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竹 竹唢呐


大竹产竹,竹誉巴蜀。被誉为竹乡的文化名片—竹唢呐历经沧桑岁月延续至今,它更以清新、动听的音韵载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溯源大竹历史,记者不禁想问:产生于该地的竹唢呐是何年出现的?而竹唢呐有异于木制工艺的木唢呐,这又是何人发明的?濒临失传的竹唢呐,现在还有人在吹奏吗?带着诸多的疑问,记者走进了大竹县文化馆。

县文化馆曹传和根据多年的研究为记者解疑:数百年前,当唢呐这种民间乐器传入竹乡,精明而质朴的大竹人凭借当地竹多、竹质优良的优势,仿照木唢呐形状,再潜心研制,用本地竹子制作成与众不同的一种唢呐。

竹唢呐选材为“罗汉竹”,因该竹竹壁厚实,竹节短而口型差异不大,加之能抵抗湿热温度,不易开裂且音质有共鸣之效果,所以也就成了竹唢呐的重要组成部分“唢呐杆子”。唢呐杆子又分为“头膛杆子”、“二膛杆子”、“三膛杆子”,“三膛杆子”是竹唢呐的基础部分,也是重要环节。众所周知,在杆子前端有一个扩音的喇叭,是唢呐的另一核心组成部分,区别于现代木唢呐再配上金属喇叭,竹唢呐的喇叭则是采用当地产的黄竹,剖竹剥成细蔑丝,编织成喇叭状,在上面敷上一层灰,干后再上一种油漆,才算成型,当地人取名为“蔑篓篓”。

竹唢呐的两大主件制成后,便是选择用什么材料制作“唢片”了,也称作“叫口”。当地人选择的是一种燕麦,俗称“麦草”,这种当地麦草的厚薄、老嫩、大小易选择,易制作,因而不用芦苇制作的重要理由。而今,大竹竹唢呐为6孔(均在上面),五声音阶定音,又为6孔唢呐,叫作老杆子。独异于七声音阶定音(正面7孔,后面1孔)的现代木唢呐。竹唢呐在演奏时,可独奏、齐奏、合奏、重奏、轮奏,表现形式多样,最为常见的是由两枝唢呐主奏,然后由3—5人敲响锣鼓进行伴奏的组合形式。

演奏竹唢呐的难度和技巧,曹传和告诉记者:“因竹唢呐是以天然形状的‘罗汉竹’进行精心制作,既不可规范也无法精确杆子的长度、厚度等原因,对于这些主要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杆子的精细、内径、厚薄等都存在差异,由此也会直接影响并导致音色、音质、音韵等。还有就是用‘麦草’制成的‘叫口’,无疑加大了吹奏者的难度,必须在唇、舌、气的细小技法上进行苦练,实非一日之功而修成……”

竹唢呐的音色之美,表现在连音的缠绕、吐音的欢快、舌尖的巧用等,散发出萧音、滑音、颤音、叠音、垫音、人声、鸟鸣等。竹唢呐的音韵极为传神,精湛的演技别具风格,堪称民俗瑰宝。

据曹传和介绍:“竹乡演奏竹唢呐的艺人,必须是祖传技艺,方得其演艺,在表演中,有同时用口吹奏两支、三支唢呐的,有用鼻子吹奏两支的,还有用鼻子与嘴一起演奏的,更有大胆者,不仅能用口吹奏四支,同时还能用鼻子吹奏两支唢呐的。欢快流畅之举,古朴典雅之技,让人拍手叫绝。”

至于演奏的曲牌,也是形式多样且内容丰富,古今传统皆有之,现代时尚通俗也繁多,如威武雄壮的《正堂牌子》、《将军令》;喜悦欢快的《花草落音》、《小句子》;活泼生动的《麻雀闹林》、《老鸹打架》;行进途中的《起板》、《半半腔》;喜庆场合的《闹花堂》、《满堂红》;抒情精神的《凤凰散翅》;风趣幽默的《打耗子》、《小开门》、《带堂引子》等200多首。在如此众多曲牌中,如两支唢呐一前一后的问答句式演奏,一支演奏旋律、一支演奏长音,以及众人排列成的大型演奏形式等,其音韵高亢激扬,表现出缤纷多姿的民风民俗。

延续传统风格,注入时代内涵,竹唢呐以创新技艺奏出了崭新时代的优美旋律,先后走出竹乡和巴渠大地,走进国家级大赛中并获奖,同时也列入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竹唢呐正以烂漫的花开之势,鲜艳在巴蜀大地。