有30余种:春锣、渔鼓、花锣鼓、茶灯、牛灯、渔仔灯、围鼓、风筝舞、莲花闹、扑蝶舞、泥塑、瓷雕、盆景、彩扎、竹编及民间绘画(农民画、磨漆画、剪纸、烙花、微雕、根雕)等。

春锣起源于清末,兴于民间,流行萍乡及宜春、万载、浏阳、醴陵、等周边县(市)。艺人用红绸系一面直径为15公分的小鼓,鼓边挂一面直径比鼓大2-3公分的小锣。击鼓敲锣做过门,每逢春节之后,报春人身背锣鼓,挨家挨户去告诉人们当年的农事季节,提醒人们注意及时播种、耕田。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的普及,春锣演唱的内容开始改变,形式上也加上了二胡等乐器伴奏,更为优美,很受群众喜爱,成为向人们恭贺新年、传吉报喜,并逐步发展到说人物、扬善贬恶的一种艺术形式。

春锣用萍乡方言演唱,它的基本唱法是七字句,有时为了增加节奏的变化,它也采取戏曲中的垛板滚唱,这些音调与萍乡方言结合很紧,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江西萍乡春锣

传统春锣演唱的最大特征是“见赞”;三皇五帝、文武百官、九流三教、平民百姓、男女老少,见人赞人;烟茶酒果、绸缎丝棉、竹禾药材、桌椅摇篮,见物赞物;起屋造船、修桥补路、蒸酒熬糖、纺纱织布,见事赞事。一个才艺高超的老艺人,往往记下了数以百计的小段子,对人对物对事都能应对如流。

春锣产生于春天,早先的农民对季节变化模糊不清,为不延误农民播种,每年春季,朝廷就派人到乡间鸣锣告示,提醒农民耕种。随着日历的普及,春锣已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成为一种民间文化流传至今。目前还没有发现历史文献中的确切记载,从南唐后主李煜书写桃符以志迎春,到明大祖朱元璋倡导百姓贴春联以庆迎新春。虽然涉及到迎春接福的主旨,但是不是与萍乡春锣有缘则无法断定。根据萍乡春锣传统唱本中的叙述和民间传说,萍乡春锣起源有三种说法,一是“报春”说。二是“迎春接福”说。三是“周吴”二姓说。春锣的一般认为由民间“报春”演变而来。旧时历书未普及,报春人就身背锣鼓,把二十四个节气编成歌,挨门串户提醒人们及时播种。历书普及后,春锣逐渐演变成祝贺新年、传吉报喜、说唱人物故事的一种曲艺形式。艺人的流动演唱还把春锣传到了宜春、万载和湖南澧陵、浏阳等地。

江西萍乡春锣

传统的春锣曲目,多为短篇,小段,除《大春头》、《小春头》属中篇外,近代春锣艺人开始演唱《香山记》、《许真君斩孽龙》之类的中篇故事,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安源工人中流传的春锣曲目《劳工记》应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文艺(曲艺曲目)创作的开篇之作。已发行了5万多张。

春锣极具乡土气息和地方艺术特色,是不可多得的民间艺术魅宝。春锣曾于1998年代表江西省参加在内蒙古举行的中国第三界曲艺节;2002年又一次代表江西省参加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第四界曲艺节。几年前,有关部门第一次将萍乡春锣录制成磁带推广,受到市民们的热烈欢迎。这玩意从小看到大……还真是喜闻乐见啊……

不过现在学这个的人已经不多了。

希望此玩意能申请下来以后,能有更多的人从事这个曲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